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仁」這個字,筆畫僅4下,古今中外的許多人,卻用儘自己的一生來「書寫」它。儒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學派,其創始人孔子,更是在其人生沉浮的71年間,時刻踐行「仁」。可以這麼說,「仁」是孔子一生的處世準則,他用一生的時間,言傳身教,以己為例,告訴世人「仁」的輪廓,並在身死以後,為後人留下傳世千年的處世智慧。
讀過《論語》的朋友,相信可以在書中看到許多孔子議論「仁」的地方。
比如,樊遲曾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並不複雜,兩個字---「愛人」。而要做到「愛人之仁」,就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了。所以,即便我們可以在古籍裡多次找到孔子議論「仁」的記錄,但鮮少看到孔子將誰稱為「仁人」。
同時,關於何謂「仁者」,孔子給出的答案,似乎還有些出乎意料。
許多人可能覺得,儒家之君子,或者說儒家之「仁者」,一定是談吐不凡,人見人愛的。
只是,想要人見人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眾口難調;而談吐不凡,若是沒有一個好口才,大抵是難以用自己的「不凡」去取悅那難調的眾口。
那麼,孔子眼裡的「仁人」,真的是談吐不凡,而又人見人愛嗎?不見得。其實包括孔子本人,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
孔子會不會發脾氣?不僅發,遇到不講禮的人,不管舊友,還是愛徒,他還偶爾會罵上一兩句。
比如孔子曾經就毫不客氣地說自己老相識原壤,說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因大概就是原壤在等孔子的時候,坐姿太隨意,不守禮節。於是孔子便罵了一句,「你這年紀不大的時候就這樣散漫無禮,給後人做了一個壞榜樣,那等你老了,就是害人蟲。」畢竟咱這是面向大眾的文章,顏小二也不好寫得太「嚴肅」,就「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怒氣值滿滿的話語,大家可以腦補孔子發脾氣的樣子。
也就是說,仁者不等於沒脾氣,更不會是那左右逢源的老好人。當孔子面對左右逢源,八面玲玲的人,他不僅不開心,還可能會大罵一句:你這鄉愿,德之賊,快走開快走開,勿近我!
而孔子這近乎看起來有些個「霸道」意味的舉動,實則並不霸道,這之中還有孔子的道理。
這世間,就同一件事情,總會存在處於對立立場的兩群人。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可以隨意遊走於立場對立的兩方之中,並且兩頭不得罪,左右逢源得風生水起,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可能還會有些些羨慕其「高情商」;但是孔子在「仁」上對人格的要求,是十分精益求精的,這類人,在孔子看來,不僅無原則,而且為人無「誠」。
雖然人人都誇「鄉愿」好,但鄉愿才是離「仁」最遠的人。因為鄉愿不僅對他人無「誠」,對自己亦無「誠」,這比放飛自我的惡人還惡劣一些,起碼放飛自我之下的惡人,還能直面自己。而「鄉愿」對人對己皆是「偽裝」,這樣的老好人,連自己都忘了,可不是面目全非得近乎無可救藥?語氣稍重,理解個意思就好。
所以,就孔子看來,仁者看上去木訥的。也就是說,巧舌如簧,並且十分懂得察言觀色、賣弄姿色的人,於孔子來講,這類人大概率與「仁」無緣。
要知道,在孔子心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也就是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去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討厭應該討厭的人。既然喜歡和討厭能夠分明,又何以會成為兩頭不得罪的鄉愿?所以,仁者一定不是圓滑世故的存在,更不愛賣弄,仁者無心賣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仁者之訥」,並不是呆傻的意思,這種「訥」,更趨於「腳踏實地」的感覺。腳踏實地的人,往往更加沉穩,不高調,不浮誇,意志堅定且實事求是,與人共事的時候,沒有比找一個腳踏實地的夥伴合作,更能讓人放心的了。也就是說,孔子心裡的仁者之訥,其主要表現就在於「腳踏實地」的堅持與沉穩。
那麼看起來有些「訥」的仁者,在思維上,是不是也和「訥」給人的感覺一樣,節拍有些慢呢?不是!
仁者之「訥」來自於他的堅持和踏實,而仁者的思維,卻是十分機敏的。也正是因為仁者擁有機敏的思維,他們辦事總是十分勤勉,他們的效率也總是十分出眾。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真正的「仁者」,既不巧舌如簧,也不八面玲瓏,而是「敏於行」,「訥於言」的那一位。以此,我們不難看出,許多時候,伶俐還確實不是啥大好事,能言的背後,可能有一顆遠離仁的心。當然,情況不絕對,大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所以,各位朋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做事靠譜、踏實勤懇,但是說話似乎不那麼「機靈」的朋友,請好好珍惜他,他在遠離一群人的同時願意接近你,可能便表明,你是被那在素養、品性等方面接近孔子之仁者存在的人,所認可的人,這是榮幸,亦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喜歡請點讚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