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的修行指南,教你精進修行,證得大乘境界!

2020-12-09 重樓逾陀

談過小乘的自度和修行方法,現在談談大乘。大乘的發展主要在中國、韓國、日本一帶。大乘同樣注重提升智慧,更強調發慈悲心。因此在自己修行得到解脫(自度)的同時,也積極入世間幫助他人(度他)脫離苦海。以下介紹大乘的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的主要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修行至八地階位便能了脫,在完成九地、十地後,得以進入等覺菩薩的境界,即如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彌勒及大勢至等,而妙覺菩薩是佛。以上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較常用分類方法,其他經論的陳述或會稍有不同。

波羅蜜的意思是到達彼岸,即透過修行脫離苦海,從煩惱世間的此岸抵達安樂自在的涅盤彼岸。它統攝了一切解脫法門,故又稱六度萬行。

六波羅蜜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般若(智慧)。以下逐一解說。

一、布施:以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幫助有需要的人脫離困境,不為留名、亦不求回報,但得到內心喜悅。布施可分三種:財施— 給人財物、無畏施 — 語言安慰、法施 — 教導滅苦的方法。勤修布施可慢慢減少與生俱來的貪念。

二、持戒:首先要學習抗拒誘惑,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開始。開始時難免要強迫一下自己,逐漸轉化為發自內心的意願,因為明白貪圖誘惑會帶來的惡果,只要決定要斷絕誘惑,便能保持持戒的積極性。

三、忍辱:開始時要學習強忍,但通過理解因果報應,會反省別人對自己不好,是否由於自己從前的行為,導致現在的惡果!明白不應再以牙還牙,種下新的惡因,決意了斷惡性循環。忍辱的積極意義在於學會坦然接受惡果,更慶幸能因此消除一個惡業。勤修忍辱,可慢慢減少與生俱來的瞋恨心。

四、精進: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只要努力修行,累積起來便會結果。所以布施、持戒、忍辱要不停地做,持之以恆,便可以從「想要去做」轉化成「自然去做」的自動自覺心態。

五、禪定:為要達到更高層次的修練,便需要修心,一定要修習清淨心、包容心、不執著心意才能達到無貪、無瞋。一般而言,都是從「打坐」修習正念開始,或是通過念佛可使心境安寧平靜。

六、般若:只要不斷修持以上五種方法,潛在的智慧便會提升,明白世間一切人、事、物皆是夢幻泡影,要徹底斷除無明及各種煩惱,證得菩薩的大乘境界。為了顯示這出世間智慧和世間的一切智慧有分別,所以用音譯「般若」。

每一個波羅蜜是互相關連,而般若是六波羅蜜的核心,因為心念和行為互相影響。《大智度論》說「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 就如般若有助提升布施的修行,證得《金剛經》所講的不住相布施,即不執著自己的身份是施主、不執著對象的身份是受施者、不執著和眾生的分別、不執著和其他生命體的分別 ,便可體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是踏上大乘菩薩道的實踐,通過自度度他了脫。

《華嚴經》說:「七地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前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是凡聖同修的世間及出世間法門。凡夫透過修持六波羅蜜,可逐步提升智慧與慈悲心,擺脫輪迴。而菩薩發大悲心不舍眾生,決定不停留於涅盤(空),再回娑婆世界(色),修後四波羅蜜(方便、願、力、智),廣度有緣的苦惱眾生,徹底體證「色即是空」,更進一步修證「 空即是色」,最終修成色、空互融,自覺、覺他的最高圓滿佛果。

方便波羅蜜:《法華經》讚嘆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以種種善巧方法,順隨眾生因緣,在世間以不同身相出現,如在商界中化身為商人,或在囚獄中化身成犯人,方便度化所度的人。

願波羅蜜:菩薩因不忍看到世間仍有眾生執假為實,導致苦惱不堪,發弘願度眾生。較常見的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亦有菩薩發個別不同的弘願(別願)救度眾生,例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願等。總的來說,菩薩所發的弘願有著百折不撓的堅持,持續不間斷,亦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減弱。

力波羅蜜:菩薩累劫依弘願修行,將一切功德回向度化苦難眾生,能啟動宇宙間不可思議的力量,轉化為菩薩的一切神通變化,推動各種雄厚威力,令外道不能敗壞,最終成就一切法。

