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2017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今天,我們也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這是當下人類必須直面的現狀。面對這一困境,我們不禁要問,世界到底怎麼了?

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以清新自然的生活蕩滌橫流的物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

莊子寫過有關「渾沌」的故事,倏、忽二帝因為想「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結果卻是「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個故事很短,卻寓意深厚,「渾沌」即人類的懵懂狀態,與世界為一,因為世間一切本就彼此勾聯,合而為一,「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而「七竅」,可以指人類的意識,先有分別心,後有分別。這個故事與《聖經》故事不謀而合,在西方,人類的原罪便是偷食「禁果」,偷食「禁果」的結果便是自我意識的膨脹,「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允許他的造物也有智慧,因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有了分辨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有了智慧,即有了意識和自我意識。事實上,『原罪』等於意識和自我意識」。 「七竅」也可以指人的私慾,不加控制,變成了貪慾。有了自我意識,如果能意識到自我與世界的統一,意識到佔有的虛妄,融入這個世界,與萬事萬物和諧共處,未必就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一切。而貪慾則不同,可以說,貪慾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儘管老莊等聖賢一直告誡我們,萬事萬物都彼此勾聯,本質上根本不存在誰可以佔有誰。也就是說,所有的物質財富在本質上皆屬虛妄。在微觀層面上,沒有一個原子可以佔有另一個原子,沒有一個電子可以佔有另一個電子;在宏觀層面上,地球渺小如微塵,人類連微塵都不如,談什麼佔有?人類不能看破貪慾的虛妄,所以彼此傷害,互相徵服,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地球上的人類世界少有和平的日子。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進行人類的再啟蒙,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如何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顯然,簡單的說教沒有什麼用。眾多西方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聖經》明確要求信徒「當愛人如己,甚至愛你的仇敵」。而事實上,像美國,凡重大事件,包括總統宣誓乃至法庭審判,都需要手按《聖經》發誓,但是這些並未阻止美國發動戰爭、對外掠奪。我們的先賢老子和莊子反覆強調「無為」,認為人要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即便是社會精英,也要進入無我狀態,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而如果我們一味地像那些隱居終南山的人一樣,清心寡欲、無為生存,這樣做又忽略了道家的「有為」。畢竟,道家強調的是有為與無為的平衡。清新自然的生活,可以點亮眾多懵懂的人們,蕩滌橫流的物慾,回歸自然,與彼此、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

莊子在其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受人詬病,他辯護說:「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這個說法與莊子為他的「無情」說辯護時所主張的「常因自然」相一致。所謂「自然」,具體而言就是有無生滅、四時交替的自然演化過程。莊子認為,如果將人類社會的生離死別與天地自然的四時變化視為一體,就能夠超越人世間的七情六慾,從而上達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逍遙之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自然」也是一種度量人類的尺度並引領人類向前發展。對於「自然」帶給他的啟迪,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這就是說,人類應當通過「觀於天地」,而去感悟自然世界的「大美」與人類生存所依託的「明法」「成理」。換言之,大自然自有其法則、規律與生態,人類應當尊重大自然的法則,珍惜大自然的生態,從而達到合「理」而「美」的生存狀態,這與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主張通過貫通天空與大地之間的仰望而獲得 「詩意地棲居」,頗有相通之處。

所謂詩意的世界,應當是一個超脫功利的審美世界。倘若只是低頭看著食槽,而不去仰望天空,同時以某種超越性尺度如理想與價值度量自身、提升自身,那麼,人類將永遠沉溺在實用主義的生存狀態和個人利益導向的社會狀態中,難以自拔。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花朵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在陽光下綻放」,而陽光來自天空,所以海德格爾說,「荷爾德林在人之本質的測度藉以實現的『採取尺度』中看到了『詩意』的本質」。

