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俐並非好事,能言實為不仁?孔子提示,有這類人陪伴是人生之幸

2020-12-12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仁」這個字,筆畫僅4下,古今中外的許多人,卻用儘自己的一生來「書寫」它。儒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學派,其創始人孔子,更是在其人生沉浮的71年間,時刻踐行「仁」。可以這麼說,「仁」是孔子一生的處世準則,他用一生的時間,言傳身教,以己為例,告訴世人「仁」的輪廓,並在身死以後,為後人留下傳世千年的處世智慧。

讀過《論語》的朋友,相信可以在書中看到許多孔子議論「仁」的地方。

比如,樊遲曾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並不複雜,兩個字---「愛人」。而要做到「愛人之仁」,就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了。所以,即便我們可以在古籍裡多次找到孔子議論「仁」的記錄,但鮮少看到孔子將誰稱為「仁人」。

同時,關於何謂「仁者」,孔子給出的答案,似乎還有些出乎意料。

許多人可能覺得,儒家之君子,或者說儒家之「仁者」,一定是談吐不凡,人見人愛的。

只是,想要人見人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眾口難調;而談吐不凡,若是沒有一個好口才,大抵是難以用自己的「不凡」去取悅那難調的眾口。

那麼,孔子眼裡的「仁人」,真的是談吐不凡,而又人見人愛嗎?不見得。其實包括孔子本人,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

孔子會不會發脾氣?不僅發,遇到不講禮的人,不管舊友,還是愛徒,他還偶爾會罵上一兩句。

比如孔子曾經就毫不客氣地說自己老相識原壤,說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因大概就是原壤在等孔子的時候,坐姿太隨意,不守禮節。於是孔子便罵了一句,「你這年紀不大的時候就這樣散漫無禮,給後人做了一個壞榜樣,那等你老了,就是害人蟲。」畢竟咱這是面向大眾的文章,顏小二也不好寫得太「嚴肅」,就「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怒氣值滿滿的話語,大家可以腦補孔子發脾氣的樣子。

也就是說,仁者不等於沒脾氣,更不會是那左右逢源的老好人。當孔子面對左右逢源,八面玲玲的人,他不僅不開心,還可能會大罵一句:你這鄉愿,德之賊,快走開快走開,勿近我!

而孔子這近乎看起來有些個「霸道」意味的舉動,實則並不霸道,這之中還有孔子的道理。

這世間,就同一件事情,總會存在處於對立立場的兩群人。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可以隨意遊走於立場對立的兩方之中,並且兩頭不得罪,左右逢源得風生水起,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可能還會有些些羨慕其「高情商」;但是孔子在「仁」上對人格的要求,是十分精益求精的,這類人,在孔子看來,不僅無原則,而且為人無「誠」。

雖然人人都誇「鄉愿」好,但鄉愿才是離「仁」最遠的人。因為鄉愿不僅對他人無「誠」,對自己亦無「誠」,這比放飛自我的惡人還惡劣一些,起碼放飛自我之下的惡人,還能直面自己。而「鄉愿」對人對己皆是「偽裝」,這樣的老好人,連自己都忘了,可不是面目全非得近乎無可救藥?語氣稍重,理解個意思就好。

所以,就孔子看來,仁者看上去木訥的。也就是說,巧舌如簧,並且十分懂得察言觀色、賣弄姿色的人,於孔子來講,這類人大概率與「仁」無緣。

要知道,在孔子心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也就是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去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討厭應該討厭的人。既然喜歡和討厭能夠分明,又何以會成為兩頭不得罪的鄉愿?所以,仁者一定不是圓滑世故的存在,更不愛賣弄,仁者無心賣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仁者之訥」,並不是呆傻的意思,這種「訥」,更趨於「腳踏實地」的感覺。腳踏實地的人,往往更加沉穩,不高調,不浮誇,意志堅定且實事求是,與人共事的時候,沒有比找一個腳踏實地的夥伴合作,更能讓人放心的了。也就是說,孔子心裡的仁者之訥,其主要表現就在於「腳踏實地」的堅持與沉穩。

那麼看起來有些「訥」的仁者,在思維上,是不是也和「訥」給人的感覺一樣,節拍有些慢呢?不是!

