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有朋友給出了個觀點,他說:「儒家的善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道家的沒落是因為道法自然思想」,朋友要我發表一下看法,朋友的問題有一定的議論價值,可能也是許多朋友心裡的疑惑,所以便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罷,都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而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存在,人類文明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而然下發展的結果。所以個人不建議將人類文明排斥在自然之外。
如果儒家思想屬於自然法則之外的存在,那麼這裡的自然,更多是指狹義的自然。而狹義的自然,大抵描述的是沒有人幹預的那種類似野外狀態的自然,以這種狹義的自然來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與其相悖離,都屬於自然之外的東西。
另外,道家思想可沒有所謂沒落一說,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多次「搭乘」著道教出現在朝堂之上,又在學派特色不適合國情的時候,隱入民間。它的延續從來不曾斷裂,而道家「清靜無為」的學派特色,本來就比較「低調」,以至於在它低調隱入民間的時候,被誤解為沒落。
道家思想,無論被君主以黃老術的形式在朝堂上大放光彩,還是隱入民間,它一直都有一群忠誠的追求者。幾千年來,它必要時顯於世,沒必要時隱於塵,這是道家思想特色決定的。所以道家思想沒有所謂沒落一說,只是說某種程度上,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促成了該學派時隱時顯的特色而已。
1、人類文明是自然發展結果,儒家善與道家善,議論重點不一樣
千百年來,儒釋道一直以來都不乏追求者,這裡扣題需要,就主要議論一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吧。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學派特色鮮明,並且都有一套自己的治國思想,但是二學派特色不同,其治國思想要想發揮作用,便需要特定的時代環境。儒家適合用來安定盛世中的人心,維繫社會秩序穩定;而道家想,則適合將羸弱的國家帶入「強盛」,可以幫助國家打好基礎。
通過分析儒家思想的特色,以及其適合盛世治國的特徵,我們不難看出,儒家思想的入世意味較重,而儒家思想的「善」,屬於人倫社會的「善」。
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而「無為」更多源於「道法自然」。老子站在超越倫理社會的高度,看上去似乎是消解了人倫社會「善」和「惡」?真的是這樣嗎?可能並不是。老子本意並非消解「善」,而是消解「善惡區分」之下的人之私慾。老子針對的是「私慾」。
因為道家老子發現,「惡」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有了「善」的概念,這與無偏私的「自然」屬於相背離的情況。也就是說,「善惡」的出現在於「偏私」,其實某種程度上說,老子這裡更多是在批判人的「私慾」。
所以,個人認為,看到儒家思想的善,不能脫離其議論善的環境,古代倫理社會秩序要正常進行,就需要與古代那個社會相適應的儒家之善。
而理解道家思想對「善惡」的消解,則需要明確老子消解善惡的目的,這個目的,是針對人們利己排他的過度之欲。如果脫離這個目的去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為」等觀念,就容易走入虛無主義的誤區。
當然,道家自然觀也是一個研究熱點,但是研究道家思想也有多個方向,可以形而上研究它的自然觀,也可以形而下理解它在倫理社會的運用。個人始終覺得,道家思想絕不是看上去那般遠離社會的「高冷」學說。文化要想傳承,就需要在世俗社會中找到一席之地。道家能夠千年長盛不衰,說明它雖然看起來形而上意味濃鬱,但也可以作形而下的運用。
另外,如果將「自然」理解為那種與人類社會相對的野外,這種狹義的自然下,道家思想也屬自然之外的東西。要知道,人類才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如果將儒家身上的入世意味,看成是其與自然背離的證據,那麼,以人類為載體來傳播和發展的道家思想,也屬於自然外的存在。
所以,儒家之善作為倫理社會中的善,和道家思想一樣,都是人類社會在自然下發展的產物,當然這裡的自然是廣義的自然。萬事萬物都是依循自然生發變化的,人類文明也是一樣。所以,不能把儒家思想之善看成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存在,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偏見,不可取。
2、道家「道法自然」思想與其「時隱時顯」的特色
道家思想在我國歷史舞臺上大放光彩,以漢朝和唐朝尤其突出,這兩個王朝的開端有相似的地方,即人類都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戰火中奔走,漢朝開國君主和唐朝開國君主面臨的問題有重合的地方,那就是重建家園、恢復民生、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這個時候,以韜光養晦為主的道家思想,就能派上用場。這是道家思想在歷史上「顯」的突出表現。
而漢王朝也罷,唐王朝也好,當王朝進入強盛後,道家思想便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是為什麼?道家思想特色導致的。
道家思想的一個經典理論----「道法自然」,這種「自然」之間,也有一種萬事萬物按照規律發展的意思。指出「道法自然」這個思想的道家思想文化本身,也逃不過這套「定律」。道家以「無為」作為其思想特色,「無為」更多有順勢而為的意思。那麼也就是說,該道家思想出馬的時候,道家思想就以各種形式(或承載道教、或以黃老之術等)出現,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當社會發展到不再需要道家思想的時候,道家思想也在自我改良下順勢而隱,否者就要出現問題。
所以,我們不能說道家的「低調」,就是其「沒落」,這不是道家思想的「沒落」,而是不同社會環境下,道家思想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需要韜光養晦時,需要心性修養以對抗泛濫物慾時,道家思想便應聲而出;而需要在秩序穩定的情況下去積極有為,建設社會時,道家思想便順勢而「隱」,這某種程度上也是「道法自然」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們不能武斷說道家思想的「低調」,就是它沒落的表現。
3、總結
最後,我們來進行一個小總結。首先,狹義的自然,是與人類社會所相對的那個人跡罕至的野外世界,對於這種狹義自然而言,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自然之外的產物。
而在廣義的自然下,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某種程度都是人在自然下自然而然演變出來的結果,而道家思想也好,儒家思想也罷,它們的傳承與發展都離不開人。
所以,作為人類社會在自然下自然而然的產物,我們不能在理解儒家思想時,脫離其適用的倫理社會這一大環境,武斷判定它違背自然法則。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還沒有那麼強大可以違背自然,與自然法則出現不適應的世間萬物,大抵都將在「優勝略汰」下被淘汰。
其次,道家思想能夠傳承千年,時而「隱」時而「顯」,其實也是道家作為一種文化,在「道法自然」這個規律下做出的表現。道家的「隱」只是因為那個社會環境下,它不再適合活躍於舞臺上而已,它適合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而事實證明,幾千年的流傳,道家思想從未中斷,甚至越來越豐富。所以,道家思想可沒有落末一說,即便是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今天,喜歡道家思想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這門延續了幾千年的古代文化,依舊擁有一大批追隨者,比如正在看文章喜歡道家的你。
圖片來自網絡,千人千面,請文明討論,素質發言。喜歡請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