智波羅蜜:菩薩的大悲弘願以不同角色,永無止境地救度一切眾生,結集無量無邊功德,最後成就最圓滿的智慧,修成佛果。

相關焦點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法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六七八品
    若有眾生發菩提心,普為一切五趣四生,乃至護持一禁戒者,亦得名為入 佛淨戒波羅蜜多,得無上正等菩提。見諸有情墮於惡趣,應當修習淨戒波羅蜜多,拔濟令 出置於涅槃。防何過失?修行時有三大障:1.瞋恚2.慳貪3.染欲。貪他財物.瞋退大悲心.痴愛 染欲皆障也。複次,菩薩應當修習十種淨戒:身三口四意三。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法要第一品,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經題:大乘――以度他人為主要目標理趣――實相六波羅蜜多――六種實踐大乘菩薩的綱目。六種修持大乘菩薩的綱目,圓滿實踐即成佛。經目:全書分十卷十品,除六品六波羅蜜多品正行外, 前加四品前行,使修持更廣大圓滿。
  •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修行人如何吵架?
    願菩提心沒有行動也不行,我們要有實際行動,我們為了修行開始學習佛法,那麼聞思修就是我們的實際行動。為了成佛,所以我們聽今天這堂課,之後再精進修行、打坐、落實到行動中,這就是行菩提心。《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去年講了一部分,布施已經講完了,今天講第二個:持戒。我們在生活中如何用六波羅蜜多來修行呢?這也是今天所要談到的主題。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正因為《心經》幾乎涵蓋了大乘般若學的全部內容,三言兩語之間無法講明,筆者今天僅與讀者分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的含義。首先從這部經典的定義「經」說起,「經」是由梵語「修多羅」翻譯而來,全稱為「契經」。「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從上契合諸佛所修證的佛法,從下契合眾生修行的機宜;「經」即顯示、貫通的意思,將契合佛法契合修行的佛的教導像繩子一樣穿起來。佛教經典分三部分:經、律、論,合稱三藏。
  • 《般若心經》系列:「波羅蜜多義」與「 心義」
    三乘人修行般若淺深不同,而所得涅槃各異。聲聞乘修四諦智慧,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度見思煩惱,證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成阿羅漢。有三明、六通、八解脫、四禪、八定、三三昧等,自在受用。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智慧,順觀三世因果生死,逆觀因緣還滅,成闢支佛。其證得涅槃與聲聞同,而其發用遠勝聲聞。
  • 修行境界的高低,區別在哪裡?
    我們大家平常的境界被什麼所吸引呢?佛經裡說我們被吸引是兩件事情:一個是物質的世界,對我們心靈造成強大的吸引。就是我們所感知的這個有色世界,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物質世界對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刺激,而使我們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眷戀,被它吸引得越多,就越沉重,就越矮,欲望就越多,也就越墮落。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般若智慧統率前五度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渡河方法很多,統攝起來有六,即「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度」可歸納為二組:「慈悲」與「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行法門,基於慈悲的立場來修學。布施有大的福德;基於慈悲來修持戒律;乃至忍辱、精進、禪定,都有大的福德。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於聰明、才智,也不同於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導,其餘五項才可能成為波羅蜜而得以增長。 布施需要般若智慧的加持,這個布施就不只停在善業的層次。善業是世間的、有限的。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闢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一分鐘禪修法:踐行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首先要知道,前面幾個六波羅蜜多中,我們講的都不是理論,當然也有講理論的,如《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等很多佛經都是這樣,大部分都是六波羅蜜多理論上的闡述,比如為什麼要有六波羅蜜多?為什麼不是五波羅蜜多而是六波羅蜜多?為什麼是先布施再持戒呢?《入菩薩行論》也是講六波羅蜜多的,但沒有講為什麼要布施,六波羅蜜多為什麼是這樣的秩序等等。
  • 水果「波羅蜜」和佛教用語「波羅蜜」,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生活中人們提到「波羅蜜」首先會想到我們常說的熱帶水果波羅蜜,而對於帶有佛教背景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會想到比水果多一層的含義,即類似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類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內容。其中記載當時波羅蜜這一水果已在廣州地區開始栽培,當地居民用「波羅蜜」為其命名。此處的「波羅蜜」已經不再是個外來詞,而是一個被本地化的結果,也就是對該水果的特指了。
  • 十地菩薩有哪幾位呢?境界有何差異?
    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菩薩,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華嚴經·十地品》詳細地敘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於此十地的修、入、住、出之方法和境地等。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若不知曉,豈不愚痴!
    一是過程義:是指我們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稱曰波羅蜜,從這個意義上,古人譯曰「度」,六波羅蜜又曰六度。 二是究竟圓滿義:是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稱曰波羅蜜,從這個角度,古人譯曰「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麼,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別呢?
  • 檀那波羅蜜,度貪吝之心,四法施功德不可思議
    六度波羅蜜,是圓滿自性的資糧。檀那(tán nà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是福德資糧;智慧波羅蜜是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我們的自性、佛性自然就會顯現。六度波羅蜜布施第一,這個布施是施捨給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以求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修行方法。以財物與人稱為「財布施」,說法度人是「法布施」,襄助逆境者、救眾生厄難是「無畏布施」。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生而得增長
    佛經上說善,說得究竟圓滿,沒有任何紕漏,一滴水都不入不漏。佛經說善是善根。什麼才是究竟的善根?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
  • 對於六波羅蜜的感悟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想要去到覺悟的彼岸,可以通過六種方法幫助前行。這六種方法,分別是忍辱、持戒、布施、禪定、般若、精進。不同的人面臨的情況不同,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有時會承受一些苦,但是這些苦卻並非來自於外界,而是源自於自身過去的所作所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心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有260個字,是600部般若經濃縮的精華,為大乘佛法。摩訶是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是到達彼岸,多是定,經就是路徑。通往彼岸的定心大智慧之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六波羅蜜 修心秘訣
    師父告訴你們,在人間學佛修心要六度萬行,那你才能證得菩薩的果位。六度萬行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功德,師父跟你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想成佛的一個中流砥柱是六度萬行。先給你們說說六度。首先,要用自己的布施之心去度 化自己的貪婪吝嗇之心。其次,要用持戒去度淫 邪,看見女人就喜歡,看見男人就喜歡,腦子裡有這種淫 亂的東西,用什麼方法對付呢?
  • 大乘佛教不神秘 成佛之路這麼走
    「瑜伽大論」的主體部分(前五十卷)又稱《十七地論》,可以視為印度佛教的大百科全書。又有「一本十支」之謂,指唯識學的主要論典。如樹有枝幹:「大論」為本為主,概述義理的「十支論」為分枝。】「十義」又稱「十勝相」,按照佛教修行境、行、果的次第排列;是以大乘瑜伽行者的內證現量境界,觀照三時全體佛教論述,而發展成一結構謹嚴的完整佛教體系。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四聖諦是佛陀以般若智慧觀察、分析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以後,歸納出人生從痛苦出離而得解脫自在的四個階層。這四個階層就好像是一條道路,只要依循這條道路去修學,就能出離痛苦的糾纏,而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佛陀觀察人生是「苦」,所以在《法華經》形容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