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語有一句「老而不死是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

2020-12-14 泥腿看客

我國古語有一句「老而不死是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

近日從官方的文章中看到關於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評價,稱她為「老而不死是賊」,此句用在佩洛西身上很恰當,也對此句產生了興趣。

經查閱資料,「老而不死是賊」不僅僅是俗語,而且還是經典名句。雖然是指一個為老不尊的人,但在我國有著傳統尊老習俗,為何詛咒老人去死,不死還把老人比作「賊」呢?

1.出處

據資料記載,「老而不死是賊」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但此句只是孔子所說一段話中的一句,原文是這樣寫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古人很講究禮節,這句古文是說原壤在會客廳等待孔子時,他沒有坐相,而是岔開腿很不禮貌的坐在那裡。孔子就是一個講究「禮法」並推崇「禮儀」的人,認為人應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比如對人表示敬重而跪地而坐,而原壤岔腿而坐就是失禮的做法。

孔子一生講「禮」,也重「禮」,他曾說「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節的人,怎麼能在社會自立。因此,孔子看到原壤如此無禮的樣子,他很生氣,就直接就指責原壤錯誤,認為他從小就不知道尊老愛護兄弟,現在年紀大了也沒什麼成就,怎麼還不死,認為他就是個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打向原壤的腿。

根據原文我們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賊」是孔子發火說的一句話,但「賊」不是偷東西的賊,是指是「偷生」的意思,就是指原壤這樣的人不快點死,還苟且活著。

那麼原壤是誰,為何孔子對其發火?

據錢穆《論語新解》釋義:「原壤:魯人,孔子之故人」。也就是原壤也是魯國人,是孔子故人,與孔子是老相識了。

兩人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這裡記載原壤這個人不知道尊重父母,其母去世後,他還敲著棺材在那唱歌,簡直比不孝還可恨。

但原壤這樣無禮之人,孔子為何還結交他呢?這就與孔子所倡導的仁與善有關係了。雖然他對原壤很厭惡,但孔子也想通過自己的「禮」來教化他,因此毫不客氣就罵老友了。

2.用義

如果單純把孔子罵原壤的「老而不死是賊」拎出來,會讓人有所誤解,在我國這樣一個千年來有著尊老傳統的國家,即使老人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也不能這要罵。據專家認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應該用整段話來理解孔子的用意。

首先,孔子這句話不是泛指,是指原壤這個人,因為像原壤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很少見。

其次,孔子罵「老而不死是賊」有一個前提是這個人從小到老都是不著調的人,而且「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如果一個人從小到老活成這樣不仁不義的人,在我國都屬於極少數。

因此,這句話不能隨意去指向現在一些老人,應該從孔子說這句話的環境中來理解。不過也有人說了,現在也有一些為老不尊的人,比如公交車罵年輕人不讓坐,甚至打年輕人等事件。如果這種老人沒病,可以罵他「老而不死是賊」,但這裡前提與孔子罵原壤是截然不同意思。

3.延伸

現在「老而不死是賊」被人比作一些做人做事很差勁的老人,也可以理解。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傳統與現代理念必然有矛盾,的確使一些老人做出讓人不恥之事,用孔子這句話罵也沒毛病。

現在有些老人做的事,的確比原壤都厲害。比如有的老人被人罵作「老色狼」,到老了還不忘在「色」上犯事,還有的老人,不注意公眾形象,認為老了所有人都應該尊重他,這種道德綁架也與其老人身份不一致。

什麼是老人?一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很多事,從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老人應該是對人生最有總結權的人,而且是人生處世最有經驗的人。但有的老人卻沒能做這些,這與他們生活環境有關。但他們卻不知道,這種極少數「老而不死是賊」的人,已經帶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傳導給下一代。

