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語有一句「老而不死是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
近日從官方的文章中看到關於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評價,稱她為「老而不死是賊」,此句用在佩洛西身上很恰當,也對此句產生了興趣。
經查閱資料,「老而不死是賊」不僅僅是俗語,而且還是經典名句。雖然是指一個為老不尊的人,但在我國有著傳統尊老習俗,為何詛咒老人去死,不死還把老人比作「賊」呢?
1.出處
據資料記載,「老而不死是賊」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但此句只是孔子所說一段話中的一句,原文是這樣寫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古人很講究禮節,這句古文是說原壤在會客廳等待孔子時,他沒有坐相,而是岔開腿很不禮貌的坐在那裡。孔子就是一個講究「禮法」並推崇「禮儀」的人,認為人應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比如對人表示敬重而跪地而坐,而原壤岔腿而坐就是失禮的做法。
孔子一生講「禮」,也重「禮」,他曾說「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節的人,怎麼能在社會自立。因此,孔子看到原壤如此無禮的樣子,他很生氣,就直接就指責原壤錯誤,認為他從小就不知道尊老愛護兄弟,現在年紀大了也沒什麼成就,怎麼還不死,認為他就是個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打向原壤的腿。
根據原文我們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賊」是孔子發火說的一句話,但「賊」不是偷東西的賊,是指是「偷生」的意思,就是指原壤這樣的人不快點死,還苟且活著。
那麼原壤是誰,為何孔子對其發火?
據錢穆《論語新解》釋義:「原壤:魯人,孔子之故人」。也就是原壤也是魯國人,是孔子故人,與孔子是老相識了。
兩人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這裡記載原壤這個人不知道尊重父母,其母去世後,他還敲著棺材在那唱歌,簡直比不孝還可恨。
但原壤這樣無禮之人,孔子為何還結交他呢?這就與孔子所倡導的仁與善有關係了。雖然他對原壤很厭惡,但孔子也想通過自己的「禮」來教化他,因此毫不客氣就罵老友了。
2.用義
如果單純把孔子罵原壤的「老而不死是賊」拎出來,會讓人有所誤解,在我國這樣一個千年來有著尊老傳統的國家,即使老人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也不能這要罵。據專家認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應該用整段話來理解孔子的用意。
首先,孔子這句話不是泛指,是指原壤這個人,因為像原壤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很少見。
其次,孔子罵「老而不死是賊」有一個前提是這個人從小到老都是不著調的人,而且「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如果一個人從小到老活成這樣不仁不義的人,在我國都屬於極少數。
因此,這句話不能隨意去指向現在一些老人,應該從孔子說這句話的環境中來理解。不過也有人說了,現在也有一些為老不尊的人,比如公交車罵年輕人不讓坐,甚至打年輕人等事件。如果這種老人沒病,可以罵他「老而不死是賊」,但這裡前提與孔子罵原壤是截然不同意思。
3.延伸
現在「老而不死是賊」被人比作一些做人做事很差勁的老人,也可以理解。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傳統與現代理念必然有矛盾,的確使一些老人做出讓人不恥之事,用孔子這句話罵也沒毛病。
現在有些老人做的事,的確比原壤都厲害。比如有的老人被人罵作「老色狼」,到老了還不忘在「色」上犯事,還有的老人,不注意公眾形象,認為老了所有人都應該尊重他,這種道德綁架也與其老人身份不一致。
什麼是老人?一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很多事,從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老人應該是對人生最有總結權的人,而且是人生處世最有經驗的人。但有的老人卻沒能做這些,這與他們生活環境有關。但他們卻不知道,這種極少數「老而不死是賊」的人,已經帶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傳導給下一代。
因此,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我們應該對孔子「老而不死是賊」這句話有所感悟。年輕人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因為這是成就事業的前提與關鍵,也是未來給下代做榜樣的基礎。如果從小就沒有這種「德」來規範自己,那老了真就成為「老而不死是賊」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