大歷史視野下的反思,不止要廓清人在宇宙演化大背景下的歷程,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1世紀中華文化的發展,不會是法家的徵服模式,而是道法自然、恬然自適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即以最小的消耗營造最美的生活,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道家的恬淡靜美,可以讓我們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忘卻功名利祿的追求,沉浸於春夏秋冬的變遷,融入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忘我而又物我為一。自足,對於當下都市人而言,尤為難能可貴,因為人們習慣於付錢辦事,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商品,甚至忘卻了這些物品的本來面目。

平淡地走過四季輪迴,如同涓涓細流,不經意間便滋潤了乾涸的心田,撫慰著躁動不安的靈魂。道家式生存的衣食住行,都簡潔明了,取於鮮活的自然,生活於鮮活的自然。刨地、點豆子、摘瓜果、磨豆漿,舉手投足之間,都有一種大道韻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自然而然。

何為道?道可至大,也可至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在老子看來,道乃萬事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從不邀功,也不自大,只是默默成全萬物,而萬事萬物也要順應大道存在。人,儘管是萬物之靈長,也要順應大道生存,一切講究自然而然,「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追求的不是無窮的物慾,而是淡泊從容的生活狀態,同時,其生活及勞作方式又顯得新鮮,接受自然的饋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既可以變廢為寶,「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又可以滿足自己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從而「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放下諸般執念,順其自然,不妄作,不矯飾,以物我合一為念,以簡約衝淡為尚,這是道家的哲學取向,也是一種美學態度。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大道都影響我們的一切,而有大道韻味的言行,自然而然容易打動我們。接受這樣道韻充盈的生活方式的感染,人們很容易獲得恬淡的心境,也會萌生回歸自然、珍重生態的意識。

從新冠肺炎疫情可見病毒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因此應當敬天畏天,有限度地開發,有節制地生存,無為而潤澤萬物,不爭而善利天下。在宇宙的生滅之力面前,人類文明何其渺小。

其實,西方也有很多生態主義者,比如愛因斯坦,他非常贊同生態整體主義倫理學,並指出「人類本是整個宇宙的一部分,然而卻使自己脫離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們今後就是擴大悲憫情懷,去擁抱自然萬物」。英國哲學家懷特海也認同生態整體觀和聯繫觀,在《科學與現代世界》一書裡,他指出,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編織在一起的存在之網,每一個事物都與其他事物連在一起,沒有任何部分能夠被單獨抽取出來而又不改變其特徵和自然整體的特徵。正因為如此,有識之士便反思我們該如何對待自然。著名生態思想家泰勒在《尊重自然:生態倫理學理論》裡則明確提出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四個最基本的行為規則:「不傷害原則」「不幹涉原則」「忠誠原則」和「重建正義原則」。泰勒在討論對生物的倫理關懷時,也強調了生態系統的整體價值,「禁止幹預這些同一體,意味著我們決不能試圖操縱、控制、改變或『管理』自然的生態系統或者在其他方面幹預它們的正常機能」。

西方新興的「大歷史」研究把人類歷史置於生命、地球和宇宙歷史的框架之中,審視從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現今地球上的生命,研究物質複雜性多種形式的產生與消亡的歷史,從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團到最小的亞原子粒子。國際大歷史協會創始人之一弗雷德·斯皮爾(Fred Spier)的新著《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追蹤了所有複雜性物質和環境的主要形式的產生與消亡,其中包括了人類社會。作者認為在整個地球的演變過程中,人類歷史其實很短暫、很渺小。

在道家看來,天下萬物屬於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一切都不能與這個整體割裂。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自然乃一切的本源和範式。誠然,「也許老子所說的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而是主張不施妄為、順其自然,追求純真素樸、淡然超越的境界」。道家的回歸田園、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純真、淳樸、恬淡、超然。如陶淵明一般徜徉於「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審美與哲學境界,逐漸沉浸其中,人們會不自覺地遠離無盡的貪婪,遠離工業文明帶來的無盡生產和無度的消費。從田園詩意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再次發現人與世界的緊密聯繫,不分彼此,也因此更為平和地棲居於這個世界。