仁者之「訥」來自於他的堅持和踏實,而仁者的思維,卻是十分機敏的。也正是因為仁者擁有機敏的思維,他們辦事總是十分勤勉,他們的效率也總是十分出眾。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真正的「仁者」,既不巧舌如簧,也不八面玲瓏,而是「敏於行」,「訥於言」的那一位。以此,我們不難看出,許多時候,伶俐還確實不是啥大好事,能言的背後,可能有一顆遠離仁的心。當然,情況不絕對,大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所以,各位朋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做事靠譜、踏實勤懇,但是說話似乎不那麼「機靈」的朋友,請好好珍惜他,他在遠離一群人的同時願意接近你,可能便表明,你是被那在素養、品性等方面接近孔子之仁者存在的人,所認可的人,這是榮幸,亦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喜歡請點讚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新華網悅讀推廣人|中國言實出版社社長王昕朋
    王昕朋,安徽蕭縣人,祖籍江蘇徐州,現任中國言實出版社社長。編審、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共中央黨校導師制在職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策專家庫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讓人克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恭寬信敏惠行於天下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提倡:恭寬信敏惠,說的是恭敬,寬厚,信任,勤敏,惠人。這也是孔子實行仁的方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待他人。
  • 孔子智慧|出門有朋友,人生才通達,跟孔子學習如何交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要看是什麼樣的朋友。朋友有多種,概括起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益友,這類人是真心實意對你好,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會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能夠給你以力量;另一類是損友,表面上相投,當有利害衝突時,馬上就翻臉。
  • 孔子的一生之敵,魯國的亂臣賊子:陽虎的傳奇人生
    陽虎家族並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他出身於魯國公族,只不過非嫡出,並有可能是孟孫氏的族人。同孔子一樣,家族到了陽虎這一代,能給他的只是一個貴族身份,他們是貴族的底層——士。初入上流社會的孔子涉世未深,當他興高採烈地去參加大宗主季氏的宴席時遇到人生的第一道坎,也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敵。孔子剛走到門口,就被一位年輕人呵斥住:「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這句話是說,季孫氏擺宴席招待的是士人,你孔子算哪門子士人?這位年輕人就是陽虎,可能因為年輕氣盛,他總要對剛成為貴族的孔子嘲諷兩句。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判斷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說,知識不在於他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夠深入的深度。所以呢,我們理解,所謂的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什麼?
  • 南懷瑾的告誡:春風得意時,看看這三句話,規避好事變壞事
    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人生幸事不過如此,可偏有一人,就與大眾的想法背道而馳,此人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這是我早期在南懷瑾的開示語錄中無意間發現的。猶記某次開壇講座,被問及「人到底應不應該執著於名利財富」時,南師卻是一語道破其中的弊端所在。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孔孟之道」為像思想的根本,而孔子、孟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萬世尊崇,其學說並非完全平行的兩條軌跡,實在是相互融合,有共同的宗旨。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論語》|社會很複雜,防人之心不可無,孔子說這樣不算聰明人
    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參透孔子的君子三戒,人生基本可以無虞
    世事紛擾,光怪陸離,人生很容易走錯方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也許都曾經迷茫過。如何走出迷茫,把握方向,這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事。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已經參透了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孔子所講「君子三戒」。
  • 孔子曾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何含義?是不尊重老人嗎?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語錄,大多數都被記到《論語》當中,很多人對孔老的形象就是和藹可親,脾氣一定很好,而且也不會訓斥弟子,所以才能擔得起聖人的稱號,可是不管後人如何升華孔子形象,他無非也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並非是神仙,有人就有脾氣,他也會生氣,就比如他之前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
  • 12月,人生在世,無法預知未來,3星座幸與不幸,到最後才能知道
    人生的好壞都取決於心態。你的心態好,壞事變好事;你的心態不好,好事也變成壞事。12月,人生在世,無法預知未來,3星座幸與不幸,到最後才能知道。 當然,他們在感情當中,也絕對不會對這些人走心的要知道,他們也是個花心大蘿蔔,不會輕易的束手就擒,斷送了自己之後的快感生活。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個射手座,那麼你就要防範一點,千萬不要被他們所傷害了。12月,人生在世,無法預知未來。射手座幸與不幸,到最後才能知道。
  • 孔子的這句話很有智慧,可惜很少人理解正確!
    第二篇第17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得意門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孔子曾稱他是「卞之野人」,「孔門十哲」之一。
  • 孔子的人生感悟
    即使你無事可做,你有一封信要送給誰,你就終其一生也要送給他,這也是天命。天命,就是命運,但是比命運增加了天賦使命的內涵,讓你的事情有了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命感,就是使命必達,責任感,就是除了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共同體,就是有一種社群主義的態度。
  • 鬥羅大陸:胡列娜獲得殺神領域並非好事,而唐三則是最大的贏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殺戮之都篇終於來到了尾聲,胡列娜和唐三即將闖出地獄路了,伴隨著也是殺戮之都的崩潰。闖出地獄路的唐三和胡列娜都獲得了殺神領域,可胡列娜獲得殺神領域並非好事,而唐三則是最大的贏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孔子《論語》取名:20個文武雙全的男孩名,真的美到一字一音一意
    釋義: 意思是孔子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2. 德修出自《論語》: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3.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佛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來得太快,並非好事
    人生在世,求超脫求自在的很少,要看機緣。大多數人求的是福壽兩全。人生幸福長久足矣。人間為什麼會有佛法?佛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人間是苦海,煩惱無窮,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在世間傳法,普度眾生,希望眾生能以此修得福報。福報能使人遠離煩惱苦厄,家世風光,財源廣進,子孫孝順,因此人人都以為得福就是好事,福報來得越快越好,因為福報來得越快,受的苦就越少。事實真是如此嗎?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尼山、泗河,都被孔子佔全了。他是有山有河之人。不信你看看古書查查史書,大人物都離不開山與水。這就是一個大人物的元氣呀!好生態造就大人物,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終年七十二歲。父親說:人這一輩子無論長短,就像一篇文章。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老師倡導「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從獨特視角切入,使讀者可以更為完整地認識《論語》和孔子。以孔子為師,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輩是貴族,但到其父親時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