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2020-12-14 順樂受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在老子看來,道不是某種抽象、孤立的形式存在,而是與現實生活世界緊密相聯的。這種聯繫並不僅僅是某種邏輯和思維上的聯繫,而是具體和現實的。道不遠人,道就現實地存在於具體生活世界中的萬事萬物中,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世界。在老子眼裡,道與天地萬物渾然在一起,但它又先於天地而存在著。它無聲無形,不依賴著任何外在力量而獨立存在,永不衰竭,永恆存在著;它又在天地萬物間循環運行,生生不息,我們可以將它當作天地萬物的本根。

道法自然是老子論道極為重要的命題。這裡的法是指效法、遵循。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遵循著自然的法則存在著和運動著。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道法自然這一命題。從道的存在狀態來看,道是自然而然的,它是獨立而不改的,是可以為天地母的;從道的具體發用來看,道也是自然而然的,是周行而不殆的。

在老子看來,我們雖然不知道道是從何而來,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來認識道,因為道在我們試圖去認識它之前已經自然而然地存在在哪兒了,甚至它早於天地萬物之先就已經存在了。道這種東西,它是自然而然地存在於那兒的,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它是從何而來,也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它具體是什麼。所以,人們只能用恍惚來形容它。但是,道不管人們是否能夠認識它,也不管人們是否正確地認識它,它都自然而然地存在於那兒,雖然人們覺得它似有若無,不可指,卻也不能不說它好像確實是有形象的。

道法自然另一層含義就是道地運用和發用是自然而然的。這裡我們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就道本身而言,這種自然而然的發用是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道是遵循它自身的自然特性而作用於萬物。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獨立而不改的,它的發用是源自於它自身的內在原則,而無須藉助於它者,是它自身自然而然地在運動和發用。因此,道的發用過程是自然而然的,這一過程遵循和效法的也只是它自已自然而然的原則,即它是以自然為原則。第二,就天地間萬物來說,道創生了萬物,又內在於萬物,並且作用於萬物,可以為天地母,它對於天地萬物的作用是永不竭盡的,又是自然而然的,沒有意志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道本身來看,還是從道的具體發用過程來看,道都遵循著自然的法則,以自然為宗,自然而然。

相關焦點

  •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 一路修行,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什麼是人法地?凡人之心,一向好動,念念不斷。因此,學道之人,先當效法大地之性。《地性好靜》修者,取其地性,靜定之象。二:什麼是地法天?心若得定,於是,修者再行效法天性。天性虛空無物,取其天性虛空之象。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所謂「法」,可作為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
  • 《道德經》第25章解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有一種渾然而成的東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它寂寂無聲而又廣闊無形,它獨立長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麼名字才好,只好叫它為「道」,我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回歸本原。
  •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這個說法與莊子為他的「無情」說辯護時所主張的「常因自然」相一致。所謂「自然」,具體而言就是有無生滅、四時交替的自然演化過程。莊子認為,如果將人類社會的生離死別與天地自然的四時變化視為一體,就能夠超越人世間的七情六慾,從而上達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逍遙之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自然」也是一種度量人類的尺度並引領人類向前發展。
  • 《遙遠的救世主》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怎麼理解?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是《遙遠的救世主》中被所有人都稱讚的一句話。一句話裡有三大宗教,這也不得不佩服作者。什麼是神?書中的神指的是基督教裡的上帝,「The God」,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把唯一神翻譯成「天主」。基督教(新教)在清朝末年將神由「天主」改譯為「上帝」。
  • 電視劇《天道》中,芮小丹說「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是何意?
    在芮小丹和王明陽的鬥智鬥勇過程中,芮小丹一句「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徹底擊敗了王明陽心理防線。這裡不說其他,單單說這個「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究竟是何意思。神:即是一個掌控者,一個開創者,是一個所有眾生的神,他開創了這個世界,控制所有人的命運和旦夕禍福。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神。就是上帝。
  • 「常名」的道、「自為」的自然、「功利」的無為/哲普
    這一「霸道」之治在當時飽受批判: 仲之任術立伯,假義濟欲,縱其致富強,而汲汲功利,禮義俱喪,其果有聞正心誠意之道乎! (《諸子辯》) 不過,即使是西周的禮樂,這所謂的「王道」,老子也是不屑的。也就是說他既反「禮樂」,又反「法」。
  • 天道電視劇深度解析:「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人與人最大的差異是什麼?丁元英身上這個特質能幫你少走十年的彎路!電視劇《天道》改編自暢銷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由張前執導,王志文、左小青、曾紅生及石爻領銜主演。《天道》中丁元英曾說過這樣的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他用了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基督教,道教,佛教的真諦和核心統一起來,即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 《人生果實》: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通過這對耄耋老人的生活智慧,一幢深居林間的小屋,自然的環境,豐碩的果實,和夫妻二人與世無爭的處世之道,探索那些深藏於生活中的人生哲學。「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順應自然。正是中國哲學體系中老子的「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體現,講究萬物順其自然,不刻意強求。無為,不是真的無為,而是順其自然規律的有為,所謂「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老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家之一,憑藉一本《道德經》,奠定了他無人撼動的地位和影響力。
  • 「道」與「薛丁格的貓」《老子·第二十五章》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佛法無邊,順應天性做大道之人
    在《彌陀妥解》上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離一切相故無相,惟其即一切法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故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 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恆寂,強名為常寂光土。寂而恆照,強名清淨法身。《楞嚴經》裡說:「即一切法,高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
  • 儒家之善違背自然?道家思想因道法自然而沒落?這種看法不客觀
    前言:最近有朋友給出了個觀點,他說:「儒家的善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道家的沒落是因為道法自然思想」,朋友要我發表一下看法,朋友的問題有一定的議論價值,可能也是許多朋友心裡的疑惑,所以便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的看法。
  • 道法自然:人道也是天道,人與自然的矛盾,是歷史之必然
    道家有這樣的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敘述了「道」與天地萬物的聯繫。熱播受限與地,地受限於天,天受限於道,道受限於自然,講究一個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關係,蘊含陰陽之道,「道」儘管高高在上,也受限與世間萬物,只有萬物繁榮,才能圓滿地體現各種「道」的存在。
  • 道法自然:觀景賞心,踏歌而行;天然書畫,醉人若花
    關山書畫院馬振廷院長書法「道」是為什麼被發現,又是如何在《道德經》中被定義的呢?人與「道」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天地產生之前,有一個東西就已經渾然天成地出現了。
  • 究竟什麼是「道」?
    就哲學含義的「道」而言,人們通常認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範疇,是一種形而上的本體或實體。不過,老子對於「道」,其實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界說,只是進行了各種描述和形容。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視為「物」。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 道教人物老子雕塑花崗巖老子騎牛石雕像太上老君石像
    石雕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