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十二:隱公為功臣的族人賜氏,成為一個姓氏的重要來源

2021-01-08 閒敘春秋

翻看孔夫子所著的《春秋》中關於隱公八年的記載,不難發現這是一個事件頻發、故事多多的一年。其中除了有鄭、魯兩國「祊易許田」,齊僖公組織「瓦屋會盟」這兩件咱們之前已經講過的大事以外,還記述了蔡侯、宿男、無駭三個人的離世。然而,當把《春秋》與《左傳》相對比來看的時候,會發現左丘明先生似乎對於蔡、宿兩位諸侯的離世並不是太關心,在他所撰寫的內容中隻字未提這一侯、一男兩位爵爺。反倒是對無駭這位魯國的大臣頗感興趣,用了全篇最長的一段文字來記述他的身後事。那無駭到底是何許人也?咱們今天就來敘一敘有關他的話題。

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左傳》

其實,無論是在《春秋》還是《左傳》之中,隱公八年的這條記載都不是無駭第一次被提及,早在隱公二年之時,無駭就已經出現在了兩部史書之中。在當時,無駭曾是位統兵的主帥,率領著魯國大軍攻打過極國,並取得的不錯的戰績。然而,又是因為《春秋》所記內容相對簡略,僅以「無駭帥師入極」這六個字來記錄此事,讓他一度成為了一些學者眼中的「罪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春秋》這部史書中,每當孔老先生要對某人所做之事表達不滿時,常常會直接將這個人的名字寫在書中,暗含貶謫之意。而「無駭」剛好就是咱們今天這位主人公的名字,再加上極國又是整部《春秋》裡面第一個被提到滅國的國家。所以,公羊高等史學前輩認為無駭既開了春秋傳記中滅國惡行的先河,又被孔子直呼其名,理應是個「罪人」才是。例如《公羊傳》中:「無駭者何?展無駭也。何以不氏?貶。曷為貶?疾始滅也」這三問三答的記述,就是在說明此事。

《公羊傳》對無駭不稱氏含貶義的記載

可是,僅僅因為這樣,無駭就該被扣上「罪人」的帽子嗎?在下以為,公羊先生這一次很可能是誤讀了。因為,當時真實的情況並非是無駭將極國滅的國,而是有另外一個早就垂涎於極國土地的人,借著極國剛被魯師攻打過,其自身防禦空虛的機會,趁機完成了這個惡行。之所以在下能肯定地提出這樣的說法,還得感謝《左傳》,正是左丘明先生一句「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的記載,還原了真相。說的就是,無駭率領大軍只是獲得了極國比較大的城市(《左傳·文公十五年》有「獲大城焉,曰入之」的記載可以證明這點),並沒有將其滅國。而取得「勝」(即滅國)結果的人是費庈父。

再結合《左傳·隱公元年》中:「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這條記載,更可佐證了費伯(即費庈父)對極國蓄謀已久。因為,費庈父作為魯國大夫,只對國君賜給他們一族的食邑費地(即今山東省費縣)享有管理權,而他卻在沒有得到魯隱公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在極國周邊的郎地建城,其目的恐怕早已昭然若揭了。而極國,其實是魯國的附庸,只不過他們到底是何出身,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比如穀梁赤認為極國乃魯國同姓之國,應為姬姓宗邦;而賈逵則認為極國乃戎邑,並不是周天子所封,是後來才歸順周朝,附庸於魯國屬下的。但不管怎麼說,費庈父趁機滅了極國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理應為無駭摘掉「罪人」的帽子了。

極國、費地、郎城位置示意圖

那無駭既然不想滅了極國,他為什麼攻打他們呢?很顯然這是隱公的命令,雖然史書中沒有給出答案,但一定是極國這個附庸不太聽話,讓隱公下令去管教一下他們。無駭很好地完成了國君交辦的任務,理應是功臣才對。只是在他撤兵後,費庈父趁機佔了個便宜,害他白白背負了罵名。

好了,咱們已經說完了無駭在《春秋》、《左傳》中的第一次出場,也了解了他是魯國的司空,且完成了魯隱公交辦的任務,是值得信賴的功臣。接下來咱們再回到隱公八年,去看看無駭離世的這段記載為何會讓左丘明如此關注。

之所以左先生會如此關注無駭的離世,其實還跟此前咱們提到過的那位不聽隱公命令的羽父有關(羽父曾擅自帶兵參與了宋、衛等國討伐鄭國的戰爭)。只不過,這一次羽父並不是來搗亂的,而是非常富有仁愛之心地替無駭及其族人向隱公請求族氏來了(從這一點也能證明,之前《春秋》直呼無駭其名而不稱氏,並不是因為他有罪過,而是因為當時他還沒有族氏呢)。