大歷史視野下的反思,不止要廓清人在宇宙演化大背景下的歷程,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工具理性的濫用與徵服自然的奢欲,將使人類陷入技術文明的黑夜。新世紀以來種種生態災難以及一次次大規模傳染病,為人們一再敲響警鐘。

學者弗裡德裡克在著作中反思當下資本勢力橫行世界的困境,甚至可以說是絕境,追問人類的出路,他覺得人類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與世間萬物一樣,人類也有自己的根本狀態。進入這個狀態,我們會清醒覺察到自己的被動,與內在的存在密切聯繫,我們意識到,我們屬於某種超越我們自我的存在,這樣的超然是內在的,存在於所有人類,不僅勾聯所有人,而且勾聯世間萬物,自我存在於一切的意識之中,一切的意識都存在於自我」。這需要我們「離形去知」「致虛極,守靜篤」。對於平凡人,未必能做到這樣的修行功夫,但是讓我們親近自然,接近大道,卻是可能的。

(作者:龔 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澳門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人生果實》: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果實》是一部含義頗深的紀錄電影,由日本導演伏原健之拍攝,日本影后樹木希林擔任旁白,講述的是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津端修一夫婦生活的紀錄片。通過這對耄耋老人的生活智慧,一幢深居林間的小屋,自然的環境,豐碩的果實,和夫妻二人與世無爭的處世之道,探索那些深藏於生活中的人生哲學。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遙遠的救世主》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怎麼理解?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是《遙遠的救世主》中被所有人都稱讚的一句話。一句話裡有三大宗教,這也不得不佩服作者。什麼是神?書中的神指的是基督教裡的上帝,「The God」,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把唯一神翻譯成「天主」。基督教(新教)在清朝末年將神由「天主」改譯為「上帝」。
  • 「禪畫美學」,是面對一切自然的平常心
    不二美術館以當代藝術中傳統寫意國畫為主題,以道法自然的「雪山圓相」為特色。「雪山圓相」當代藝術傳承者、水月太極創始人、禪學作家悟義現場為來賓們講述了「禪畫美學」,啟示眾人禪畫之法。禪畫從心而發,人們往往苦惱於如何看懂一幅禪畫,而不知禪畫無需執著於說辭定義,是面對一切自然的平常心,是人們常道的本色,是清淨。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 鮑姆加登:美學作為哲學分支的濫觴
    鮑姆加登:美學作為哲學分支的濫觴今天我們經常聽到人談論:哪位導演或哪位設計師有一套怎樣的美學,簡約慢活是一套生活美學,以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喝茶或衝咖啡的美學。鮑姆加登天資聰穎,十六歲起在大學的幾年間,修習哲學、詩學、神學、文字學與修辭,受萊布尼茲與沃爾夫的影響甚深。1735年寫就博士論文《對於詩的一些哲學沉思》(拉丁文: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文中首次提出名為「美學」(aesthetics)的學問。1740年,他被普魯士政府任命為教授。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博齊奇的自然幻境:異想天開的科學藝術,感恩生命的生物美學
    自然似是一部精密的機器,其複雜性滲透到光輝燦爛的生活之中;而畫家則是一位魔術師,可以將這種複雜幻化成色彩與情感,當這些色彩與情感進入視野,我們竟忽然感到了它的平凡與質樸。這些幻夢般的畫作涉及到自然生命的普遍性、食物鏈關係、棲息地、生命周期、人與動物的親緣相似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微妙情感。與其說博齊奇的創作是一幅幅脫離於現實的生命圖騰,不如說她以非凡的幻想、細膩的感知更加深入地繪製了一種表象之下的現實景觀。她的作品強調了物種之間的關聯,那通常是一種只在新生命與其母代之間存在的一種親密關係。
  • 道法自然: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
    道士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煉丹打坐,畫符做科,他們的生活彷佛是脫離世俗,離我們很遠。真實的道士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由於篇幅所限,本期就簡單的介紹道教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道教目前主要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正一派是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祖庭位於現在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
  •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
