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之敵,魯國的亂臣賊子:陽虎的傳奇人生

2021-01-20 浩然文史

要問孔子一生的宿敵是誰,回答一定是與他同時代的陽虎。陽虎與孔子交集頗多,他們的恩恩怨怨貫穿了一生,兩人甚至在外貌上都十分相似:「孔子狀類陽虎」。在魯國歷史上,陽虎更是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創了春秋時期「陪臣執國命」的先河。這位史書中記載不多的小貴族,有著與孔子截然不同的傳奇人生。

一、初次登場, 如日中天

陽虎(又名貨),魯國人,姬姓。陽虎家族並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他出身於魯國公族,只不過非嫡出,並有可能是孟孫氏的族人。同孔子一樣,家族到了陽虎這一代,能給他的只是一個貴族身份,他們是貴族的底層——士。

陽虎劇照

陽虎在史書中的初次登場,就是同孔子之間的矛盾。當時孔子的母親剛去世,其在族人的幫助下繼承了他父親的貴族身份。初入上流社會的孔子涉世未深,當他興高採烈地去參加大宗主季氏的宴席時遇到人生的第一道坎,也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敵。孔子剛走到門口,就被一位年輕人呵斥住:「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這句話是說,季孫氏擺宴席招待的是士人,你孔子算哪門子士人?這位年輕人就是陽虎,可能因為年輕氣盛,他總要對剛成為貴族的孔子嘲諷兩句。但陽虎的話並非無依據,史書記載,當時孔子參加宴會的服飾是「腰絰」,也就是披麻戴孝去參加別人的宴會,這當然是不符合禮制的。所以,孔子只能尷尬地離去,但在孔子幼年的心中,已經把同自己出身相似的陽虎,作為假想敵與對手。

孔子

與孔子苦苦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同,陽虎早年的政治道路一帆風順。作為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性格果敢、敢做敢當、作戰也十分勇猛,非常受到季平子的信任。公元前517年(昭公25年),三桓與魯國國君發生矛盾,魯昭公希望一舉除掉季孫氏的勢力,而三桓則聯合起來對抗昭公。最終魯昭公不敵三桓,被迫出逃流亡國外。其中,陽虎作為季孫氏的家臣,勇猛作戰,深受器重,「孟懿子、陽虎伐鄆」,但當時孟懿子只有十六歲,陽虎才是真正的軍中主帥。隨著戰爭中積累的威望,陽虎在季孫氏的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

有趣的是,對比政治上如日中天的陽虎,在三桓與國君中,孔子選擇了支持昭公,並隨著昭公流亡到齊國。在齊國的孔子雖受到禮遇卻不受重用,最終也只得返回魯國。誠然,孔子有其崇高的政治理想,這很值得尊敬。不過從當時現實的政治選擇上,陽虎要更加成功。

春秋局勢圖

二、陪臣執國命

中年的陽虎不滿足於只作為季孫氏的家臣,他野心很大,目標是整個魯國,而上天也給了他這樣的機會。昭公去世後,三桓擁立了其弟定公上位,但大權已經完全落在三桓手中。定公五年,季孫氏的家長季平子去世,季桓子即位。三桓家族中,具有政治經驗的人都已去世,最有資歷的也只是年僅二十八歲的孟懿子,權力真空的出現,為陽虎的專權,提供了機會。陽虎奪權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或者說藉口。

魯定公影視劇形象

同為季孫家臣的仲梁懷,與陽虎一直有著矛盾,在季平子在位時,陽虎就幾次想要驅逐他。在季平子去世後,仲梁懷受到了季桓子的重用,為人也益加驕橫。當時,公山不狃是季孫氏費邑的邑宰,也是季孫氏家中的重要人物,但當他慰勞仲梁懷時,卻被輕視,「勞仲梁懷,仲梁懷弗敬」。一怒之下,公山不狃與陽虎聯合,驅逐了仲梁懷,並幫助陽虎奪權,「謂陽虎:子行之乎?」。得到公山不狃的支持後,陽虎以費邑為基地,囚禁了季桓子,將政敵都驅逐出境,並與季桓子盟誓,自己獨攬魯國大權。司馬遷描述這種狀況是:「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大夫僭越國君獲取權力,而家臣僭越大夫甚至取得了控制一個國家的權力,這也正是孔子哀嘆的禮崩樂壞的表現。

