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你看出什麼意思了嗎?(智慧寶庫)

2020-12-14 老才雜談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孔夫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若是你將將聽說,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詫異,但切莫急著表態。

其實老夫子的這句話完全是後人的斷章取義,而其通句是取自《論語·憲問》裡: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孔子去見一位自己年長的故友,因其故友叉著雙腿坐等著孔子,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便斥責其故友道:年少的時候不知道尊重長輩、友愛兄弟,成年後又沒有可稱道的事業,等到老了又這般的不知規矩,這樣的人還不死豈不是敗壞民風?

說到此處,那麼問題也就來了。

但凡是中國人都懂得尊老愛幼的道理,如果違背這一點,那麼即便不是孔子罵,其放作任何一個有道德信仰的人都有資格為之痛恨。這倒沒什麼,而孔子卻偏偏多加了一句,那就是事業;可見在先秦時代,人們追求事業的風氣已普遍形成。當然,同謂『事業』,孔夫子追求的是自身的道德圓滿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運作,而我們普通人顯然就沒有孔夫子那樣的理想境界了,所以『事業』這個理想,其兩種概念萬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追求世俗的成功也是有跡可循的,例如西方的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人的終極欲望是自我實現的欲望。是的,人類作為一種高智慧的動物,其在本質上就被先天地賦予上了榮譽感、優越感和幸福感,與此同時,偉大的神主也沒忘記授予人類追求的權利。

人類作為一種有理性意識的社會性動物,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強烈被社會認可的欲望,比如權利、比如金錢等,在這裡我們且合稱為事業吧。

其實對金錢所帶來的物質欲望,是當下人們的第一追求,正所謂《史記·貨殖列傳》裡太史公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連聖人孔夫子都曾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見,追求財富的心理是不應該牽扯到道德褒貶的,他是一種自然欲望。

當下社會,我們見多了那些層出不窮的優秀成功者,他們使普通人膜拜,引普通人羨慕,對於這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僅僅只是這些就足夠了嗎?當然,我們可能自身不具備那些成功人士的智慧,也可能沒有處在那樣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但是即便是這樣,我們就有理由輕言放棄嗎?

一個有幸福質量的家庭,至少要有一個敢於擔當的人,而這種擔當大到服務社會、小到造福家庭,都是不可推卸的一種自然責任;你可以將其總結為財富,更可以將其理解為成功,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將其稱為一種事業,一種來自於生命的使命。

