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多在幕前 道家拉開幕後

2020-12-24 解碼國學

顏回不自量力要去輔佐衛靈公,孔子對顏回說,你一到建國呀,衛靈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機會跟你鬥一下。每個人看到新來的,那個眼睛怎麼樣呢?瞄他一下,看別人過去了,眼睛一眨一眨地表示怪相,哼的一聲,表面上的樣子還很好看啊,老兄好,請坐。心裡頭兩樣,眼睛也兩樣。

表面上對你講得很好聽,轉過來就講:老王啊,你看那傢伙怎麼怎麼,然後下來以後,大家就批評開了,今天一個新籤到的,這個傢伙楞頭楞腦的,不知道他耍什麼寶 ,心裏面成見就來了。

這裡寫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真是寫得透頂了,連細節都描寫出來了。處在人世間這個社會環境裡,經莊子這麼一描寫啊,皮都剝掉了,這些內容好難看啊,這就是人情。

所以你到了衛靈公面前結果是什麼呢?孔子好象有神通似的早已經看到了,等於以火去救火,火越燒越大,用水去救水,水越流得厲害。拿現代話來說,顏回你太多事了。

孔子說我告訴你,上面形容的大家對你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眼睛斜看看你,表面上的顏色好象還客氧,嘴裡評論你,心裡產生成見,最後形成一個很不好的書面,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沒有好處。這樣順著發展下去,你的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如果你不信我這個老師的好話,你必定死於暴虐的皇帝面前。