之後的三年,陽虎一直把持魯國朝政,壓制三桓使之聽命於己。更重要的是,陽虎得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魯國實施自己的政治路線:結盟晉國,對抗齊國。春秋時代齊國崛起,魯國一直被其壓制,陽虎深知遠交近攻的道理,他的理念,其實是強大魯國。所以,他便有了攻打鄭國,示威衛國的舉動。在這其中,三桓和魯國國君完全淪為了他的棋子,「陽虎使季、孟自南門入」、「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幣」。可見,三桓只是陽虎實行政策的工具,魯國的國政,不可思議般地落到了一位家臣(陪臣)手中,在中國歷史中,這是首例。

魯國朝堂

此時的陽虎,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盛氣凌人,對待孔子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陽虎畢竟不是大夫只是家臣,三桓聽命他也只是表面,他真正需要的,是像孔子這樣鬱郁不得志的小貴族。人到中年,或許是少年陰影太深,孔子對陽虎還有所恐懼。《論語》記載,陽虎去見孔子被拒絕,孔子感到不好意思,但由於不想見陽虎,專門挑選了陽虎不在家的一天去拜訪他,兩人卻巧合地在路上相遇。陽虎問孔子:「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孔子回答:「不可」。陽虎自然知道孔子的學說,他故意用孔子的學說反問孔子,認為有才華與抱負,不做官是不仁不智的。之後,他又告訴孔子:「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時間不等人,這又戳到了孔子的痛處,四十多歲卻無從施展才華。在陽虎的勸說下,孔子同意了入朝為官。這一次,陽虎沒再為難孔子,反而顯得很平等,他已經明白,他和孔子是同一類人:懷有政治理想的底層貴族。

三、政變失敗,流亡國外

陽虎雖在魯國手握大權,但三桓對他始終是威脅,且三桓家臣尚不聽命於他。此時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叔孫輒、叔仲志不得志,皆投靠陽虎,希望陽虎可以除去三桓重用自己。於是陽虎下定決心,去除魯國根深蒂固的老貴族三桓勢力。

陽虎政變

陽虎決定在祭祀時,殺掉季桓子,便提前調兵遣將。但這個消息被成地的宰臣提前報知給了三桓,給了他們準備的時間。在祭祀那天,陽虎驅車在前,季桓子在後,兩邊有盾牌刀斧手護衛,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這並不是保護,而是押送。季桓子也許早已買通了駕車的人,對其說:「而先皆季氏之良也,爾以是繼之」,意思是:「你的先輩都是季氏的忠臣,你也得繼承他們啊」。駕車之人聽了後回答:「不敢愛死,懼不免主」,表示願意幫助季桓子逃脫,便奮力鞭策馬匹,飛奔逃脫,前往孟孫氏家中。孟孫氏早有準備,加固了防禦,陽虎只得挾持魯定公與三桓作戰。陽虎的士兵大多是三桓老部下,看到這種情況後,紛紛選擇支持季孫氏,受到兩面夾擊的陽虎無奈只得逃跑出境。

春秋時代車戰

陽虎第一站逃到了齊國,希望齊國可以幫助他打回魯國,齊景公知道陽虎一直以來都是堅決的反齊親晉派,反而將其逮捕,囚禁起來。陽虎兩次逃亡後,終於離開齊國境內,逃亡宋國,最終逃到了晉國,投靠了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陽虎是親晉派,同晉國的趙氏有著不錯的關係,更何況當時趙氏早已從範氏哪裡得知陽虎會來投奔,「魯人患陽虎矣,孟孫知其釁,以為必適晉,故強為之請,以取入焉」,所以做好了陽虎到來的準備。趙鞅不顧他人的反對,委陽虎以重任。孔子聽說這件事情後,論斷:「趙氏其世有亂乎」,但這一次,孔子又看錯了他的老對手。後來晉衛之間,黃河旁的「鐵之戰」中,趙鞅採用了陽虎的建議,以少敵多,最終獲取勝利。陽虎的才能在趙鞅手下充分發揮,趙氏也因為有陽虎相助,在六卿的鬥爭中獲得勝利。

此時的孔子歷經從掌握大權,到惶惶忽如喪家之犬。在衛國,他甚至因為長得像陽虎而被圍攻,此時他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他來到陽虎剛剛打了勝仗的黃河邊,精神恍惚,極目遠眺河對岸的晉國和自己一生的敵人,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也許,是孔子在經歷了許多之後,與對岸的陽虎最終心意相通,看到茫茫的黃河水後,想到了陽虎:「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的忠告。孔子最終明白,逃避陽虎,其實是在逃避自己,他們兩人都是無力改變時代的失敗者。

晚年孔子

文史君說:

