文|心語愛
說到徐志摩,他這一生在文學上是頗具才華的瀟灑詩人。在感情上,對於張幼儀來說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
沒有了解過張幼儀之前,對她的印象是封建思想和父母之命的婚姻犧牲品。但了解之後才發現她也有女性意識獨立自強的一面。她的婚姻和人生告訴我們:只有掌握自己的人生,才可能如願歡喜。
01 不被看見的婚姻是彼此消磨,「門不當戶不對」的思想差距更奠定了婚姻情的悲劇
張幼儀出生於1900年,她的家庭是江蘇寶山縣的一個名門世家,她的父親是當地的巨富。但就是這樣一個名門世家卻沒有給她提供幸福的基礎—學識和眼界。只讓她15歲便輟學,嫁給硤石首富徐申如的兒子徐志摩。
很明顯他們的婚姻屬於父母包辦,因利益而起,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更悲劇的是徐志摩初見張幼儀的照片就嘲笑她是「土」。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更是冷淡和薄情,張幼儀雖性情溫順對於徐志摩來說卻無半分吸引。就連洞房也是徐志摩遵從父母想要抱孫子的願望而「完成任務」。
18歲時,張幼儀生下兒子徐積鍇,但兒子的出生並沒有改變徐志摩的態度,他最終選擇出國留學,遠離了她。
後來在張幼儀二哥的勸說下,徐志摩不情願地把張幼儀接到身邊。不久妻子又懷孕了,但徐志摩卻讓她打掉,還執意要和她離婚,張幼儀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
張幼儀無奈之下,只好求助她二哥,至此她去了柏林,生下了二子。徐志摩心急火燎地找到她要求立刻離婚,因為林徽因要回國了。張幼儀對他的薄情決絕深感痛心,也看清了自己在這段感情的委屈和犧牲是不值得的。終於,她選擇了放手。
在這段感情中,為什麼張幼儀一味地隱忍和犧牲,換不來丈夫的半點共情?有人說:不愛一個人,她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但在我看來,一方面張幼儀在這段感情中從始至終都是不被看見的「隱形人」。在徐志摩眼裡,一開始他就瞧不上她,更別提愛了。
另一方面,張幼儀15歲便輟學了,在思想和認知上,兩人志不同,道也不同。因此,縱然張幼儀侍奉公婆,養育孩子,為家庭操勞。但她的好與付出在徐志摩心中激不起半點浪花。
不被看見的婚姻是彼此消磨,「門不當戶不對」的思想觀念更是兩人無法走進彼此的根源。
02 離開徐志摩是結束也是重生
1922年,離婚後的張幼儀一邊帶孩子,一邊打工求學。不幸地是二兒子3歲時因患腹膜炎而夭折,悲痛交加的她選擇回國。
婚姻的結束以及二兒子的離世,經歷了人生苦難至痛,她不僅沒有因此墮落,反而讓她對於未來無所畏懼。
1926年,回國的她選擇在東吳大學擔任德文教授。後來又受邀擔任雲裳時裝的總經理,憑著過人的商業思維,使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服裝品牌。接著,他出任瀕臨倒閉的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總裁,靠著嚴謹和努力,僅僅幾年時間,銀行就實現了扭虧為盈,並創造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的奇蹟。
多年後張幼儀回憶自己的婚姻時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成長。」
離開了徐志摩的張幼儀,人生像開了掛一樣。她的改變和成長,讓曾經瞧不起她的徐志摩讚嘆道:「張幼儀真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離開徐志摩,她不僅學會了獨立和自立,更加體悟到「終身成長」的重要性。從遵從父母之命、三從理教的大家閨秀到叱詫風雲的金融界傳奇人物。靠著堅韌、勇敢和不斷學習,她一步一步活出自己的精彩。
03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吸引力法則中有一句話:「你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你就是作者,你撰寫故事。筆在你手上,結局就是你所選擇的一切。」
在經歷自己失敗婚姻後,張幼儀對於婚姻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她認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女人,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兒子結婚後,她便告誡兒媳要不斷學習。還給兒媳聘請家教,教她英、法、德三種語言在內的各種知識。後來徐積鍇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她為了讓兒媳不重蹈自己的覆轍,便讓兒媳和兒子一同出國留學。
她不僅是中國好婆婆,更是用行動在告訴兒媳: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去成全。
寫在最後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
與徐志摩在一起的歲月就像被命運推著前進,她就像驢子拉磨永遠不會思考自己婚姻的問題和意義,也看不到婚姻的希望。
與徐志摩分手後的時光,有痛苦、有絕望,但進步地是她開始思考和認清自己在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並從中做出改變。
武志紅說:「改變自己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但不容易,應該慢慢來。」
慶幸地是,她最終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