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 攝影 王鑫
幕後的故事,一樣精彩。這是主創團隊凝練心血的過程,是大器漸成的熔鑄。對於話劇《孔子》而言,細節上雕琢的功夫,尤顯突出。
由張繼鋼導演執導的話劇《孔子》,正在山東省話劇院的大排練廳裡進入緊張有序的排練階段。日前,記者在排練現場目睹了演員們的一舉一動,大家追求完美的執著,讓人印象深刻。
8月31日下午,舞臺側方屏幕緩緩打出——第七場「渡河」。這是今日的排練主題。在排練廳,一些演員分散在角落各自琢磨劇本,張繼鋼導演帶著A、B組兩位「孔子」,在圍讀中找著上臺排練前的感覺,鋼琴伴奏的悠揚旋律在耳邊緩緩傳來。
沒有妝容,沒有戲服。他們的身上,只是街頭路人的尋常裝束,但一旦進入狀態,手眼身法都有了「戲」。排練中,無論是眾弟子把孔子從地上扶起,還是演員拿著樹藤拐杖,顫巍巍遙望著對岸「陽貨」的神情,都展現了演員們內心激烈的衝突。
A、B兩位「孔子」輪番上陣,大段獨白的演繹,兩人各有特色。一個下午,整個現場讓記者身臨其境,沉浸到這場跨越時空的理想與現實碰撞。
一群看似落魄,游離在人際邊緣的旁觀者,評價著孔子。一聲聲嘆息,一次次木鐸「叮噹!叮噹!」,反襯著「至聖先師」孔子的多難,這位偉大的理想主義者,為了心中的道義,終是難以渡過那條心中的「河」。
作為一名「95後」,平時看話劇不多。但這次現場感受到,高水平的藝術,總能夠帶給人長久的愉悅。看一場話劇演出,如同經歷了一場他人的奇蹟人生。而觀賞一場話劇排練,是見證了這場奇蹟孕育的過程。在篇章「渡河」中,導演張繼鋼意在展示孔子「人性」的內在,聖人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滿腔憤慨和軟弱的時候,這種聖人的平凡面,能讓觀眾感受到,孔子在痛苦中的掙扎與糾結。
話劇《孔子》的主創團隊在前期進行了大量調研,翻閱史籍、影像資料,前後推翻了5版劇本,最終定稿開排。導演張繼鋼為了還原一個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孔子形象,在排練現場根據演員狀態和舞臺效果不斷進行調整,在細節打磨上精益求精。就是為了最終的舞臺呈現能把觀眾帶入到在孔子當下的情感中。
9月28日,話劇《孔子》即將迎來世界首演,我們心懷期待。也希望現在導演和演員團隊滴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成為演出時動人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