《左傳》中羽父替無駭族人請族氏的記載

一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又要把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再拿來問一遍了,到底無駭是何許人也,竟然能需要魯隱公來給他賜族氏呢?那在下也不繞彎子了,其實,無駭並不僅僅是魯國的一個大臣那麼簡單,他的祖父公子展乃是魯孝公之子。也就是說,魯隱公按輩分講,還是無駭的堂叔。難怪無駭離世後,羽父(其實他也是魯國宗室)會替他來請賜族氏。然而,賜族氏這件事看起來挺簡單的,但魯隱公卻並不清楚該如何去操作。於是,他再次想起了眾仲,便向這位「顧問」請教去了。

眾仲聽了魯隱公提問,給他講解到:最初天子選立有德之人立為諸侯,會先根據這些人的出生地來賜予姓,之後分封土地之時,又會再賜給他們氏。而諸侯的後人如若沒有封地的話,會借祖輩的字(或諡)來為本族定族氏,這是族氏的第一種情況。另外,如果某個家族在某一官職上連續做出了成績,也會以官名做族氏。再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家族又獲得封邑了,便會用封邑做族氏了。

展姓先祖展無駭

隱公聽了眾仲的講解,明白了獲得族氏的幾種情況。他又結合了一下無駭自身的情況,決定取其祖父公子展的「展」字賜給無駭及其族人為族氏。從此,無駭便有了一個完整的稱謂——展無駭,而其族人也以展為氏,再演變成為現今展姓的一支重要來源。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展無駭、魯國司空、極國滅國、背負罪名、左傳、滅極者乃費伯、無駭卒、羽父請族氏、祖父公子展、賜展為氏、展姓。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之所以當時的王朝會變成這個樣子,顯然是因為周王室的威信、統治力在逐年下降,如果再往深了挖掘的話,「禮樂崩壞」應該是比較公認的一個周朝衰敗的原因。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
  • 魯國史話十三:《春秋》中隱公兩次建城被譏「不時」,真冤枉他了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特別是周代,更是把農業作為國家的主要生產力。而夏季這個上承春播、下啟秋收的重要時節,甚至其本身也存在著夏收、夏播的重要工作,當然應該讓百姓安心耕種才是。難道他不懂得農耕的重要麼?更何況翻看史書不難發現,在建郎城之前,魯國還連續遇到了螟災(即螟蟲之災,發生於隱公八年秋)、大雨雪(即雨雪大到不正常的天象,發生於隱公九年年初,且發生了兩次)。顯然,魯國在隱公九年的時候,農耕已經深受影響了,更不應該在夏季繼續徵用民夫去建城了。
  • 趣談中國姓氏的來源
    中國的姓氏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圖騰姓氏,到現在的百家姓,許多姓氏都經歷了不盡相同的變化,但中國的姓氏幾千年來代代相傳,每個姓氏都有其確切的出處,都有清晰的變化脈絡,根據一條條脈絡,我們可以尋根溯源,找到自己的遠祖,找到本姓的發祥地,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 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就算宋殤公此前欺瞞了一些事情,引起了隱公的不滿,也不至於如此仇恨宋國吧?其實,在鄙人看來,隱公憎惡宋殤公欺瞞自己只是魯國想要出兵的一個方面而已,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其實在於魯國國內的現狀。
  • 古代唯一不殺過功臣的皇帝,卻慘遭滅族,這個姓氏已銷聲匿跡
    導語:自古以來有多少功臣在沒有了作用之後就被皇帝殺掉,甚至就連那些流傳千古的明君手中也沾滿了許多功臣的鮮血。然而今天要講的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那麼以為傳奇的皇帝,他從來沒有殺過功臣,只可惜最後的結局卻慘遭滅族。下面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
  • 秦始皇其實是嬴姓秦氏,先秦時代的姓氏起源是怎麼樣的?
    在成為皇帝之前,稱氏,所以叫「趙政」。秦始皇稱帝之後,稱國,所以叫「秦政」。而「嬴」是他的姓,男子是不能稱姓的,所以不能叫他「嬴政」。顧炎武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 這4個姓氏像日本姓氏,其實來自中國,最後一個只出現兩次
    一、 端木端木這個姓氏雖然稀少,但是在複姓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姓氏,如今的一些科幻小說,都很喜歡用這個姓氏給人物取名。不過,乍一聽這個姓氏,也非常像日本的姓氏,但是事實上這個姓是我國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我國有一個著名的現代作家就是姓端木,他叫做端木蕻良。
  • 這個姓是中國「萬姓之祖」,大部分姓都來源於此,可惜現在卻很少聽說
    ——《老子》 姓氏是人人都有的東西,在我國,它最早誕生於宗教、圖騰崇拜,隨後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才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格局。提到中國的姓氏,像張、王、李、劉這樣的大姓自然是最引人注目,這些姓氏的人口個個多達千萬,令人不得不感嘆其規模龐大。 當然,另一方面,我國也有著死、神、毒等罕見的姓氏,它們來源神秘、使用者更是非常稀少。
  • 魯國史話廿四:都知道古人重視嫡長子,有多重視呢?看《左傳》
