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離開徐志摩是結束也是重生,掌握自己的人生才能如願歡喜

2020-12-14 你好心語愛

文|心語愛

說到徐志摩,他這一生在文學上是頗具才華的瀟灑詩人。在感情上,對於張幼儀來說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

沒有了解過張幼儀之前,對她的印象是封建思想和父母之命的婚姻犧牲品。但了解之後才發現她也有女性意識獨立自強的一面。她的婚姻和人生告訴我們:只有掌握自己的人生,才可能如願歡喜。

01 不被看見的婚姻是彼此消磨,「門不當戶不對」的思想差距更奠定了婚姻情的悲劇

張幼儀出生於1900年,她的家庭是江蘇寶山縣的一個名門世家,她的父親是當地的巨富。但就是這樣一個名門世家卻沒有給她提供幸福的基礎—學識和眼界。只讓她15歲便輟學,嫁給硤石首富徐申如的兒子徐志摩。

很明顯他們的婚姻屬於父母包辦,因利益而起,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更悲劇的是徐志摩初見張幼儀的照片就嘲笑她是「土」。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更是冷淡和薄情,張幼儀雖性情溫順對於徐志摩來說卻無半分吸引。就連洞房也是徐志摩遵從父母想要抱孫子的願望而「完成任務」。

18歲時,張幼儀生下兒子徐積鍇,但兒子的出生並沒有改變徐志摩的態度,他最終選擇出國留學,遠離了她。

後來在張幼儀二哥的勸說下,徐志摩不情願地把張幼儀接到身邊。不久妻子又懷孕了,但徐志摩卻讓她打掉,還執意要和她離婚,張幼儀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

張幼儀無奈之下,只好求助她二哥,至此她去了柏林,生下了二子。徐志摩心急火燎地找到她要求立刻離婚,因為林徽因要回國了。張幼儀對他的薄情決絕深感痛心,也看清了自己在這段感情的委屈和犧牲是不值得的。終於,她選擇了放手。

在這段感情中,為什麼張幼儀一味地隱忍和犧牲,換不來丈夫的半點共情?有人說:不愛一個人,她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但在我看來,一方面張幼儀在這段感情中從始至終都是不被看見的「隱形人」。在徐志摩眼裡,一開始他就瞧不上她,更別提愛了。

另一方面,張幼儀15歲便輟學了,在思想和認知上,兩人志不同,道也不同。因此,縱然張幼儀侍奉公婆,養育孩子,為家庭操勞。但她的好與付出在徐志摩心中激不起半點浪花。

不被看見的婚姻是彼此消磨,「門不當戶不對」的思想觀念更是兩人無法走進彼此的根源。

02 離開徐志摩是結束也是重生

1922年,離婚後的張幼儀一邊帶孩子,一邊打工求學。不幸地是二兒子3歲時因患腹膜炎而夭折,悲痛交加的她選擇回國。

婚姻的結束以及二兒子的離世,經歷了人生苦難至痛,她不僅沒有因此墮落,反而讓她對於未來無所畏懼。

1926年,回國的她選擇在東吳大學擔任德文教授。後來又受邀擔任雲裳時裝的總經理,憑著過人的商業思維,使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服裝品牌。接著,他出任瀕臨倒閉的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總裁,靠著嚴謹和努力,僅僅幾年時間,銀行就實現了扭虧為盈,並創造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的奇蹟。

多年後張幼儀回憶自己的婚姻時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成長。」

離開了徐志摩的張幼儀,人生像開了掛一樣。她的改變和成長,讓曾經瞧不起她的徐志摩讚嘆道:「張幼儀真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離開徐志摩,她不僅學會了獨立和自立,更加體悟到「終身成長」的重要性。從遵從父母之命、三從理教的大家閨秀到叱詫風雲的金融界傳奇人物。靠著堅韌、勇敢和不斷學習,她一步一步活出自己的精彩。

03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吸引力法則中有一句話:「你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你就是作者,你撰寫故事。筆在你手上,結局就是你所選擇的一切。」

在經歷自己失敗婚姻後,張幼儀對於婚姻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她認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女人,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兒子結婚後,她便告誡兒媳要不斷學習。還給兒媳聘請家教,教她英、法、德三種語言在內的各種知識。後來徐積鍇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她為了讓兒媳不重蹈自己的覆轍,便讓兒媳和兒子一同出國留學。

她不僅是中國好婆婆,更是用行動在告訴兒媳: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去成全。

寫在最後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

與徐志摩在一起的歲月就像被命運推著前進,她就像驢子拉磨永遠不會思考自己婚姻的問題和意義,也看不到婚姻的希望。

與徐志摩分手後的時光,有痛苦、有絕望,但進步地是她開始思考和認清自己在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並從中做出改變。

