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孔夫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若是你將將聽說,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詫異,但切莫急著表態。
其實老夫子的這句話完全是後人的斷章取義,而其通句是取自《論語·憲問》裡: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孔子去見一位自己年長的故友,因其故友叉著雙腿坐等著孔子,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便斥責其故友道:年少的時候不知道尊重長輩、友愛兄弟,成年後又沒有可稱道的事業,等到老了又這般的不知規矩,這樣的人還不死豈不是敗壞民風?
說到此處,那麼問題也就來了。
但凡是中國人都懂得尊老愛幼的道理,如果違背這一點,那麼即便不是孔子罵,其放作任何一個有道德信仰的人都有資格為之痛恨。這倒沒什麼,而孔子卻偏偏多加了一句,那就是事業;可見在先秦時代,人們追求事業的風氣已普遍形成。當然,同謂『事業』,孔夫子追求的是自身的道德圓滿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運作,而我們普通人顯然就沒有孔夫子那樣的理想境界了,所以『事業』這個理想,其兩種概念萬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追求世俗的成功也是有跡可循的,例如西方的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人的終極欲望是自我實現的欲望。是的,人類作為一種高智慧的動物,其在本質上就被先天地賦予上了榮譽感、優越感和幸福感,與此同時,偉大的神主也沒忘記授予人類追求的權利。
人類作為一種有理性意識的社會性動物,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強烈被社會認可的欲望,比如權利、比如金錢等,在這裡我們且合稱為事業吧。
其實對金錢所帶來的物質欲望,是當下人們的第一追求,正所謂《史記·貨殖列傳》裡太史公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連聖人孔夫子都曾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見,追求財富的心理是不應該牽扯到道德褒貶的,他是一種自然欲望。
當下社會,我們見多了那些層出不窮的優秀成功者,他們使普通人膜拜,引普通人羨慕,對於這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僅僅只是這些就足夠了嗎?當然,我們可能自身不具備那些成功人士的智慧,也可能沒有處在那樣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但是即便是這樣,我們就有理由輕言放棄嗎?
一個有幸福質量的家庭,至少要有一個敢於擔當的人,而這種擔當大到服務社會、小到造福家庭,都是不可推卸的一種自然責任;你可以將其總結為財富,更可以將其理解為成功,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將其稱為一種事業,一種來自於生命的使命。
所以,作為年青一代,每個人都需要有一份事業,而成全這份事業的終極保險,即是每個人對於追求的不懈努力和堅韌不拔。
註: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本文為作者老賊原創,喜歡老賊文章的朋友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