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2020-12-14 情懷與歷史

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魯國的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疆域核心區大多位於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

由此,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實力雖然無法和齊國、秦國、楚國、晉國等強國相提並論,但是,魯國也是一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特別是在周王朝疆域的東部,魯國作為姬姓諸侯國,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此基礎上,魯國因為長期對外徵戰,自然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武將,比如在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一鼓作氣,率領魯國大軍擊敗了齊國大軍。除了曹劌之外,魯國還有三位比較勇猛的武將,這三人被後人稱之為「魯國三虎將」。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人之中,有一位還是孔子的父親。

狄虒彌

魯國大將,作戰勇猛。魯襄公十年(前563年)四月初,晉、魯、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齊、吳等諸侯國的聯軍進攻偪陽國。據《嶧縣誌》載:「偪陽國,縣南五十裡,古紜姓之國。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國所滅。」在這場戰役中,諸侯國所組成的聯軍雖然攻勢猛烈,卻遲遲沒能攻破偪陽國的城池。對此,秦堇父推著糧草車來到前線,偪陽國的將士出城劫糧,秦堇父率狄虒彌等將士順勢攻入城內。偪陽國的守軍落下千斤閘,想將入城魯軍殲滅。狄虒彌把一隻車輪蒙甲作盾,左手執盾,右手握戟,獨自上陣挑戰,人贊「有力如虎」。由此,對於狄虒彌來說,因為作戰勇猛,從而成為魯國的一員虎將。

秦堇父

秦堇父,孟孫氏的家臣。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合稱「魯國三虎將」。子秦丕茲為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在晉國、魯國等諸侯國進攻偪陽國的戰役中,秦堇父也立下了戰功。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戰國時期,秦堇父的一位後人秦開,還成為了燕國的名將。秦開,出身魯國秦氏,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姬職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並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公元前300年,秦開率領燕國大軍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裡,為燕國取得兩千餘裡。在此基礎上,燕國得以設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築燕長城。也即在燕昭王在位時期,秦開和樂毅一樣,成為燕國走向強盛的重要武將。而就秦開,以及他的孫子秦舞陽,都是魯國虎將秦堇父的後人。

叔梁紇

叔梁紇(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生於春秋時期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裡王公樓村),為逃避宋國戰亂,所以來到到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在進攻偪陽國的戰役中,偪陽國的將士打開城門,諸侯的將士乘機進攻。偪陽國內城的人突然把閘門放下,叔梁紇雙手撐住門,把已經攻入城裡的將士放出來,為諸侯聯軍的撤出爭取了時間。對於叔梁紇的勇猛,孟獻子稱讚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到了公元前556年秋季,齊國君主齊靈公攻打魯國邊境,高厚把臧武仲圍困在防地,叔梁紇與臧疇、臧賈率領三百名甲士夜襲齊軍,把臧武仲送到旅松後返回防地。對此,齊國不久即退兵。因此,對於叔梁紇來說,還在和齊國的較量中立下戰功。正是因為擁有狄虒彌、叔梁紇、秦堇父這三位虎將,促使魯國在春秋時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諸侯國。

除了是魯國的一位虎將,叔梁紇還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具體生日有爭議,《公羊傳》作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穀梁傳》則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記》則作次年,不記月日。孔子五十一代孫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廣記》將孔子的生日定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後世仍存有爭議。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

叔梁紇死後,孔子的生母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裡,過著清貧的生活。最終,孔子成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春秋後期,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在被迫離開魯國後。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回到魯國後,孔子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相關焦點