所以,作為年青一代,每個人都需要有一份事業,而成全這份事業的終極保險,即是每個人對於追求的不懈努力和堅韌不拔。

註: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本文為作者老賊原創,喜歡老賊文章的朋友請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孔子說:算了……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以上這是《禮記》中的說法,而《論語》中孔子對原壤的表現卻是另外一種反應。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孔子,作為聖賢之師。其一言一行,被編撰為《論語》傳至今天,乃是真正的聖賢書。不過,隨著「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越來越少,讀得也越來越囫圇吞棗,對書中的諸多句子也開始斷章取義。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老而不死是賊」的出處任何俗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 我國古語有一句「老而不死是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
    我國古語有一句「老而不死是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近日從官方的文章中看到關於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評價,稱她為「老而不死是賊」,此句用在佩洛西身上很恰當,也對此句產生了興趣。經查閱資料,「老而不死是賊」不僅僅是俗語,而且還是經典名句。雖然是指一個為老不尊的人,但在我國有著傳統尊老習俗,為何詛咒老人去死,不死還把老人比作「賊」呢?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什麼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一、「老而不死是賊」的核心思想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聽過「老而不死是賊」。事實上這句俗語的出處非常高雅,因為《論語·憲問》中曾言: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罵的啥意思?
    對於孔子的話,由於語境不一樣,就不可斷章取義。另外,古今漢語的詞義也有變化。所以,大家對「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中國歷來有尊老的傳統在《論語》中,孔子訓斥了貓在地上(箕踞)的原壤。你看看這個原壤的名字就知道,他保持原始本色(質),但不開化(文),所以才會不成體統。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導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說人歲數大了卻總是活著不死,就變成了賊。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就是個苟且偷生的害人賊。孔子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據記載當年原壤母親去世,孔子過去幫忙清洗棺木,原壤卻敲著棺木唱歌: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歌詞翻成大白話意思就是「花狸貓的頭啊,牽住她溫柔的手變得柔軟。」孔子當時若無其事的走開了,有學生問孔子為什麼不制止他唱歌,孔子淡然地說:老朋友了,不能為這事鬧僵了。可見孔子是很不待見這位發小的。
  • 義大利報紙訃告上版的多是老年人,有人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在相關報導中,看到有網友評論「老而不死是為賊,減輕家庭負擔」。在這裡,不評判網友觀點如何,我們說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一句話的來歷。從字面上看,這句話是不是在說:人老了還不去死,就是個壞傢伙呢?這時候估計老同志就要表態了,我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退休享享清福,憑什麼因為我老了就讓我去死啊?
  • 「讀史隨筆」禮節篇 「老而不死是為賊」,究竟是不是罵人的話?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雖是個講禮的人,但他也曾罵過人。事見《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注家將「夷」解釋為「踞」,即蹲、坐的意思。古漢語有一個名詞叫做「箕踞」,指人在坐著的時候將兩腿分開,呈八字形。這屬於失禮的舉止。俟,就是等待的意思。
  • 從賈母的行為,明白了孔子的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
    子曰:『幼而不孫(通「遜」)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有一個叫原壤的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算是從小就認識,現在都到了老年。這一天,兩人相見,原壤隨意蹲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維護禮法,即便是老友相見,也不能廢了禮節。
  • 孔子提示,有這類人陪伴是人生之幸
    儒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學派,其創始人孔子,更是在其人生沉浮的71年間,時刻踐行「仁」。可以這麼說,「仁」是孔子一生的處世準則,他用一生的時間,言傳身教,以己為例,告訴世人「仁」的輪廓,並在身死以後,為後人留下傳世千年的處世智慧。讀過《論語》的朋友,相信可以在書中看到許多孔子議論「仁」的地方。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斥責老朋友失禮,若是我們可能更刺耳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來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因老朋友元壤極為失禮,才斥責而出的一句「罵人」的話,看來聖人「罵人」也是極有水平,值得我們一起看看。元壤失禮,孔子怒斥,還用手杖敲打元壤小腿《論語.憲問》:元壤夷俟。
  • 《紅樓夢》與《論語》結合: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你理解的那樣
    孔子曾經說到一個詞,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個故事來源於他的朋友——原壤。原壤與孔子年齡相仿,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在他們已經白髮蒼蒼,將要老去的時候,約定彼此見一面。原壤比孔子早到達了約定地點,所以閒來無事,就蹲在地上等待孔子。沒過多久,孔子來了,當孔子看到蹲在地上的原壤,心裡十分生氣,他覺得原壤不修邊幅,就狠狠責怪了原壤,說他歲數大了,罔顧禮法。
  • 8旬老人高空拋物惹禍後玩躲貓貓,正應了那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意思就是說,「人在家裡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很少見;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百事孝為先」,儒家文化中,把「孝」字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 孔子曾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何含義?是不尊重老人嗎?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語錄,大多數都被記到《論語》當中,很多人對孔老的形象就是和藹可親,脾氣一定很好,而且也不會訓斥弟子,所以才能擔得起聖人的稱號,可是不管後人如何升華孔子形象,他無非也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並非是神仙,有人就有脾氣,他也會生氣,就比如他之前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
  • 史上最經典的5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還以為是在誇你?
    史上最經典的5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還以為是在誇你? 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來自孔子,完整的敘述是:「年輕而無孫輩,長而無形容,老而不死是賊。」
  • 孔子罵人最狠的話,只有八個字,人人皆知
    正是由於孔子推行不切實際的仁政,加上後世讀書人尤其是唐代之後讀書人身體素質的羸弱,讀書人更多被稱為儒生,因此給人造成了一種儒家文弱的印象。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不推崇武力不等於文弱,孔子就曾經說過:對百姓不進行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等於是讓他們去送死。他又說:賢德的人練兵七年,就可以使百姓上戰場了。由此可以說,孔子不僅可以打仗,而且對軍隊的訓練也很在行。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