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畫美學」,是面對一切自然的平常心

2020-12-22 騰訊網

8月5日上午, 「不二美術館」在798藝術區開館,展出雪山靜巖博士的畫作42幅。

不二美術館以當代藝術中傳統寫意國畫為主題,以道法自然的「雪山圓相」為特色。「雪山圓相」當代藝術傳承者、水月太極創始人、禪學作家悟義現場為來賓們講述了「禪畫美學」,啟示眾人禪畫之法。禪畫從心而發,人們往往苦惱於如何看懂一幅禪畫,而不知禪畫無需執著於說辭定義,是面對一切自然的平常心,是人們常道的本色,是清淨。

▌禪學作家悟義

雪山靜巖博士,199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年寒窗,碩、博皆師從哲學泰鬥樓宇烈先生。2000年起,隨南懷瑾先生多年,深修禪法。自上世紀90年代,雪山靜巖博士在海內外出版16本專著,並創建「不二禪藝」。「不二禪藝」獨具古風,融匯貫通了太極、書、畫、棋、茶、簫、頌等傳統修養,能幫助現代人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可以說,「雪山圓相」當代藝術是「不二禪藝」中別具一格的書畫演繹部分。

以「圓相圖」傳遞智慧,始於禪門六祖惠能大師,由惠能大師弟子南陽慧忠傳予耽源,耽源傳九十七圓相圖予仰山慧寂禪師。雪山靜巖博士以自己多年的修證和深厚的禪藝修養功底,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摯愛,悟圓相禪畫心髓,將頓悟禪風以畫為媒重現世間。「雪山」表清淨,「圓相」表中道。「雪山圓相」以畫為媒,以藝載道,以藝明道,通過寫意畫法傳遞畫家對「道法自然」的領悟。

在未來的日子裡,不二美術館將更多的呈現雪山靜巖博士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秉承「不二皆同、無不包容」的理念,不二美術館也將陸續展開各項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和美學探討體驗。

往期內容推薦

金申 | 十六國時代的佛像

畫院名家—盧禹舜 從「觀山海」到「八荒」

民國間敢和蔣介石叫板,惡罵學生沈從文:民國大奇人劉文典

「天問一號」發來地月合影!古人如何記錄惹人醉的月色?

唐代「雷琴」,為何被當成至寶?

遠古微笑 | 新石器時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王金坪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相關焦點

