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六波羅蜜的感悟

2020-12-03 老一道人

註:僅為個人隨筆,多有不足。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想要去到覺悟的彼岸,可以通過六種方法幫助前行。這六種方法,分別是忍辱、持戒、布施、禪定、般若、精進。不同的人面臨的情況不同,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們有時會承受一些苦,但是這些苦卻並非來自於外界,而是源自於自身過去的所作所為。苦的產生,必然有因,而這些因正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修習忍辱,是自己要忍受自己所造成的苦,卻又不需要執著於這些苦。苦是在因緣作用下產生的,當因緣散滅時苦也會自然消失。

能夠看到是自身在造成讓自己苦的因,這可以幫助我們修習持戒,也就是我們要戒除那些會結出苦果的因,比如有誑語、偷盜、淫邪、殺生等。通過修習持戒,可以從當下開始,不再去種下惡因,這可以幫助減少人生的痛苦。

與持戒相對應的,是布施。修習布施,是要能夠主動地對外界做出有益的行為,這些善良的言行也是起自與善良的心念。比如說,我們可以給予別人所需要的物質,可以分享對於智慧的感悟,可以幫助使得恢復平靜。布施的過程,也正是在種下善因,會幫助使得人生美好幸福。

有的人天生就有覺知善惡,自然會做到持戒和布施。還有的人則是需要通過後天的修行來良好地區分善惡。那人的智慧是如何產生的呢?修習禪定,是要能夠在當下直接去感悟本性,自本性生出無窮的智慧。禪定,是一種覺悟的狀態,當下人是不執迷於動亂的安定狀態,是不執著於境相的覺知狀態。

在禪定的狀態,可以自本心生出無窮的智慧,幫助來指導為人處世。在人事中是可以來很好地修習般若。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正體現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能夠自本心生出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度過人生,使得人生是圓滿幸福的狀態。

覺悟是當下的狀態,也就要在當下修習忍辱、持戒、布施、禪定、般若。如果人再有執迷妄想的產生,也就並非是在覺悟的狀態。這個時候是需要繼續修習精進的,可以幫助我們持續地來提升修為。修行沒有終點,只看當下,所以才需要持續地精進。

