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簡歷是否違法犯罪,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2020-12-15 趙虎

據媒體消息: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之後,卻頻頻遭到陌生來電和簡訊的騷擾,內容大多是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等信息。應聘者於是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媒體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者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著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那麼,這種買賣簡歷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犯罪,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呢?一、買賣個人簡歷的生意,其實涉嫌違反多個法律規定,我們講兩個比較重要的。 首先,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因為抗擊疫情需要,我們去各大商場,可能會被要求填表。有段時間,我們去商場,商場的工作人員會要求我們填我們的姓名,我們去過哪裡。現在更簡單了,直接刷我們的健康寶就可以了。但是這些信息,必須在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情況下才能收集,並且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此外,不能再次銷售這些信息。這是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其次,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法律上,已經上升到刑法的高度。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根據這個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本文一開始說的通過QQ群銷售個人簡歷的行為,基本上已經符合了《刑法》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規定。有沒有到起刑點,需要看情節是否嚴重,或者是不是到了情節特別嚴重的程度。很多人可能就忙著掙錢,忘了法律的規定。什麼是「情節嚴重」?法律規定普通的公民信息,五千條就夠情節嚴重了。另外,當違法所得達到伍仟元時也構成情節嚴重。而情節特別嚴重,一般為前面提高的數量的十倍。 我們可以看到,入刑的標準並不高,而且後果很嚴重,所以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一旦抓住之後,有的人可能都到了情節特別嚴重,而不是一般的情節嚴重。二、買賣企業在招聘平臺的帳戶,是否構成違法犯罪? 一些賣家就表示,這些簡歷都是從招聘網站,如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平臺上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的。那麼它怎麼得到這個企業帳號呢?首先它得有企業帳戶,然後發布招聘信息。QQ群裡同樣就有人在出售這個平臺上的企業帳號。那麼這些企業帳號的買賣和個人信息買賣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嗎? 從法律上來說,企業帳號的買賣和個人信息的買賣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關於企業有關的帳號等信息,企業除了在招聘平臺上有帳號,還有其他一些帳號,比如銀行的帳號。這些帳戶都有交易的情況。這種交易企業帳號的行為,有的並不構成犯罪,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有的屬於幫助犯罪,是共同犯罪的一種。 有一些人不想經營公司了,就把公司的銀行對公帳戶、在某些平臺上的帳號轉讓給他人,進行銷售,還可以得到一筆錢,而且省卻了註銷公司的成本。但是這種行為為其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幫助作用。這種情況下,一旦其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被查獲後,順藤摸瓜就找到了工商登記的人。 建議大家,除了招聘網站的企業帳號不要隨意買賣,其他的企業營業執照、公章、帳號也不要隨意交易。當不再使用這個公司的時候,進行正規的工商註銷的程序,看起來麻煩一點,但是最安全的。假如說為了省事省錢,把公司的帳號之類的信息賣掉,最後可能會惹很多的麻煩。三、招聘網站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先看信息是怎麼流露出去的。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被別人黑客侵入獲得了相關信息。其實這種情況下,平臺就有一個維護信息安全的義務。如果沒有盡到這個義務的話,就有違法的問題了。第二種方式,有人購買了營業執照等進行了註冊,但是招聘網站可能也不知道註冊這個帳號是為了真的招聘還是假的招聘。這種情況下,平臺的責任可能就小點。不過,當已經有大量的人投訴這個問題時,平臺應當想一些辦法來,怎樣區分這些帳號?哪個企業帳號是正常的,哪個企業帳號是不正常的。如果一個招聘網站上,違法犯罪的帳號很多,平臺是應當承擔責任的。招聘網站應當依據《網絡安全法》或者《網際網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的規定,完善規則,找出這些有問題的帳號,及時查封。網絡平臺應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技術措施,應該為其服務持續提供安全維護。在發生安全缺陷、漏洞的情況下,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尤其是具 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網絡平臺,應當提前取得用戶同意。做好網絡安全應急預案。從技術水平來講,應該根據《網際網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對技術進行升級,適應它相關的等級的要求。 如果說網絡平臺怠於在規則上、技術上提高,以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可能涉及到違法犯罪。刑法上規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就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拒不改正的,那麼有可能會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單處罰金。四、作為普通人,遇到信息被洩露怎麼辦? 雖然大部分人沒有法律知識和技能,不過出現個人信息被洩露之後,也不要不發聲。 第一,可以到消協投訴。因為我們使用這個網站,它是經營者,我們就是消費者。那作為大量的出現侵權行為的這種情況,消協得到這種投訴比較多的情況下,消協作為保護消費者的組織,它是可以調查並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二,也可以通過媒體投訴,通過媒體報導,引起大家的注意,防止更多的人被侵權。 第三,如果說被騙了,也不要因為金額少,去法院起訴程序比較複雜,就什麼也不做了。該報警還是要報警,因為騙子騙一個人可能獲利100-200元,但是騙多了,騙100-200人就是上萬元了,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有的時候警察抓到騙子之後,懷疑騙子騙了不少人,但是報警的人太少,沒有足夠的證據,不能把騙子繩之以法。 綜上,我們關鍵時刻還是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保護潛在的還沒有受到傷害的可能的受害者。

