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過小乘的自度和修行方法,現在談談大乘。大乘的發展主要在中國、韓國、日本一帶。大乘同樣注重提升智慧,更強調發慈悲心。因此在自己修行得到解脫(自度)的同時,也積極入世間幫助他人(度他)脫離苦海。以下介紹大乘的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的主要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修行至八地階位便能了脫,在完成九地、十地後,得以進入等覺菩薩的境界,即如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彌勒及大勢至等,而妙覺菩薩是佛。以上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較常用分類方法,其他經論的陳述或會稍有不同。
波羅蜜的意思是到達彼岸,即透過修行脫離苦海,從煩惱世間的此岸抵達安樂自在的涅盤彼岸。它統攝了一切解脫法門,故又稱六度萬行。
六波羅蜜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般若(智慧)。以下逐一解說。
一、布施:以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幫助有需要的人脫離困境,不為留名、亦不求回報,但得到內心喜悅。布施可分三種:財施— 給人財物、無畏施 — 語言安慰、法施 — 教導滅苦的方法。勤修布施可慢慢減少與生俱來的貪念。
二、持戒:首先要學習抗拒誘惑,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開始。開始時難免要強迫一下自己,逐漸轉化為發自內心的意願,因為明白貪圖誘惑會帶來的惡果,只要決定要斷絕誘惑,便能保持持戒的積極性。
三、忍辱:開始時要學習強忍,但通過理解因果報應,會反省別人對自己不好,是否由於自己從前的行為,導致現在的惡果!明白不應再以牙還牙,種下新的惡因,決意了斷惡性循環。忍辱的積極意義在於學會坦然接受惡果,更慶幸能因此消除一個惡業。勤修忍辱,可慢慢減少與生俱來的瞋恨心。
四、精進: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只要努力修行,累積起來便會結果。所以布施、持戒、忍辱要不停地做,持之以恆,便可以從「想要去做」轉化成「自然去做」的自動自覺心態。
五、禪定:為要達到更高層次的修練,便需要修心,一定要修習清淨心、包容心、不執著心意才能達到無貪、無瞋。一般而言,都是從「打坐」修習正念開始,或是通過念佛可使心境安寧平靜。
六、般若:只要不斷修持以上五種方法,潛在的智慧便會提升,明白世間一切人、事、物皆是夢幻泡影,要徹底斷除無明及各種煩惱,證得菩薩的大乘境界。為了顯示這出世間智慧和世間的一切智慧有分別,所以用音譯「般若」。
每一個波羅蜜是互相關連,而般若是六波羅蜜的核心,因為心念和行為互相影響。《大智度論》說「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 就如般若有助提升布施的修行,證得《金剛經》所講的不住相布施,即不執著自己的身份是施主、不執著對象的身份是受施者、不執著和眾生的分別、不執著和其他生命體的分別 ,便可體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是踏上大乘菩薩道的實踐,通過自度度他了脫。
《華嚴經》說:「七地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前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是凡聖同修的世間及出世間法門。凡夫透過修持六波羅蜜,可逐步提升智慧與慈悲心,擺脫輪迴。而菩薩發大悲心不舍眾生,決定不停留於涅盤(空),再回娑婆世界(色),修後四波羅蜜(方便、願、力、智),廣度有緣的苦惱眾生,徹底體證「色即是空」,更進一步修證「 空即是色」,最終修成色、空互融,自覺、覺他的最高圓滿佛果。
方便波羅蜜:《法華經》讚嘆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以種種善巧方法,順隨眾生因緣,在世間以不同身相出現,如在商界中化身為商人,或在囚獄中化身成犯人,方便度化所度的人。
願波羅蜜:菩薩因不忍看到世間仍有眾生執假為實,導致苦惱不堪,發弘願度眾生。較常見的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亦有菩薩發個別不同的弘願(別願)救度眾生,例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願等。總的來說,菩薩所發的弘願有著百折不撓的堅持,持續不間斷,亦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減弱。
力波羅蜜:菩薩累劫依弘願修行,將一切功德回向度化苦難眾生,能啟動宇宙間不可思議的力量,轉化為菩薩的一切神通變化,推動各種雄厚威力,令外道不能敗壞,最終成就一切法。
智波羅蜜:菩薩的大悲弘願以不同角色,永無止境地救度一切眾生,結集無量無邊功德,最後成就最圓滿的智慧,修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