武志紅說:「改變自己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但不容易,應該慢慢來。」

慶幸地是,她最終做到了。

相關焦點

  • 張幼儀:人生,從來是靠自己成全
    這句話對張幼儀來說非常確切。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可以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物,她是徐志摩的合法妻子,卻也是中國第一位被離婚的女子。被離婚的張幼儀,經歷了痛苦的淬鍊,最終靠著自己不屈不撓的努力,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真正開啟了她傳奇的一生。
  • 徐志摩再婚後生活拮据,找張幼儀借錢,張幼儀說的話讓他面紅耳赤
    這簡直震驚了整個中國的文人圈子,當時徐志摩一定要與張幼儀離婚的理由是:「西服與小腳,怎堪相配?」小腳自然指的就是張幼儀,而西服就是指的徐志摩了。這簡直就是堪稱侮辱的一句話。 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志摩離婚的當年,張幼儀剛剛生下幼子就被徐志摩逼著回國離婚。中國傳統觀念上的月子,而在懷孕的途中,徐志摩也不斷的逼迫張幼儀打胎。
  • 另娶後的徐志摩生活潦倒,找張幼儀借錢,張幼儀每次都說同一句話
    說道徐志摩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那首《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很多人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可能會想,多麼深情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來啊?而徐志摩對他所愛的人確實很深情的,卻唯獨對一個最愛他的人殘忍。
  • 徐志摩原配張幼儀:從民國第一棄婦到女銀行家,彪悍人生需要解釋
    徐志摩在結婚幾周後,就離開張幼儀開始外出求學,說白了就是要逃遠點,但其他再怎麼逃,也不能改變既成婚姻的事實。張幼儀求助二哥讓他到滬江大學上學,徐後來又到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上學。他時常給父母寫信說學校的精彩生活,卻隻字未提張幼儀。
  • 張幼儀人生的三個追求者,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也曾是別人的女神
    在許家和張家當家的幾次會面之後,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關係已基本確定。徐志摩從不把張幼儀當作自己的妻子,她只是自己口中的「土包」。即使是兩個人的孩子,也不過是徐志摩為了家裡的老人而安心養育,從未是愛情的結晶。那是徐志摩和張幼儀婚姻的縮影。沒有任何自由可言的婚姻之路上,一朵卑微的花朵綻放。
  • 徐志摩與髮妻張幼儀無奈的婚姻,若無相見,怎會相欠
    都說緣分天成,每個人於人間都有一段或幾段屬於自己的緣分,有善緣,也有孽緣。在生命裡有多少本該陌路的人,卻偏偏遇到了一起,結了因果。又有多少人山盟海誓願一生執手相依,卻陰差陽錯,成了彼此的過客。你是「此情可待成追憶」,他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管人生有多少的不經意,到底還要走下去。是緣,是劫,躲不過,避不開。
  • 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一個被拋棄女子的傳奇,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徐志摩是民國時期十分有名的一位才子,同時,他也是一位眾所周知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渣男」將他稱為「渣男」也是因為徐志摩在感情世界的始亂拋棄,而他一生最對不起的人,就要數他的原配張幼儀了。
  • 上海寶山弱女子張幼儀,慘遭海寧徐志摩拋棄,是如何反擊逆襲的?
    僵持不下,徐志摩拋下張幼儀,一走了之。絕望之下,張幼儀一個人從倫敦轉巴黎,然後前往柏林,投奔自己的哥哥張君勱。在柏林,張幼儀生下二兒子,這時,徐志摩手持離婚手續追上門來,要求辦理離婚手續。張幼儀心如死灰,終於放手。
  • 張幼儀很土,配不上徐志摩?看看真實的張幼儀,能讓你羨慕!
    民國的不少女人出名都是因為自己有個獨特的見解和不一般的才華。張幼儀大家熟悉她是因為張幼儀有個出名的丈夫就是徐志摩,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不喜歡她想和她離婚是因為她的庸俗,覺得她十分的老土。但是張幼儀的家庭其實也不簡單的。
  • 為徐志摩生下2個孩子的張幼儀,離婚30年後成中國首位女銀行家
