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語錄,大多數都被記到《論語》當中,很多人對孔老的形象就是和藹可親,脾氣一定很好,而且也不會訓斥弟子,所以才能擔得起聖人的稱號,可是不管後人如何升華孔子形象,他無非也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並非是神仙,有人就有脾氣,他也會生氣,就比如他之前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從表面上來分析的話,就是說不講孝道的人就算有一天變老了,也照樣會害人,可是如果 光是看到這句話,而不是全文上下來分析的話,而且不知道孔子風格的人,就會覺得這句話存在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尊老愛幼這個品德,可是孔子這樣做不就是不尊重老人嗎?其實孔子並非不尊重老人,而是有的壞人也是會變老的,那麼作為老人就要給後代做一個好的榜樣,可是這類人變老之後哪裡還能夠做榜樣呢?
但其實這就要結合《論語·憲問》中的原話來分析了,原畫還有兩句: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這句話就是說原壤一開始在等孔子來的時候並沒有規矩,姿勢很是亂,孔子看到就和他說:你小的時候不講孝悌,長大後更是沒有成就,那麼老了之後就會變成害人蟲,說完孔子就拿手杖教訓了他一番。
其實這樣更像是年長的人在教育晚輩,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他是覺得一個人上了年紀還不能給後代做好榜樣,繼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必然會給後代造成影響,所以很生氣就有了這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孔子能這麼說,也是因為原壤並沒有符合禮儀,讓孔子這麼注重禮的一個人才會生氣。
當然也並非只是因為原壤的一個坐姿,而是孔子覺得他這樣的形象很容易帶壞下一代,把小孩子都給教壞了,把原壤一個坐姿上升到了長幼有序,從一個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在很多事情上是如何作為的了。
孔子本身就嚴格要求自己可以做到禮,所以看到別人做不到的時候,自然會站出來說教一番,那麼孔子為什麼這麼嚴格受禮呢?其實就是和他的追求有關係了,他追求太平盛世,他覺得當下社會就是禮崩樂壞造成的,作為臣子可以為了那點兒利益不顧君臣之禮謀害君上,兒子也可以不顧及父子之情為了自己的利益謀害父親,看到這種現象他很是心痛於是自己就去在各國遊說。
所以孔子這句話不存在對老人不尊重,畢竟當時這話是對原壤說的,他比原壤還要老,那豈不是在說自己了,他只是說哪些行為不檢點,不講道德的老人,會被後人學去,不利於後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