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老街,位於江西撫州黎灘河畔,明清時期無高鐵、無高速公路,只能靠河流走貨,黎川縣正是靠著這條河發跡,成為贛閩兩省鄰近數縣的重要集市,形成一條騎樓式商業長街,人稱黎川「十裡長街」。
在這條十裡長街上,來過及走過許多名人志士,張恨水就是其中一位。
看小說的人都知道張恨水,他原名張心遠(1895-1967),安徽潛山人,恨水是筆名,被尊稱為「章回小說」和「通俗文學」第一人。愛刷劇的人也應該了解他,張恨水的許多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比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緣》便是,全國百姓都愛看。
十裡長街的盡頭,黎灘河邊,有一座老房子,這便是「張恨水故居」。
說起來,張恨水也是「官二代」,1905年初春,10歲的張恨水隨晚清稅官的父親赴任黎川,沿水路來到黎川縣城,居住在新豐橋巷8號。少年張恨水在這裡開啟了他的文學啟蒙之路,13歲時完成了第一部小說。「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春雨的江南,淡淡的柳,薄薄的霧,小小烏篷船輕輕划過,以至於後來先生筆下的人物,總是蘊藏著淡淡的惆悵情緒。
歲月洗刷過的牆壁,絲毫掩飾不住它的年齡,已經100多年了。故居建造於清末,佔地380平方米,不小了,是一棟徽派建築風格的兩層磚木樓,滿屋飄著書香。
樓下是生活與工作接待場所,中間有一方天井,樓上有古色古香的臥室、書房,這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張恨水故居。
樓內陳列展示著張恨水當年的生活場景,讓我們感受他的氣息。
遊客在裡面除了參觀,還可互動、拍照、玩樂。
站在他家門口,映入眼帘的是潺潺黎灘河,攜武夷山靈氣,從大山深處走來,傲然東去鄱陽湖。
這條曾經的黃金水道,至今仍晝夜流淌著,河上橫臥著兩座橋(新豐橋、橫港橋),沿河畔是一條老街,這就是恨水先生文中所描述的「長橋大抵跨河而通山,橋正中建屋,敞軒而觀四面。橋下臨閘,以圍大數丈之木輪,置閘口中。水自上遊來,激輪輾轉如飛,浪花作旋風舞,至為可觀」的景象了!
張恨水是坐著烏蓬船沿黎灘河進入江西的,「我父親接我們到新城縣(即今黎川縣)去,坐船走黎水直上,途中遇到逆風,船老闆和夥計一起上岸背纖,老闆娘看舵。我在船上無事,只好睡覺,忽然發現船篷底下有一本繡像小說《薛丁山徵西》,我一瞧,就瞧了癮,方才知道小說是怎麼回事」,張恨水在回憶裡,直接把這段稱為「夢裡江南」。看懂了嗎?看不懂沒關係,知道關鍵詞就行。
如今的黎灘河早已不再漕運,也沒有烏篷船了,但河道兩岸的石牆古樸依然,河水仍能拍打河岸帶起水花,岸邊石階上仍然有邊說笑邊洗衣的女子,還有那歲月衝刷下變得光滑的鵝卵石,深深沉澱了遙遠的江河文化。
湍急的黎水河上的架著新豐橋,橋是用鬥拱風格建造,五墩六孔,歷史上這裡發過多次洪水,橋與橋墩屹立不倒,據說建於宋朝,也有人說建於明弘治年間,反正有幾百年了,原來的是木構便橋,眼前的廊橋是後人改建的,當地人偷得半日閒,在廊橋或坐或站。
朱熹用「一城山色綠水浮樓」來讚美它
徐霞客用「闤闠頗盛」來讚嘆它
張恨水用「夢裡江南」來讚頌它
新豐橋兩側均建有亭宇,亭檻懸掛有「遠古青山無墨畫,潺湲流水有聲詩」的雕木楹聯,橋面由條石鋪砌,造型、功用獨特。
橋頭石匾上的「新豐橋」三個字,為當時的江西省省長方志純所題。遠望新豐橋,長廊飛度,橋堡聳立,青瓦鋪頂,飛簷翹角。
漫步橋上,聽著河水流淌,伴著徐徐清風,好不愜意。
看著古城河水從自己的腳底下流淌著,這是啥感覺呢。
沿河而立的是一條老街,呈「S」字形東西蜿蜒,叫黎川老街,現為國家4A級景區,免費開放。
老街東起磨市街口,西止古城牆南門口,全長1.8公裡。也許是街太長了,所以分段命名,這條街便有了陌市街、南津街、篁竹街、花市街、校場街、賢士街等諸多街名。
