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禪波羅蜜」?你的理解是什麼呢?

2021-01-08 歷史國學教堂

從前,三論宗開山鼻祖吉藏的老師,興皇寺法朗每次登座說法,總要對聽眾說起這樣一段開場白:「行道之人,欲棄非道而求於正道,則為道所縛。坐禪之者,息亂求靜,為禪所縛。學問之徒,謂有智慧,為慧所縛。」

而且又說,「習無生觀,欲破洗有所得心,則為無生所縛。並是就縛之中,欲舍縛耳,而實不知皆是系縛。」法朗的話真是說得再妙也沒有了。

由此我們得到啟示,禪的大智慧,就是超乎一切,在捨棄一切執著差別中體驗佛法的妙趣。也許很多人會好奇,何謂「禪波羅蜜」?「禪波羅蜜」就是大乘禪法般若波羅蜜的一種。那麼,又何謂「般若波羅蜜」?

據佛書記載,「波羅蜜」意為從此岸擺渡到彼岸。「般若」是超妙不可思議的智慧。用超妙不可思議的智慧,把人們從苦的執著的此岸,擺渡到樂得自在的彼岸,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字面解釋。

佛門「般若」的主張,在於徹底清掃修持者思想上所有的執著和差別之想。你要是執著地追求名利,追求物慾,乃至執著地追求禪理,或者你對世上的有和無,非道和正道,乃至禪和非禪的差別,竟是歷歷在心,分辨得那麼清楚,那你就將無法入於「般若」之門。

正因為「般若」是超脫的,所以般若智慧的理趣,在於否定一切之中蘊含著深邃的佛理:禪非禪,是為禪;般若非為般若,是為般若;菩薩行於非道,是謂通達佛道。

從分別執著此岸擺渡到涅槃寂靜彼岸的禪波羅蜜,比起社會上那些氣功入靜的方法,雖然在調心之法上不無彼此契合之處,然而無論如何,就兩者的理論和境界言,那就佛門諸禪明顯深於並超乎氣功之上了。

縱觀我國禪法,自達摩以後,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大力宏闡「止觀禪法,從而把禪推進到了和哲學、養生完美地融為一體的高度,在極大程度上體現了修持中的智慧之美。

在摩訶止觀中,智把自古以來所傳禪法,總結歸納為「常坐三睞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四種。

關於四種禪的精神要領,一般說來,人的身姿可歸結為行、住、坐、臥四種,上述四種禪法是關於坐與行的姿態,這特別適應於冥想。也就是說,最早的常坐三昧,是常坐而冥想,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靜謐,這是一種實踐的意義。

第二的常行三睞,是靜靜地圍著佛像徐徐行走,進行修習冥想,這是念佛與禮拜的行為,在多數不同的冥想中顯而易見。

這兩者都是基本的具體方法,第三和第四種方法交替使用前兩種方式,特別是最後非行非坐三昧,它的立場與眾不同,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所以又稱為覺意三昧或隨意三昧,這是坐禪與行為達到了一體化的境界。」

其實由此入彼,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比如遊樂,禪波羅蜜的啟示在於:

一是不要沉迷執著,不要沉迷執著於宴飲,不要沉迷執著於跳舞,不要沉迷執著於打牌,否則物極必反,就有背當初遊樂宗旨,入於被「縛」苦境了。

二是在遊樂的形式上,儘管可以突破傳統觀念,不拘格。欣賞音樂是樂,跳舞是樂,遊山玩水是樂,及至聊天是樂,看書是樂,喝茶是樂,而工作學習,吃飯睡覺,生活中一切的一切,又何嘗不是玩樂?乃至何嘗不是哲學?何嘗不是美學?何嘗不是養生?只不過人的智慧有所不同,認識也就自然不同而已。

今天,這種禪波羅蜜智慧給予我們修習是佛境,生活是佛境,世界上無處不是佛境的無價妙啟,難道我們就輕易放過不成?