    周桓王十四年(即魯桓公六年),是一個戰事多發的年份。不過,在各國忙著對抗的同時,陳、魯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發生了一悲、一喜兩件與戰爭不相關的事件。而上一次,咱們通過「陳國史話」已經講述了那件「悲傷」的事兒,得知陳國再次發生了內亂。現任國君、篡位者陳佗惡有惡報,慘遭蔡人殺害。
  • 我國最「憋屈」的兩個姓氏,常被誤認為是日本人,你身邊有嗎?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東野便是一個日本姓氏。 但實則不然,「東野」這個姓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姓氏,並且產生的年代極為久遠,距今至少已經有3000年了。 千年前的貴族姓氏 在中國,東野這個複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姓氏」,它來源於周天子的姓氏——姬姓。
  • 中國有3大古老姓氏,《百家姓》都沒有收錄,還常被誤認是日本人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姓氏文化的國家,上古時期的聖人伏羲,在為人們定下婚姻規矩的同時,也給人們制定了姓氏傳承的規矩,「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與氏漸漸也就演變成為一體,沒有什麼區別了。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項國,就被魯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項國和魯國,都是姬姓諸侯國,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曹植的詩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外,項國在滅亡之後,後人以項作為姓氏,其中就包括了項燕和項羽這兩位名將。
  • 五個非常好聽的原滋原味的中國姓,卻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日本的姓氏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傳承的國家,再加上歷史悠久,以至於我們國家現在有著許許多多的姓氏。僅僅是在文獻上出現過的姓氏就有五千六百六十二種之多,其中有常見的單字姓,也有三分之一的複姓,甚至於三個字的姓氏也有一百多種。
  • 見到這四個姓氏,別再誤以為是日本的姓氏了,其實都是中國的古姓
    當時魯國貴族「三桓」的勢力逐漸擴張,威脅到王權,襄仲多次意圖剷除「三桓」的勢力,但是都是沒有徹底,這樣一來,他更加成為貴族們的敵人。在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他大夫的位置,勢力相對父親大大減弱的公孫歸父沒有多久就被「三桓」勢力扳倒,驅逐出國。
  • 我國有三個姓氏很尷尬,國人以為它是日本姓,實則來源於中國!
    在中國有著很多傳奇的姓氏,一部姓氏大家都聽說過,一部分姓氏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要知道中國很多姓氏都比較特別,只不過有些姓氏特別的少見,很多人都以為不是中國的姓氏,也因為太過少見了,所以沒有錄入《百家姓》。這次小編就要和大家介紹三個姓氏,這三個姓氏非常的奇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日本的姓氏呢。
  • 被國人「誤解」的3個姓氏,常被視為日本人,卻都已經傳承千年
    引言 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撰的《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姓氏作為一個人以及一個家族的標誌和符號,能夠有效的增強家族凝聚力。到了現在,姓氏不僅是代表著一個人,更是一個家族的歷史,中華文明的一截片段。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內部強大公族頻繁掣肘之下,魯隱公選擇與鄭、齊二國結盟,讓魯國成為東周諸侯第一次大規模混戰的最終勝利者。可就在魯隱公聲望日隆、地位逐漸穩固之際,魯惠公不檢點所造成的惡果再次葬送了魯國的前景。因為仲子之子魯桓公為嫡子,魯隱公雖然長期執政,但不過是攝政。在公子翬挑撥離間之下,魯桓公上當,兩人共同謀劃,殺死了魯隱公。
  • 魯國史話九:從2位母親的喪祭典禮中,看隱公為人的忠厚與循禮
    雖然最終隱公還是「任性」地去觀魚了,但也被史書記錄了下來,成為他不遵禮制的一個記錄,甚至還被冠上了「亂政」的帽子。 可是,「棠地觀魚」真的就像《左傳》所說的那樣不堪,真的就是「亂政」了嗎?在下上次便分析了,隱公去觀魚雖然會帶來一些隱患,但還不至於到了亂政的地步。
  • 諸侯史話番外篇一:周公的一支後人世代耿直,卻因此惹上了大麻煩
    今天的文章,大家一看到標題應該就能想到,這又將是一個新系列作品的開始。之所以鄙人在眾多「諸侯國史話」之外又開設番外篇,是因為比較重要的這些諸侯國確實已經有各自的「史話」來講述了,但那些比較弱小的諸侯咱們也不能不顧。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軍消滅魯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地。因此,對於魯頃公來說,自然成為魯國最後一位君主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一帶),魯國絕祀。在消滅魯國後,楚國將勢力擴張到今山東省一帶。而這,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楚國的國力,促使其可以繼續抵抗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