在傳統的儒家評判體系之中,陽虎都被貼上「狡詐」「為富不仁」「以下犯上」等標籤,孔子將其作為禮崩樂壞的典型範例,司馬遷稱之為「賊」。但品讀歷史,從春秋到戰國,老貴族的衰落,新貴族的崛起是趨勢,君主權力加強,貴族體系崩潰是時代的選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無疑是這個時代的表現。魯國作為姬姓封國,禮儀之邦,並非未出現這樣的趨勢,陽虎就是這樣一位先行者,他開創了「陪臣執國命」的先例,也付諸了自己的努力。但在魯國這樣有著過重傳統的國家,陽虎想要改變是困難重重。

在擯棄道德評價後,我們會發現,陽虎其實和孔子是同一種人。在大變革的時代之中,他們兩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陽虎選擇了變革,孔子選擇了復古。兩人之間或許存在著許多誤解和敵意,但當浪潮將他們捲走時,當他們無力反抗鬥爭時,他們的心意也就彼此相通了。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中華書局2016年版

孔子及其弟子:《論語》,中華書局2017年版

李碩:《孔子大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卞朝寧:《陽虎:「陪臣執國命」第一人》,《文史天地》2016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有一次,魯國三桓之一季氏要舉行宴會款待名士,孔子一看,這宴上絕對有心愛的吃食啊!準備去吃大餐的孔子到了季氏大門口,卻被陽虎攔住了。而距離上次被辱事件已有三十多年的孔子不再是那個被陽虎拒之門外的少年了,他設教授徒,在魯國的聲名與日俱增,故而陽虎也想把他拉入自己的麾下。不知從哪裡打聽來的消息,知道孔子喜歡小乳豬後,陽虎親自帶著熟乳豬作為上門之禮去拜訪孔子,想邀他出來,封他個一官半職的。
  • 孔子居然想去輔佐公山弗擾這個亂臣賊子
    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公山弗擾,又名公山不狃,跟陽虎一樣,是季氏家臣。季氏很器重他,派他做費城城宰,但是後來,他和季氏的矛盾卻越來越深,終於和陽虎聯手作亂,反叛季氏,這一段,《史記 孔子世家》裡有記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孳陽虎素所善者,遂執季桓子。桓子詐之,得脫。定公九年,陽虎不勝,奔於齊。是時孔子年五十。
  • 孔子的宿敵陽虎:被陽虎羞辱,還因為長得像陽虎被圍攻
    孔子在後世的地位非常尊崇,但是在生前的時候並不順利。他在魯國不受到重用,即便受到重用也堅持不久;周遊列國的時候吃過非常多的苦。有意思的是,孔子的還有一個宿敵——陽虎。孔子在魯國受到陽虎的羞辱;後來還因為長得太像陽虎,受到別人的圍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孔子的一生簡介,看世人把他傳為佳話的緣由
    在魯國平淡的過了幾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在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他身為魯國大司寇,專心政事、成績出色,而這卻招致了鄰國齊國的嫉妒。於是,齊國設計離間孔子在魯國的關係。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孔子生來頭頂的形狀是中間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樣,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2、麒麟玉書:孔子未出生時,家門口有隻麒麟口吐天降之書,上書:"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孔子的母親感到很奇怪,就用繡紱(fú)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兩夜才離去。孔子的母親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了孔子。
  • 接續孔子演春秋 傳承文化守根魂——楊義堂《魯國春秋》讀後感
    近來拜讀其《魯國春秋》,敘事之宏大,故事之生動,知識之富集,更讓人讚嘆不已。《魯國春秋》知識量很大,可以作為一部教科書了,我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感覺到受益匪淺。誠然,魯國八百多年浩瀚的歷史,幾百個歷史人物,濃縮到了近30萬字之中,不可不謂厚重,值得仔細品味。  《春秋》記錄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周天子及各諸侯國的大事。
  • 孔子真參與叛亂了嗎?從以下幾點分析,還原孔子欲應叛者召真相!
    陽虎是一個極其具有聰明才智的實用政治家,他歷事季平子、季桓子時期,獨掌季孫氏大權,使魯國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政治局面;同時,陽虎又是一個野心家,他處心積慮想要取季孫氏而代之,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他糾合不滿三桓的政治勢力謀求除去三桓,失敗後,幾經波折成為趙簡子的謀臣,史載"陽虎不敢為非,以善事簡主,興主之強,幾至於霸也。"回顧陽虎整個的政治生涯,他也僅在政治強人趙簡子手下表現得較為恭謹。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如果魯人能奮起改革、勵精圖治,魯國還是有希望發展壯大的。也就是在這時,歷史給了孔子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公元前505年6月,長期把持朝政的季孫如意去世。此後,季孫氏家臣陽虎作亂,差點殺死家主季孫斯、成功竊取了魯國國政。陽虎之亂被平息後,「三桓」在魯國聲望大跌。魯定公趁機任命孔子為卿,試圖借他之力來重振公室。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百家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現在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此處舉一個春秋時的例子:就說在春秋時期,魯國當時有個大夫叫季孫氏,他有一個叫陽虎的家臣獨掌大權。掌權後,陽虎大喊著要為魯國國君整肅那些跋扈的大夫,為了拉攏人心,他專門去拜訪孔子(孔子多居於魯國),孔子卻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呢?