老街始建於宋代,比烏鎮、周莊更早,它的形成源於商貿,為江西東部通往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津要道,許多外埠商人在這裡設立了會館,如洪州會館、廣東會館、龍崗會館、臨安會所、東鄉會所等,還有許多商幫組織在這裡建立,如廣東商幫、南昌碼頭幫、建昌藥幫、北方商幫等,古人為此稱道「財風吹得商人醉,直把新城當蘇州」。
老街上除了有張恨水故居外,還有李氏家廟、商會舊址、南津碼頭等,此後又增設了酒醉仙、江聚商、鬥滿煙、竹製紙、枝掛糖、瓷作畫、尊儒禮、循風水八大古街生活形態,形成精品化的老街景觀軸線,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街區、江西省旅遊風情小鎮、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鄉村大世界」、「文明密碼」等欄目組均到黎川老街拍攝過專題片,使黎川古街有了名氣。
閱讀一條老街,需要時間。老街寬約8米,蜿蜒地伸向前方,兩邊是典型閩粵風格、二層騎樓式磚木結構的街樓,大多為前店後坊或樓下店面、樓上住人的亦市亦居建築格局,鐵匠鋪、彈棉坊、裁縫店、理髮店、制稱店、篾器社、雨傘廠、日雜店、照相館、菸絲廠、藥行林立,彈棉紡傳出了「嘭嘭」聲響,鐵匠鋪內火星四濺,街角處爆米花師傅「砰」的一聲,芳香四溢……
作為吃貨,這裡全滿足你,老街是客家的中轉站,這裡南北飲食匯萃,你心心念念的「士林夜市」也有。
來到益順德店,坐八仙桌,品舌尖上的美味。
走近宏村水酒坊(此宏村為黎川縣宏村鎮,非安徽的),酒坊裡散發著糯米發酵後生就的醇香,喝過一杯便會上癮。
黎川灌芯糖是出了名的小吃,是用糯米、麥芽、芝麻、豆粉等為原料,經發酵製作而成,皮薄、甜脆,好吃到吸吮手指,還有那又辣又鹹的芋頭絲幹……
儘管老街上充滿了老派情懷,卻也逃不脫現代元素的植入,老街上開著兩家酒吧,不吵鬧,也是別有一番小資的。
也有老闆在老街上開起了民宿,住進這樣的民宿,猶如住進了民國。
古井猶在,當年打水的人哪去了。
青磚古厝,雕梁畫棟,每一棟老屋都保存著「老黎川」人割捨不掉的記憶。
走在黎川老街上,不用穿梭時光就已走入歷史。老街中最繁華、最具商業價值的當屬南津街,這裡曾經商旅絡繹不絕,如今那些商賈消失在時光的深處,留下舊時的建築靜靜見證時代的變遷。
時不時地有正經劇團來廣場演出,在寒風中穿著短裙,心疼寶寶3秒鐘。
臺下總是圍了一圈又一圈的觀眾,演繹著「清明上河圖」。
百年黎川老街,守著一份古韻,煥發著新的活力,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00萬人次,是福建遊客跨省觀光旅遊的首選地之一。
上面看到的是改造後的老街,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可再往西走,則是一片本真的舊街,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也有一兩裡長,這段沒改造的老街比改造了的更接地氣。
每隔數十米便有一條小巷與老街垂直,小巷的取名是那樣儒雅有趣,商會巷、菸絲巷、應宿巷、石蓮巷、楓紫巷,縱橫交錯。老街的巷子究竟有多少條,恐怕沒人能說得清。若從此巷子進入彼巷,黎川話不叫走,也不叫跑,而是叫穿,可見巷子是多麼窄而彎曲。
巷道深深,世界再嘈雜,巷子裡總是很安靜。
一條巷子,便是一首懷古的詩,一首思舊的詞,讓人低吟淺唱,讓人沉思遐想。
巷內是一幢幢古宅,多為明清木質建築,這些宅院的命名也挺有意思,如高山景行、七星伴月、世進士第......
行人悠閒地在老街上走過,把恍惚的記憶,遺落在時光裡。
縣城裡能保留下來這麼破舊的房子也非易事,更難得的是都仍在使用,似乎他們守的是自己的記憶。
冬去春來,你還沒走,夢還在那。
住在裡面的是一些老人,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他們願意在此棲息靈魂,而年輕人則捨去了它們。
高手在民間,未修繕的這段老街上,仍有許多傳統手工店,做圓木、打錫、做蔑、刨菸絲……它們與老街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與老街的興衰休戚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