    作為民國第一離婚案的女主,才子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的人生無疑令人感嘆。 在與徐志摩有關的三個女人中,林徽因是大家眼中的民國女神,陸小曼是頂流名媛,而張幼儀作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與其他兩位奇女子比起來,卻顯得並沒有那麼熠熠生輝。
  • 張幼儀:被徐志摩拋棄鄉下「土包子」,如何逆襲成第一個銀行家?
    但她只說有8個孩子 但幸運的是,張幼儀自己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還有疼愛自己的哥哥。 1903年,不到3歲,母親為張幼儀舉行裹腳儀式,在第4天的時候成功被二哥出面阻止,於是成為了張家第一個「天足」女子。
  • 商界強人張幼儀:歲月的折磨是禮物,沒有極致的痛苦,就沒有新生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終究會選擇放下,放下執念,也是放過自己。風暴來臨,我需要破繭成蝶「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立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 1967年張幼儀重遊英國,脫口而出一句話,卻是對徐志摩無情的嘲諷
    像武則天這樣的強人也差點被唐高宗廢掉,她根本不會哭,反而當機立斷,殺死了草擬廢后詔書的上官儀,殺雞儆猴,嚇得包括自己的丈夫在內的其他人都不敢再提廢后的事;到了民國時期,女人的婚姻比古代自由了一些,但也免不了好女人遭辜負,比如被徐志摩拋棄的張幼儀。在西方教育中,徐志摩是個才子,在傳統教育中,張幼儀是個淑女。
  • 原配夫人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結婚只是完成任務
    徐志摩和張幼儀西服當然指的是自己,小腳指的是張幼儀。意思是說他們之間新舊思想的差異很大,註定不相配。但實際上,張幼儀並不是個舊式婦女。1913年,張幼儀的哥哥張公權擔任浙江都督府秘書,他被一個中學生的一篇作文吸引,得知作者是海寧富商徐申如的獨子徐章垿(徐志摩的原名),就給徐申如寫信,給妹妹張幼儀做媒。徐申如雖然是浙江富豪,但能和張家這樣的書香門第結親也是喜出望外,自然是一口答應。
  • 徐志摩遇難現場:四肢燒成焦炭,半邊身軀折斷,張幼儀輓聯意味深長
    1913年,張幼儀的四哥,浙江都督秘書張嘉璈在巡查學堂時發現一篇文章寫得出類拔萃,嘴角露出滿意的笑容,心裡想著這樣一個人才如果是自己家裡的人就好了,就看了一眼這個作者的名字,只見紙上寫著「徐志摩」三個大字。張嘉璈想起家裡正好有個15歲的妹妹張幼儀,可不通過聯誼的方式把徐志摩變成他們家的人,於是自做主給張幼儀安排了親事。
  • 朝霧裡的小草花 | 徐志摩原配夫人張幼儀的悲歡(二)
    當徐志摩決定要娶交際花陸小曼時,徐家二老認張幼儀為乾女兒,徐申如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做出如下劃分:自己和妻子留一份;給徐志摩和陸小曼一份;張幼儀和孫子阿歡一份。如果張幼儀終身不嫁,阿歡的那份財產即由她掌管;如果她將來再嫁,則只能劃取一份妝奩,阿歡和剩餘財產仍歸徐家,張幼儀就與徐家完全脫離關係。1926年10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平北海公園舉行婚禮,由梁啓超和胡適證婚。
  • 觀徐志摩、張幼儀婚姻故事有感:蓄謀已久的離婚談何文明?
    他就是我們教科書裡的大詩人——徐志摩,而她是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張幼儀、徐志摩不得不說,徐志摩的才華確實出眾,那個詩情畫意的場面被他描繪得意猶未盡,只一首《再別康橋》,就能撩動我們千萬學子的心。林徽因哭多半是因為友誼,憐惜一代星辰的隕落;而張幼儀哭是因為心裡的怨愛包袱終於可以徹底放下了,那個傷害自己的男人終於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姣好與賢惠不被珍惜,擱在誰的身上都覺得憋屈。
  • 張幼儀的婚姻悲劇,究竟是誰造成?徐志摩才是真正想毀了她的人
    包辦婚姻確實是造成張幼儀悲劇的一個促因,但是起到決定性因素的終究還是她的丈夫,也就是徐志摩的態度。 這也就是說,徐志摩才是那個真正想要徹底毀了張幼儀的人。 不過,好在張幼儀足夠堅強,並且家中有幾個足夠疼愛她的哥哥,這才讓她慢慢治癒了徐志摩帶給她的傷害。
  • 1988年張幼儀去世,墓碑上刻的4字,是她對前夫徐志摩最後的懲罰
    摒棄他國徐志摩極其討厭封建舊制和包辦婚姻,但也對抗不了自己的父親,於是只能將矛頭對準張幼儀。1918年,18歲的張幼儀為徐家生下了兒子徐積鍇之後,徐志摩也算是完成了給徐家傳宗接代的任務,沒多久就跑到國外讀書去了。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