相關焦點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於聰明、才智,也不同於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導,其餘五項才可能成為波羅蜜而得以增長。 布施需要般若智慧的加持,這個布施就不只停在善業的層次。善業是世間的、有限的。持戒更需要般若智慧,持戒若沒有般若智慧的配合,就像俚語:「橫柴舉入灶。」硬碰硬絕對是橫梗,打不進核心的。在什麼情境、什麼背景之下如何持戒?弄得清楚,才叫持戒度!
  • 萬行大和尚開示 | 何謂東華(覺照)禪
    「東華禪」源於祖師禪的手法——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在行住坐臥中培養覺知,運用覺知,成為覺知。「東華禪」的手法是源於祖師禪的手法,因為祖師禪用功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句話: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我這裡用的是「覺知」,為什麼不是用「覺照」呢?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 什麼叫「六波羅蜜」?說得很清楚!
    因為你沒有開悟,要做到法布施很難。因為你本來就不懂實相,所以你要去教導別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布施重點是指財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以財物給別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那麼財布施為什麼能夠使我們解脫呢?財布施主要對治我們的貪心。我們很貪心很小氣,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嘛。你願意幫助別人,就算一開始是很勉強的,但是你慢慢能夠認識到幫助別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什麼啊?就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好。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古人說禪,一般喜歡標榜禪的超乎邏輯,超乎理性,這使得禪有一種神秘性,甚至變成了是沒有道理可講,有的變成沉默大師,有的就胡說八道。什麼是禪?從嚴格的語言意義上來講,所謂禪,就是禪那的簡稱,是從梵語引譯而來的,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一種精神的集中,一種有層次的冥想,他是佛教很重要的也很基本的修行方法。
  • 水果「波羅蜜」和佛教用語「波羅蜜」,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生活中人們提到「波羅蜜」首先會想到我們常說的熱帶水果波羅蜜,而對於帶有佛教背景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會想到比水果多一層的含義,即類似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類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內容。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圖源網絡那麼對於這兩種有關「波羅蜜」的解讀,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呢?這樣的聯繫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 什麼叫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必修的科目,沒有例外的。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就是六道輪迴,到究竟涅槃之彼岸。究竟涅槃的彼岸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是究竟涅槃的彼岸,是妙覺如來他們所契入的境界。
  • 六波羅蜜 修心秘訣
    其次,要用持戒去度淫 邪,看見女人就喜歡,看見男人就喜歡,腦子裡有這種淫 亂的東西,用什麼方法對付呢?用戒,持戒,我不能做這些事情,我不是畜 生,我是人啊。看見蛋糕就想多吃兩塊,要告誡自己:我不能貪啊。第三個度,就是用忍辱度瞋罣。忍辱是什麼?就是我受到侮辱了,我也要忍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一旦領悟了這個道理,你就會覺得佛教的教義並不深奧,也不神秘。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
  • 《六祖壇經》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摩訶波若波羅蜜前頭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通過大智慧到彼岸,所謂的此岸也好,由我們的心來決定的,著境生滅起,水有波浪就名為此岸呀?離境無生滅,波一平之後就是彼岸,完全取決於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彼此。
  • 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的修行指南,教你精進修行,證得大乘境界!
    以下介紹大乘的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的主要修行方法。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修行至八地階位便能了脫,在完成九地、十地後,得以進入等覺菩薩的境界,即如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彌勒及大勢至等,而妙覺菩薩是佛。以上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較常用分類方法,其他經論的陳述或會稍有不同。
  • 《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的真實義呢?下面我們就以經解經,即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直接解讀《心經》中的關鍵思想,一是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二是菩薩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三是「無所得」的修證原理;四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意義;以此幫助我們解讀、明白《心經》的真實義。二、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對於此般若甚深空義的修持,首先應聽聞理解,後用「思」的理智分析判斷,對此義理生起定解,然後專一的安住在定解上。外在一切色所現時,都是無自性、空性的,基於此種定解而了悟色的本質就是空性的,依緣起觀空,觀空而不壞緣起。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什麼是如來法身的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我們先說「常波羅蜜」。菩薩所見的真相是:本來就沒有生死的如來藏,繼續存在無生死的彼岸,不必像阿羅漢滅了自己才去到沒有生死的彼岸,所以不用他們把自己滅掉才證得這個波羅蜜。
  • 佛教:「禪」到底是什麼?
    六祖說,在這頓悟成佛法門中,遠離一切無明煩惱的障礙,向外對於一切善惡等境相,不生起貪愛執著等心念,這叫「坐」;向內如實知見自心本性不生不滅,這叫作「禪」。什麼是禪定呢?至於究竟什麼是禪,或禪是什麼,還得我們自己切身去體會。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若不知曉,豈不愚痴!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譯出,那就勉強稱曰「智慧」吧,望每位修行者知曉,若不知曉,修的什麼佛?豈不愚痴!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
  • 「禪」到底是什麼
    生命即是無窮當下的積累弟子問:「禪是什麼意思?」達摩說:「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性就不是禪。」禪定弟子問:「什麼是禪?」六祖慧能說:「妄念不生就是禪。」弟子問:「什麼是定?」反映當下現前弟子問禪師:「禪是什麼?」禪師回答說:「今天的月亮特別圓。」對弟子的疑惑,禪師總是回答以最終的情境。
  • 《心經》的咒是什麼?就是結尾的這18個字,如何理解?
    那麼《心經》中的咒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經書中結尾的這18個字:「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關於這18個字,從文字上不難理解,以至很多人都把它給忽略了。但作為修行之人,對於這個咒並不是了解就行了,更重要的心行,因此,發願心行才是這個咒的真正要求。
  • 佛教:禪是什麼意思?最易入門的禪是什麼?
    禪也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止觀,也稱作靜慮。靜是心定來,定下來不是沒有境界,有境界。定中有境界,定中你能看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看到宇宙的源始。佛菩薩的咒語都是來自禪定之中。悟入禪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一切通達明了,一點不迷惑,你活在這個世間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壓力,你的生活美滿、幸福,禪是一門究竟、圓滿、徹底的學問。任何宗派修行決定是以禪定為樞紐,離開禪定沒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