  • 順應自然方成道,對景無心莫問禪。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中國畫自初創之時就不像西畫追求對自然物象作科學與忠實的描繪,而是注重傳神與寫照,以求表現作者的意趣、心性,是學養與道法自然的高度融合。法師的國畫作品不具象於造型與程式,注重傳神寫意,活潑、恬淡中透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卻也不失書卷氣,風格澄澈清逸、古樸簡遠,讀到妙處,會讓你會心一笑,愉悅樂心,讓你笑即有所悟。
  • 「禪」到底是什麼
    禪以一躍而入直截了當的方式,直接傳承佛陀的心髓達至開悟。直指人心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禪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向外尋求解脫之道,便是騎驢覓驢。禪,不是依樣畫葫蘆的鸚鵡學嘴,禪,是用自己的心勇敢面對生命。
  • 禪是一種以心傳心的人間精神 不玩弄任何定義
    [導讀]禪是大海。禪是大氣。禪是山嶽。禪是俳句。禪是水墨畫。禪是雷鳴閃電。禪是春天的花朵,夏日的炎熱,冬天的寒雪。禪是男性不屈,用來支配前代藝術的女性溫雅。因為禪是從人們自身心緒中自然生發的東西。如果禪硬要教導硬要述說什麼的話,禪就是哲學了。而禪一旦標榜為哲學,禪就完蛋。那麼禪是不是宗教呢?若從邏輯層面看似乎不成問題。這是因為如果認定禪不是宗教,那就等於說佛教也不是宗教。但就在常人眼中視為常識的東西,在大拙那裡則有了異樣的考量。他的視角很妙。
  • 何謂「禪波羅蜜」?你的理解是什麼呢?
    坐禪之者,息亂求靜,為禪所縛。學問之徒,謂有智慧,為慧所縛。」而且又說,「習無生觀,欲破洗有所得心,則為無生所縛。並是就縛之中,欲舍縛耳,而實不知皆是系縛。」法朗的話真是說得再妙也沒有了。由此我們得到啟示,禪的大智慧,就是超乎一切,在捨棄一切執著差別中體驗佛法的妙趣。也許很多人會好奇,何謂「禪波羅蜜」?「禪波羅蜜」就是大乘禪法般若波羅蜜的一種。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理論上惠能禪師雖然也繼承了達摩祖師的如來禪法,但他的禪法與實踐行持方法卻與如來禪的本質發生了徹頭徹尾地改變,與保持如來禪傳統特色的神秀禪師形成了鮮明對比,究竟「祖師禪」的創立對「如來禪」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簡要說明。一、祖師禪的提出與如來禪的新涵義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這種神奇的體驗,要歸功於藏在電影背後的侘寂美學。侘寂美學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的重要範疇。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創造了侘茶,把品茶活動和人的精神活動結合在一起,「侘寂」從此成為茶道美學的代名詞。「侘寂」原本是分開的兩個字,其內涵意蘊深長。
  • 成慶:自然的日常,日常的自然
    」前面於鑫老師講到一碗一筷,我舉個例子,從生活美學的角度,過去我們在朋友圈裡面發一些食物的照片,都會發很豐盛、很油膩膩的對不對?但這些年因為日本美學、生活美學的影響,從最早的森系的美學到今天我們WABISABI侘寂的美學,其實我們現在拍美食是不是拍得都很枯寂?
  •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面對這一困境,我們不禁要問,世界到底怎麼了?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以清新自然的生活蕩滌橫流的物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莊子寫過有關「渾沌」的故事,倏、忽二帝因為想「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結果卻是「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博齊奇的自然幻境:異想天開的科學藝術,感恩生命的生物美學
    自然似是一部精密的機器,其複雜性滲透到光輝燦爛的生活之中;而畫家則是一位魔術師,可以將這種複雜幻化成色彩與情感,當這些色彩與情感進入視野,我們竟忽然感到了它的平凡與質樸。這些幻夢般的畫作涉及到自然生命的普遍性、食物鏈關係、棲息地、生命周期、人與動物的親緣相似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微妙情感。與其說博齊奇的創作是一幅幅脫離於現實的生命圖騰,不如說她以非凡的幻想、細膩的感知更加深入地繪製了一種表象之下的現實景觀。她的作品強調了物種之間的關聯,那通常是一種只在新生命與其母代之間存在的一種親密關係。
  •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保持平常心,得失都能自在
    這都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平常心,明明只是簡單的事情卻想的複雜,所以內心有了很多慌張,所以我們也失去了自在。沒事的時候讀一讀這首禪詩,「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心裡會有不同的感悟。《頌平常心是道》·無門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武庚紀110集:真禪搖身一變化作「惡禪」,阿嵐闖入天之墓
    作為一個開拓世界的神,自然擁有最古老,最強大的神力。作為天的使者,天使聖王可以調動結晶山的神力為所有神族提供龐大的力量,有天使聖王不斷向神族輸送神力,四極陣法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如果不能切斷天使聖王的神力傳書,那麼推翻神權連一絲希望都沒有。
  • 武庚紀110集:真禪搖身一變化作「惡禪」,阿嵐闖入天之墓
    作為一個開拓世界的神,自然擁有最古老,最強大的神力。真禪作為一位實力接近「天」的聖王自然實力不容小覷,可是面對子羽的弒神之劍卻無計可施,最讓真禪吃驚的是子羽居然能自己逃出大千世界的輪迴。作為人類,子羽的練氣術已經登峰造極,神族大將在他面前也活不過數十息,實力與神族真禪聖王不相上下。
  • 抖音撩發一指禪背景音樂介紹
    抖音撩發一指禪背景音樂是什麼?最近抖音短視頻上有個穿著紅衣服短頭髮的小女孩火了起來,加上流利的撩頭發動作,很多小夥伴都在尋找這段視頻的背景音樂,那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抖音撩發一指禪背景音樂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生活美學|畫一幅水彩畫掛家裡,給生活添點色彩
    關注一點美學,讓生活美一點。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但不能阻止我們追逐美的腳步。2020年的情人節,你買到花了嗎?你收到花了嗎?反正我是收到玫瑰了(嘚瑟一下),不過是畫的……雖然聞不到花香,但是比畫餅充飢實用多了,這可是物證啊!把畫掛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每天對Ta進行靈魂拷問:你今天是否比昨天多愛我一點?上圖是水彩畫家黃有維給愛人畫的99朵玫瑰。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南宗禪倡導自性自度、頓悟見性的思想,突破了傳統文學重現實、重社會功用的詩歌理論的影響,促使唐代文人關注自身心性的發掘,關注內心與自然的契合。故孫教授指出:「唐詩創作自初唐到盛唐逐步繁榮、形成了百花競盛的局面,正與『東山法門』創立到南宗禪出現這一發展暗相呼應,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處。」
  • 慧律法師:這些人為什麼不能接受禪?
    「禪」這個名詞,大家耳熟能詳,卻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了解它的含義是什麼,但是它就是佛門非常重要的功課。《華嚴》有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就是禪;《法華》有法華三昧,法華三昧就是禪;淨土宗有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萬緣放下,就是禪。禪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困難。
  • 降低期望值,保持平常心
    陳光輝說,高考固然重要,但過高的期待會造成強烈的焦慮感,反而會影響考試發揮,最好的辦法便是保持平常心。  有家長在留言中表示,距離高考越來越近,感覺孩子壓力很大,經常嘆氣,甚至害怕考砸了以至於會復讀。也有的家長表示,孩子老擔心自己發揮不好,對考試十分恐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