    (八閩千姿)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中新社福州12月9日電 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建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作者 林春茵 滕端欽在林愛光看來,天寶陂工程的治水方針體現了中國古老哲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內涵。時至今日,天寶陂依然保存原有的工程布局,灌區涵蓋福清龍江街道、海口鎮等地的14個行政村以及東閣華僑農場、三華農業園等,總灌溉面積達1.9萬畝。
  • 《天道》:王志文完美詮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丁元英丁元英是一個商界鬼才,怪才,他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有著別人看不透的思維,他本是一家德國私募基金機構的操盤手,因為厭倦了資本掠奪,而來到古城,想過一段安靜的生活。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可以預料到哪只股票的漲與跌能夠讓人瞬間發大財。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
  • 一路修行,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道家修行,不外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修者,取其道性無為之旨。虛以合道,無為自化!此真訣曰(無為)四:什麼是道法自然?此就道法而言,自然即是道法。
  • 電視劇《天道》中,芮小丹說「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是何意?
    在芮小丹和王明陽的鬥智鬥勇過程中,芮小丹一句「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徹底擊敗了王明陽心理防線。這裡不說其他,單單說這個「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究竟是何意思。神:即是一個掌控者,一個開創者,是一個所有眾生的神,他開創了這個世界,控制所有人的命運和旦夕禍福。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神。就是上帝。
  • 任雲龍新作丨800㎡酷別墅,再現自然與品質的空間美學!
    」的設計理念將細緻入微的情感考量滲入居住的每一個角落來傳達「品質與自然如影隨形」的生活理念達到詩意棲居與和諧環境的美學建構△一方獨處空間時光倒影 酷度有度不拘束光影流動的深與廣借「琴」抒寫雅致生活靜納萬物 道法自然△一層客廳光的生命盤盞豐腴,新綠簇簇,陽光正好,肆意蔓延流淌窗外的花草樹木在享受著自然的饋贈
  • 大愛樂享|一場稻花香裡的發布會,品鑑大愛樂享生活美學
    簡單質樸的願景道出生活之美,也為大愛樂享生活美學作序。隨後,大愛城控股營銷管理部總經理張躍新為我們解讀了大愛樂享生活美學的內涵與基底,「每個人對生活之美都有不同的理解,支撐生活之美的元素也有千千萬萬,但究其根本,每個人內心共通的一定有自然與愛。」
  • 《天道》丁元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最讓人燒腦的就是丁元英自我批判和自我保護,對於事物變化的規律和人性底層邏輯的認知,尤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把儒釋道的精神內核放在了同一個戰線上。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神是境界,心是願望,每個人都想讓自己心神合一,無奈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被自己的欲望和貪婪裹挾著、妥協著、甚至是「偽裝著」。毫無疑問,丁元英口中的眼到手到心到是有象徵意義的,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個做到。
  • 好書銳評|以生命腳力創造生活美學
    那些更願意以行走測度生命、體驗生活的人們,擔負起承傳人類古老的記憶和智慧的使命;而若能將此過程中的經驗、感悟和思考用文字分享給世人,也就彌足珍貴了。打開「行走文叢」,我們便與這樣的文字相遇。這套文叢收錄了陳忠實(由邢小利編稿)的《讀書與行走》、賈平凹的《腳客》、周濤的《遊牧長城》、陳世旭的《大地文章》、葛水平的《水在水之外》、楊海蒂的《走在天地間》等六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它們以對行走的書寫,將我們帶入豐富的生活世界和深邃的生命沉思,去感受充滿哲理和情趣的人文地理。
  • 《道德經》第25章解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有一種渾然而成的東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它寂寂無聲而又廣闊無形,它獨立長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麼名字才好,只好叫它為「道」,我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回歸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