  • 孔子從凡人到聖人,他的成長軌跡告訴你,如何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如果我們看看孔子的成長經歷,就會為不成功人生開脫而感到汗顏。孔子的先世雖然是商代的王室,到了他爺爺的爺爺孔防叔時,已經由貴族公卿家轉為士族之家,有貴族之名,已無貴族之實。孔子3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度日艱難,到了17歲又喪母。孔子其實比許多人都慘,家庭貧寒,沒有爹可拼,早早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他說「吾少也賤」,年輕時候為了謀生幹過低賤的活。
  • 我的公務員之夢
    陽虎這個人,不簡單,他以季氏家臣身份,躋身魯國卿大夫行列,並通過三桓,執政魯國,開創了魯國「家臣執國政」先河。曾經羞辱過孔子的陽虎,大概意識到讓孔子做官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這時也主動與孔子套近乎。孔子內心雖然渴望做官,卻看不慣陽虎的所做所為,估計更記恨他當年羞辱過自己,因而都以種種藉口拒絕。有一天,陽虎乘孔子不在家時,讓人送去一隻小豬。
  • 《論語》|陳恆弒君,有人自殺有人保全,孔子無奈,成就了子貢
    政治鬥爭很殘酷,生於無道之世,行正道不易,正直的人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對於亂臣賊子陳恆的挾迫,石他人和子淵棲表現完全不同,石他人捨生取義,而子淵棲保全了性命。石他人寧折不彎,犧牲精神可嘉,但他的做法卻沒有子淵棲明智。子淵棲保全了性命,並沒有苟且,他同樣是與陳恆不合作。
  • 中外名人全知道—一日一學之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誕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有史書記載,孔子是他父親與一個女子野合而生。因其父叔梁紇的正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
  • 魯國三桓前傳
    周宣王「廢長立幼」的亂命,導致了魯國的混亂。公子戲繼位為魯國侯爵,是為魯懿公。公子括的兒子伯御不服,於前815年率眾起兵,進攻二叔魯懿公,將其擊殺,自據國君之位,一直統治到前807年。 出了亂臣賊子,周宣王大怒,前807年,他終於騰出手來,派出王家軍隊,討伐伯御。
  • 魯國三桓之害,傳了十代,危害近三百年
    魯莊公去世後,公子般繼位,慶父與莊公夫人哀姜私通,殺魯君子般,趕走季友,立叔姜之子公子啟方為國君,是為魯閔公。哀姜、叔姜是姐妹花。 魯僖公元年,亦即前659年,季友擔任魯國正卿司徒,魯僖公賜以汶陽之田,季孫氏家族成為魯國的大地主。齊國支持季友,季友在魯國執政長達十六年之久。 此後,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家族,輪流為魯國正卿,執政魯國。 魯僖公的孫子魯宣公在位期間,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日益強盛,而公室式微。
  • 《中國》孔子四十歲,因一隻雞而失業,沒想到造就千年文明傳承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YIN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忽然終於知道了老子的志向和其學識淵博與洞察人心的遠大。孔子顛沛流離的一生,為何卻成就如此被後世如此推崇可是孔子因為成為孔子,最重要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明知不而為而為之的抱負,雖然他的學說終生因為各種的原因沒有被春秋時期的諸侯採納,但是在這顛沛流離的東周列國後,讓孔子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志向。
  • 魯國大司寇孔子殺少正卯,引起歷代學者無休止爭執,至今未下定論
    有關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最早出現於《荀子》。根據《論衡·講瑞》來看,少正卯是個能言善辯,很會教書的人,他跟孔子一樣開辦私學,搶孔子的生意。兩人的競爭非常激烈,孔子門下的所有弟子,除了顏回,全部被少正卯的講學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
  • 蕭法朗讀社丨見賢思齊 止於至善——蘇傑法官讀《孔子評傳》有感
    孔子在擔任大司寇期間,在外交活動中(齊魯兩國「夾谷之會」)為魯國贏得了尊嚴和失去的故土,得到魯國君臣一致讚賞。當時的魯國,國君魯定公有名無實,掌握實權的是被稱為「三桓」的三大貴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孔子認為魯國的政治形勢違反「忠君尊王」之道,決定削弱「三桓」的勢力,加強魯定公的權威。孔子的計劃因遭到「三桓」的強力抵抗而失敗。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