因此,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我們應該對孔子「老而不死是賊」這句話有所感悟。年輕人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因為這是成就事業的前提與關鍵,也是未來給下代做榜樣的基礎。如果從小就沒有這種「德」來規範自己,那老了真就成為「老而不死是賊」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如果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對賊十分厭惡。而且從古至今關於賊的成語,幾乎都是充滿了負面的涵義,做賊心虛、賊眉鼠眼、賊心不死等,將賊貶低得無地自容、人人喊打。但是在農村的一句中,卻將年老體衰之人比作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什麼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如果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對賊十分厭惡。而且從古至今關於賊的成語,幾乎都是充滿了負面的涵義,做賊心虛、賊眉鼠眼、賊心不死等,將賊貶低得無地自容、人人喊打。但是在農村的一句中,卻將年老體衰之人比作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多了解一些,有關俗語文化方面的內容。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後世之人多說「老而不死是賊」,兩者斷句不同,那麼意義又差了多少?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老而不死是賊」的深層含義。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孝敬老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更是維持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民族延續、國家繁榮的根本。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孔子當時若無其事的走開了,有學生問孔子為什麼不制止他唱歌,孔子淡然地說:老朋友了,不能為這事鬧僵了。可見孔子是很不待見這位發小的。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老人,越老越沒個人樣的情況。懂周易的人從周易八字的角度可以給出印證,有的八字會很明顯的體現老年生活情況。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孔子去時,原壤幹坐在家裡等孔子,以「葛優癱」的姿勢躺在家裡,一動不動。孔子見狀,心裡有些疑惑,問道:你母親的棺槨呢?
  • 義大利報紙訃告上版的多是老年人,有人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在相關報導中,看到有網友評論「老而不死是為賊,減輕家庭負擔」。在這裡,不評判網友觀點如何,我們說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一句話的來歷。從字面上看,這句話是不是在說:人老了還不去死,就是個壞傢伙呢?這時候估計老同志就要表態了,我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退休享享清福,憑什麼因為我老了就讓我去死啊?
  • 「讀史隨筆」禮節篇 「老而不死是為賊」,究竟是不是罵人的話?
    儒家學說既然成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那麼它對「禮」所作的闡述,自然也要獨步天下,更何況這對封建君主們來說,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雖是個講禮的人,但他也曾罵過人。事見《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注家將「夷」解釋為「踞」,即蹲、坐的意思。
  • 8旬老人高空拋物惹禍後玩躲貓貓,正應了那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歷朝歷代都推崇儒家文化,在孔孟文化薰陶下,從古至今都有尊老愛幼傳統。《論語》學而篇第一首頁,就有這樣的句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就是說,「人在家裡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很少見;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
  • 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你看出什麼意思了嗎?(智慧寶庫)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孔夫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若是你將將聽說,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詫異,但切莫急著表態。其實老夫子的這句話完全是後人的斷章取義,而其通句是取自《論語·憲問》裡: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孔子去見一位自己年長的故友,因其故友叉著雙腿坐等著孔子,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便斥責其故友道:年少的時候不知道尊重長輩、友愛兄弟,成年後又沒有可稱道的事業,等到老了又這般的不知規矩,這樣的人還不死豈不是敗壞民風?
  • 《紅樓夢》與《論語》結合: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你理解的那樣
    孔子曾經說到一個詞,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個故事來源於他的朋友——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並不是說老人長壽不好,而是說老人越老,就要越明白自己的行為舉止有多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舉止很有可能成為後代人的模仿對象。如果自己品信不端,很有可能導致後輩也跟著不好。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罵的啥意思?
    所以,大家對「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中國歷來有尊老的傳統在《論語》中,孔子訓斥了貓在地上(箕踞)的原壤。你看看這個原壤的名字就知道,他保持原始本色(質),但不開化(文),所以才會不成體統。
  • 從賈母的行為,明白了孔子的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
    子曰:『幼而不孫(通「遜」)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有一個叫原壤的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算是從小就認識,現在都到了老年。這一天,兩人相見,原壤隨意蹲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維護禮法,即便是老友相見,也不能廢了禮節。
  • 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
    康姓文化 康姓,中華古老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關於其姓氏來源,一般認為有四: 源自姬姓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姬發封其胞弟姬封於康城,後人稱其為康叔,康叔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為民眾所愛戴
  •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較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軍民毀家紓難同日軍展開激烈較量。國家危難之際,也有很多軟弱無能的人投敵成了漢奸。說到這裡,小編想說的是,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
  • 爐石傳說 卡組搬運站:海君賊/奇數賊/亡語賊/剽竊賊
    ●卡組目錄海君賊奇數賊亡語賊剽竊賊●海君賊AAEBA6IHg7oCm8MDApG8ArvvAg7VjAPuBq8Q99QDqssDv64D1AXpsAPLA5sViAfl0QKGCfsPAA◆單卡解析這兩張卡是現如今快攻賊必帶的兩張卡,秘密通道1費過5,想必強度不需要我多說,至於劈砍課程,由於弒君的高攻擊,經常1費甚至0費過牌(弒君+鏽水海盜+一個藥膏就有4攻,1費過2太超模了)。在海軍賊裡面起到了極強的作用。
  • 農村老話說「正月打雷,遍地出賊」,有沒有道理,現在賊還多嗎?
    很多農村俗語放在過去都是有事實有依據的,而放到現在來看,好像就沒有那麼有現實意義了,農村老人們原來說過「正月打雷,遍地出賊」,前幾天聽好多人說,都聽到武漢空中突然傳來幾聲巨響,不知是打雷還是怎麼回事兒,但是人們紛紛遐想萬千,還沒出正月就開始打雷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 孔子曾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何含義?是不尊重老人嗎?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語錄,大多數都被記到《論語》當中,很多人對孔老的形象就是和藹可親,脾氣一定很好,而且也不會訓斥弟子,所以才能擔得起聖人的稱號,可是不管後人如何升華孔子形象,他無非也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並非是神仙,有人就有脾氣,他也會生氣,就比如他之前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斥責老朋友失禮,若是我們可能更刺耳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來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因老朋友元壤極為失禮,才斥責而出的一句「罵人」的話,看來聖人「罵人」也是極有水平,值得我們一起看看。元壤失禮,孔子怒斥,還用手杖敲打元壤小腿《論語.憲問》:元壤夷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