對於個人而言,當下適合自己的就是修習禪定,在禪定中自然能夠生出般若,能夠無相忍辱、持戒、布施、精進。

相關焦點

  • 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的修行指南,教你精進修行,證得大乘境界!
    以下介紹大乘的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的主要修行方法。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修行至八地階位便能了脫,在完成九地、十地後,得以進入等覺菩薩的境界,即如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彌勒及大勢至等,而妙覺菩薩是佛。以上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較常用分類方法,其他經論的陳述或會稍有不同。
  • 怎樣在念經時具足六波羅蜜?了解一下?
    怎樣在念經時具足六波羅蜜?圖文:皆仁法師那具體觀想些什麼呢?首先,觀想自己作為法師宣揚佛陀正法,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自己所發出的音聲,不但當前的有形無形的眾生們可以聽到,乃至於十方一切眾生都能聽到。這是假觀。
  • 水果「波羅蜜」和佛教用語「波羅蜜」,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生活中人們提到「波羅蜜」首先會想到我們常說的熱帶水果波羅蜜,而對於帶有佛教背景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會想到比水果多一層的含義,即類似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類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內容。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圖源網絡那麼對於這兩種有關「波羅蜜」的解讀,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呢?這樣的聯繫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 什麼叫「六波羅蜜」?說得很清楚!
    作者:了空居士問:師父,我想請教一下六波羅蜜,六度,就是指從不解脫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的六種方法嗎?了空居士: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本來就是分三大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這裡的布施一般指財布施為主,還有無畏布施。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法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六七八品
    淨戒波羅蜜多品第六慈氏菩薩問圓滿淨戒波羅蜜多。何名淨戒?防何過失?云何護持而得清淨?設護持戒 ,現在未來有何果報?云何守護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有是淨戒非波羅蜜多,取相持戒,不為最勝之 所攝受,但名淨戒非波羅蜜多。何以故,但獲三界有漏果報,壽盡無故。若普為一切眾生 護持禁戒,觀第一義空無我人相,而為有情護持禁戒,是則名為淨戒波羅蜜多,能令眾生 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 什麼叫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必修的科目,沒有例外的。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就是六道輪迴,到究竟涅槃之彼岸。究竟涅槃的彼岸就是淨土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是究竟涅槃的彼岸,是妙覺如來他們所契入的境界。
  •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修行人如何吵架?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去年講了一部分,布施已經講完了,今天講第二個:持戒。我們在生活中如何用六波羅蜜多來修行呢?這也是今天所要談到的主題。佛法中所有的修行都包含在了六波羅蜜多當中,包括禪宗、大圓滿等特別高深的法。但這次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則不會講到非常高深的部分,基本上是大家目前的生活中可以用得上的方法。理論的學習是重要的,但落實在實際行動中也很重要。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心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有260個字,是600部般若經濃縮的精華,為大乘佛法。摩訶是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是到達彼岸,多是定,經就是路徑。通往彼岸的定心大智慧之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六波羅蜜 修心秘訣
    這就是師父告訴你們的,做人要修忍辱波羅蜜。所以,一個菩薩一定會被人家汙 蔑、侮辱,不被人家理解,會很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些你們都要學啊。師父跟你們說學菩薩不容易,所以說忍辱才能度 化你的瞋恨和罣礙心啊。想想看,他如果不能忍耐,他就會恨啊;如果他能夠忍辱了,他就不恨別人了。那罣礙是什麼?就是心中難過啊。你們的心碰到一點事情就跳起來了,「我不能忍耐了,我不能忍受了」,那怎麼做菩薩啊?
  • 佛典故事:四法圓成檀波羅蜜
    一天,彌勒菩薩來到佛所,頂禮佛足後請示佛陀:「菩薩應如何行持布施,方能圓滿六波羅蜜,速成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若菩薩於布施中行持四法,起四種心,能圓滿六波羅蜜,得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四法者:首先,菩薩行布施時,心中常念,一切眾生皆依食而得以生存,亦因無食而喪命,是故上至佛陀、闢支佛,下及一切凡夫眾生,皆當平等供養、普施一切,不起分別想。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法要第一品,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經題:大乘――以度他人為主要目標理趣――實相六波羅蜜多――六種實踐大乘菩薩的綱目。六種修持大乘菩薩的綱目,圓滿實踐即成佛。經目:全書分十卷十品,除六品六波羅蜜多品正行外, 前加四品前行,使修持更廣大圓滿。
  • 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生而得增長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而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的法身有這樣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為什麼說有眾生相信 佛開示的緣故,心中生起了常想、樂想、我想、淨想,而不是顛倒見,說他是正見?這就是剛剛所說: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我到彼岸,是清淨到彼岸。那阿羅漢到底有沒有波羅蜜?有沒有到彼岸呢?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若不知曉,豈不愚痴!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譯出,那就勉強稱曰「智慧」吧,望每位修行者知曉,若不知曉,修的什麼佛?豈不愚痴!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對於此般若甚深空義的修持,首先應聽聞理解,後用「思」的理智分析判斷,對此義理生起定解,然後專一的安住在定解上。外在一切色所現時,都是無自性、空性的,基於此種定解而了悟色的本質就是空性的,依緣起觀空,觀空而不壞緣起。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一枚波羅蜜的十八般「武藝」
    原標題:一枚波羅蜜的十八般「武藝」   「我沒吃過這個味道,甜糯之外,還有些特別的香氣。確實好吃!」
  • 《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的真實義呢?下面我們就以經解經,即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直接解讀《心經》中的關鍵思想,一是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二是菩薩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三是「無所得」的修證原理;四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意義;以此幫助我們解讀、明白《心經》的真實義。二、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一分鐘禪修法:踐行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文: 慈誠羅珠堪布大家晚上好,今天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中的禪定。禪定分很多種,有深淺之別,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較為簡單,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的禪修法。請大家先發菩提心,我們今天之所以聽課,是為了將來可以成佛,成佛是為了幫助天下所有的眾生,當然,只有自己先成佛了,才有這樣救度的能力。因此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成佛,成佛的終極目標是利益眾生。
  • 《般若心經》系列:「波羅蜜多義」與「 心義」
    續上篇)撰文:普寂第二節 講波羅蜜多義梵語波羅,譯雲彼岸。梵語蜜多,譯雲到。合雲彼岸到。天竺人作事完成,達到目的,亦云彼岸到。此方文法,稱為到彼岸。有三明、六通、八解脫、四禪、八定、三三昧等,自在受用。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智慧,順觀三世因果生死,逆觀因緣還滅,成闢支佛。其證得涅槃與聲聞同,而其發用遠勝聲聞。大乘修六度智慧,在因中修六度,名為菩薩,得無生法忍,至不退轉,成無上正等正覺,證究竟涅槃,有五眼、六通、三明、二十五王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種種自在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