要知道,孔孟儒家的話等於是幕前的。譬如今天我們開會,或者結婚的禮堂,戲劇的前臺,幕前一定是弄得好好的,要莊嚴肅穆,這是儒家。

道家不是這樣,道家專門拉開幕後給你看,幕後一拉開不能看啊,什麼垃圾啦,雜物啦都在裡面,所以道家老莊的話就等於幕後。那麼道家講的道理對不對呢?也全對。

幕前幕後我們都要懂,如果不懂的話,學道家會學壞了。懂了幕後,才知道站在幕前應該怎麼站。所以儒道兩家一定要透徹了,才懂得人生[世間南公]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道家提倡「無為而治」,無為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道家思想開展工作,考慮的應該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創造「充滿樂趣的工作平臺」,而不是介入運營細節。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它們一熱一冷、一進一退,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生哲學。但儒家與道家對人生的認識差別非常明顯,比較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能讓我們更透徹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生價值是人生哲學的核心問題。
  • 抗擊新冠病毒,是用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
    假如設置三個"lCV病房"做試驗,一個用道家思想,一個用儒家思想,一個用佛教思想。情況會怎麼樣呢?道家病房:醫護人員戴好防護,適當的上班時間,合理輪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輕鬆愉快,身體狀態行動敏捷,動作準確,及時飲水上廁所,適量飲食,足夠睡眠,精神飽滿,不苦,不累,不易感。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這當中對中國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和道家。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02儒家有「以玉比德」的觀點《荀子.法行篇》:「子貢問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
  • 儒家之善違背自然?道家思想因道法自然而沒落?這種看法不客觀
    如果儒家思想屬於自然法則之外的存在,那麼這裡的自然,更多是指狹義的自然。而狹義的自然,大抵描述的是沒有人幹預的那種類似野外狀態的自然,以這種狹義的自然來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與其相悖離,都屬於自然之外的東西。
  • 秦時明月:羅網已經滲透到道家?儒家是不是也有羅網天字號殺手?
    《秦時明月滄海橫流》動畫劇情進展到現在,謎團是越來越多,其實也符合玄機的風格,就是給我們觀眾挖坑,如今農家出現羅網兩名天字號殺手,田言不用多說了,已經基本上掌控農家了,然而掩日的身份我們不清楚,有過各種猜測,但是都沒有什麼直接證據指向誰,只能說這個人實力強大,身份可疑點太多。
  • 幕前光鮮亮麗,幕後讓人毛骨悚然……
    本文共964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幕前光鮮亮麗,幕後讓人毛骨悚然……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談談關於《爆炸新聞》這部電影。《爆炸新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源於2016年福斯新聞臺高管羅傑·艾爾斯的性騷擾事件。2016年,因被多名女性指控性騷擾,艾爾斯被迫辭職,這起事件震驚當時的媒體界,引起眾多說辭。影片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而不是完全重現於真實事件,所以,片中會參雜一些虛構事件及虛構人物。這部電影是由傑伊·羅奇執導,由三個好萊塢女神級別來扮演: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瑪格特·羅比,這三人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 儒家有《四庫》佛家有《大藏經》,道家有《道藏》,11個不可不讀
    其中有關於河瀆名山,神仙洞府,則為中國三千年前對於地球物理之基本觀念。故研究自然科學如地球物理,欲參考先民遠見之資料者,不得不讀。其中有關於五金八石,燒鉛鍊汞,搗藥凝丹,則為三千年前人類遠祖之化學端緒。故研究藥物化學與礦物學者,不得不讀。
  • 那些明星們的幕前性格VS幕後真實性格
    時常我們看著大明星在鏡頭前光鮮亮麗、活潑開朗的樣子,都不免心生羨慕,但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緒起伏,很多明星甚至有心理疾病
  • 儒家和道家與中醫的關係,很有點意思,如「君臣佐使」「陰陽五行...
    > X 儒家和道家與中醫的關係
  • 秦時明月:道家篇開啟,天人之爭背後,道家到底有多少斤兩?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道家。,這讓道家在諸子百家中的影響力很強。就拿我們熟悉的極大門派來說,鬼谷派鬼谷子就是道家背景,還有陰陽家也是如此,多年前脫離道家,追求天人極限。這也側面說明了道家思想的厲害之處。
  • 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其時,儒家、儒學並未誕生,但是老子對孔子的指導可視為對儒家的基本看法。 以至後人也常說,儒家和道家觀點相反,甚至水火不容。 歷史上儒道之間互相貶低常見,但真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 英語四六級考試結束 "儒家道家"遇上"砍柴採藥"
    「這些作文題目比我複習的作文要簡單的多,但是想要寫出彩,也不簡單呀!」一位大四學生張雯就表示,複習中,大家常常會複習社會生活、兩代關係、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這樣的話題,但沒想到此次考試卻考的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我覺得這也是四級考試越來越接地氣的表現,就考大家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景,讓我們有話說,讓英語能運用在生活中。」
  • 秦時明月六:儒家、道家皆成為羅網目標,縱橫也快要被針對了?
    《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第九集,蓋聶稱儒家就是下一個目標。此時,逍遙子發出疑問,想知道消息的來源。而蓋聶直接拒絕,並稱不方便透露情報的來源。縱橫早已成為目標先是墨家、農家,後是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都逃不出羅網的魔爪。
  • 道家造句和解釋_道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道家參考例句:1、因經長期戰亂,漢代初年採道家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2、道家學者常有遺世獨立的思想。3、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始祖。4、他對道家的「盈滿之咎」理解得很透闢。5、道家講究溯本求源,且道法自然,你下去想想,自會有解決之道。
  • 世人皆認為「內聖外王」是出自儒家經典,其實,很多人都有個誤區
    在秦朝以前,儒家子弟的追求是成為匡扶社稷的輔國之才,雖有「內聖」之心,但卻不會有「外王」的意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漢末年乃至隋唐年間,越來越多秉持著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加入到爭霸天下的行列之中,王莽、司馬懿等儒生起家的權宦篡權奪位。不過,在儒家看來,這種僭越皇權的儒生是備受鄙視的。文人在編撰史料時,甚至會有意忽略掉王莽的所謂「新朝」。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
  • 《秦時明月》中知名的道家人物大盤點,第二更
    請關注(持續更新中)首先是赤松子: 赤松子,是前任道家天宗掌門,與儒家宗師荀子同輩,是現任道家天宗掌門曉夢的師兄。道家天宗掌門赤松子雖年逾七旬,但修為已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已經連續三輪執掌「雪霽」,但最終敗給道家人宗掌門逍遙子,失去「雪霽」,並於第二年去世。
  • 致道絕學:學習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做一個有修養、有福報的人
    儒家先聖一直強調:有良知,人人皆可成聖。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出生之時,人心並無善惡,所有善惡都是意念所為,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但是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良知,它能辨別善惡。一個人不斷地努力斷惡修善,不斷地格物致知,不斷地意誠心正,久而久之他的修養便能起來,智慧便能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