  • 孔子的一生之敵,魯國的亂臣賊子:陽虎的傳奇人生
    陽虎劇照陽虎在史書中的初次登場,就是同孔子之間的矛盾。當時孔子的母親剛去世,其在族人的幫助下繼承了他父親的貴族身份。更重要的是,陽虎得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魯國實施自己的政治路線:結盟晉國,對抗齊國。春秋時代齊國崛起,魯國一直被其壓制,陽虎深知遠交近攻的道理,他的理念,其實是強大魯國。所以,他便有了攻打鄭國,示威衛國的舉動。在這其中,三桓和魯國國君完全淪為了他的棋子,「陽虎使季、孟自南門入」、「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幣」。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魯莊公去世之際,他三兄弟的權勢已足以決定魯國太子的人選。所以,此時魯國爆發了「三桓」的第一次內亂:為確保自己兒子繼位,魯莊公指使季友殺死了叔牙;可在魯莊公死後,慶父又殺死了太子般;兩年後,慶父和哀姜合謀,再度殺死了魯閔公;最終,在國人支持下,季友趕走了慶父和哀姜,擁立魯僖公為君。
  • 魯國三桓叔孫氏
    叔牙被殺後,其子公孫茲,被季友扶立為叔孫氏的族長。 三桓世代為魯國的上卿,包括:大司徒、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等等。 正卿的副手則為,少司徒、少司馬、少司寇、少司空,等等。 孔子做官時,先是做了少司空,後來又升官做了大司寇。
  • 接續孔子演春秋 傳承文化守根魂——楊義堂《魯國春秋》讀後感
    孔子編寫完《春秋》不無感慨地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世界觀和價值判斷,成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基本精神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寶貴的文化傳統,這為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魯國春秋》體現出來的思想價值觀正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弘揚的是正能量,體現的是文化自信,與孔子思想一脈相承,並有所發展,此之謂傳承創新。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軍消滅魯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地。因此,對於魯頃公來說,自然成為魯國最後一位君主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一帶),魯國絕祀。在消滅魯國後,楚國將勢力擴張到今山東省一帶。而這,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楚國的國力,促使其可以繼續抵抗秦國。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而就魯國來說,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徵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相對於齊國,魯國顯然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
  • 孔子有顯赫家族,還有出生神話,為何幼年貧困?
    孔子就是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衍的十五世孫,已經很遠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今商丘夏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的玄孫,孔子父親叔梁孫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
  • 春秋戰國時最奇葩的魯國
    魯國是周王朝最親近的一個非常特殊的諸侯國,血統無上高貴,關係十分特殊。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公雖然沒有赴封,由其子伯禽代父建立魯國。從伯禽到魯傾公滅國,凡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795年。近800年間,魯國從搖搖晃晃中一路走來,碌碌而無為,是一個奇蹟。一,成也周禮,固也周禮。
  • 魯國三桓前傳
    魯武公,前824到前816在位,在位期間,魯國軍力強盛。 在周王國,諸侯皆為周王的大臣,魯武公有三個兒子:公子括、公子戲、公子稱,魯武公九年,他率長子太子括、次子公子戲,前往朝廷,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公子戲,打算改立他為魯國的太子,另一大臣仲山父力諫周宣王,周王不聽,冊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魯武公作為大臣,只得聽命。
  • 濟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魯國第一任國君!
    這裡的嶧山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這裡不僅是孔孟的誕生地,同樣也誕生了其他歷史名人!
  • 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孔子一生多次問道於老子。其中第一次問道,孔子年僅17歲,老子37歲。 但是孔子堅信,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是他已將禮樂視為道德的橋梁。
  •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都在山東,為何如今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山東的簡稱山東如今被簡稱為「魯」其實是民國時期才有的稱為,之前人們對山東的稱謂一直都是「齊」,而直到漢朝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讓山東的稱謂從「齊」變成了「齊魯大地」,因為在漢武帝之前,儒家學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的影響力,而隨著漢朝之後各個君主對儒家學說的推崇,導致了孔子的故鄉——魯國在文人學士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直到清朝後期,人們對山東的稱謂逐漸由「齊魯大地」改為了「魯」,並且一直被沿用至今。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祝融之孫,彭祖弟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所滅。」「祝融」是上古管理火的官員。偪陽建國者的先祖曾居於此官職。上古顓頊帝的後裔,作為祝融氏的一支以「妘」為姓。祝融有八姓,「妘」是其中之一,楚國的「羋」姓也是其中之一。「妘」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源出於上古。春秋時期的偪陽國就是顓頊之後的「妘」姓者建立。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這裡我來說說孔子家世: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4日(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夏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孔子的祖先,是宋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縣)貴族。宋的始祖是微子啟。微子啟卒,由弟微仲即位。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均有齊國,他的「孿生兄弟」魯國去哪了?
    同為環渤海,皆有魚鹽之利,齊為姜太公之後,魯為周公旦之子伯禽,立國基礎也差不多。 可為何,春秋之時,齊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齊也為戰國七雄,一直雄踞東方,威懾天下,存在感特別強,反觀魯國呢?似乎一直都是個打醬油般的存在,差別為何這麼大呢? 先看一個人,一個與兵聖孫武並稱,一個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人—吳起。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何姓孔?
    孔子的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學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對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今後還將繼續影響著中國人的一切。可以說孔子那一套忠君、仁愛、中庸思想已經在中國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骨髓、揮之不去。孔子被歷代統治者成為孔聖人,大成至聖先師,抬到了高高的神壇。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 魯國史話十二:隱公為功臣的族人賜氏,成為一個姓氏的重要來源
    其中除了有鄭、魯兩國「祊易許田」,齊僖公組織「瓦屋會盟」這兩件咱們之前已經講過的大事以外,還記述了蔡侯、宿男、無駭三個人的離世。然而,當把《春秋》與《左傳》相對比來看的時候,會發現左丘明先生似乎對於蔡、宿兩位諸侯的離世並不是太關心,在他所撰寫的內容中隻字未提這一侯、一男兩位爵爺。反倒是對無駭這位魯國的大臣頗感興趣,用了全篇最長的一段文字來記述他的身後事。那無駭到底是何許人也?
  • 魯國史話三:兩兄弟隨父去王都長見識,卻被天子的偏心攪了局
    這五十年中,魯國不僅革除了幽公時的弊政,還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強盛,讓周王室的東方似乎又有了「主心骨」。在魏公離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厲公擢和獻公具(魏公子,厲公弟),以及其孫子真公濞(《漢書》中記為慎公,魯獻公之子)先後繼承君位。由於這三位魯侯在位時間均比較長久,且都秉承了魏公的執政之法,所以魯國雖沒有什麼太大的發展,但至少保持住了長期的穩定。
  • 魯國大司寇孔子殺少正卯,引起歷代學者無休止爭執,至今未下定論
    有關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最早出現於《荀子》。根據《論衡·講瑞》來看,少正卯是個能言善辯,很會教書的人,他跟孔子一樣開辦私學,搶孔子的生意。兩人的競爭非常激烈,孔子門下的所有弟子,除了顏回,全部被少正卯的講學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