本文作者:趙虎律師,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相關焦點

  • 這可能涉嫌違法犯罪了……
    這種行為很可能涉嫌違法犯罪 ▲視頻製作:鍾建良 真實案例 近日,大旺警方掌握到在轄區活動的林某銀行卡涉嫌詐騙的線索,經初步核查發現,其銀行卡涉及數宗刷單詐騙案。
  • 買賣USDT違法嗎?做數字貨幣交易被抓怎麼判刑?構成什麼犯罪?
    標題:買賣BTC、usdt違法嗎?做比特幣、泰達幣等虛擬數字貨幣交易涉嫌詐騙、洗錢、掩飾隱瞞犯罪所得、非法經營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怎麼判刑?判幾年?倒賣買賣或幫助別人交易數字貨幣構成犯罪嗎?被抓怎麼判刑判幾年?Usdt搬磚套利違法犯罪嗎?正文:在幣圈混的人都知道,比特幣BTC、泰達幣USDT等數字貨幣交易是有一定法律風險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收到黑錢甚至觸犯刑法。
  • 民法典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嗎?
    一、民法典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嗎民法典規定,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取得房產證並不是房屋買賣必要的條件,如果符合其他規定的,該合同有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 第九章 法律責任
    所謂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的規定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由法律作出規定,由法律規定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按違法行為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三大類。究竟採取哪一些或哪幾種法律責任形式,應當根據法律調整違法行為人所侵害的社會關係的性質、特點以及侵害的程度等多種因素來確定。
  • 「以案說法」正當防衛致人死亡的,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正當防衛致人死亡的,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呢?近日,大足法院審結一起正當防衛致人死亡案件,依法判決駁回死者親屬提出的民事賠償訴訟請求。死者謝甲與被告謝乙系同胞兄弟關係。2018年6月9日,謝甲、謝乙共同參加在靈仙廟舉行的廟會活動並飲酒。
  • 家暴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雖然目前多數人對「家暴」的刻板印象就是毆打、身體傷害等,那麼除了毆打,家暴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呢?「從這一規定看來,我國法律上對家庭暴力採取了嚴格界定,認可的主要是行為人以作為的方式實施的身體及精神暴力。」河南具匠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焦聰利告訴大河網記者。「但其實根據《反家庭暴力法》,認定家暴行為,不以結果認定,只以行為認定,只要存在侵害的行為,不論造成的結果怎樣,都可以認定為家庭暴力。」焦聰利說。
  • 未辦理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究竟有沒有法律效力?
    就針對這個問題,華冶律師事務所的吳文雯律師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1、因為小張和小李籤訂《房屋買賣合同》的時候還沒能辦下房產證,那該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2、如果合同有效,小張是否需要承擔違約責任,承擔何種違約責任?
  • 父母需對未成年人犯罪承擔賠償責任
    俄羅斯最高法院全體會議日前通過一項決議,規定未成年人如果犯罪,其父母或監護人需承擔相應經濟及精神賠償責任。當地媒體認為,該決議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並使家長能夠更多參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與管理,有助於進一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 人臉照片三分一張、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作者:胡豔明導讀壹 || 肖颯表示,以一般生活經驗判斷,責任都是個體性的,員工的違法犯罪行為不會與公司相關。但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司是負有妥善收集、保管、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義務的。對於販賣個人信息的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劉俊海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這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給消費者造成嚴重損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和刑事責任並行不悖,並不是道歉或者賠償損失就可以免責,不構成犯罪要進行行政處罰,構成犯罪要追究刑事責任。」那麼,誰來為信息洩露負責?
  • 色情直播者,應承擔高昂法律成本
    滴滴已向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遞交起訴材料,追究涉黃直播平臺和直播製作者、表演參與者的法律責任。此前對於「滴滴司機性侵直播」事件,12日晚間,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通報,經查,犯罪嫌疑人車某濤、郜某琦二人系夫妻關係。  可以說,這起所謂網約車「迷奸案」一曝光即引起公眾高度關注,並對涉事網約車企業所能提供的安全保障能力高度懷疑。該起事件逆轉之後,自然又引起了輿論譁然。
  • 網投簡歷被倒賣 軟體批量下載 應聘者頻受騷擾 到底是誰動了你的簡歷
    趙佔領說:「這兩種情況下,首先這個行為人他的行為都是涉嫌犯罪的,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樣一個刑事罪名。它都屬於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公民個人信息,再加上這些信息非法提供或者是出售給他人,所以這種行為應該涉嫌刑事犯罪。」 針對用戶信息的洩露,招聘平臺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 投遞簡歷後被拉進刷單群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販賣產業鏈
    投遞簡歷後被拉進刷單群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販賣產業鏈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14 20:27:26 Mon    已有招聘平臺在監管方面較為嚴格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已有招聘平臺在監管方面較為嚴格,比如說企業帳號註冊時需要進行營業執照審核、人臉識別等層層把關。除此之外,會對可洩露簡歷信息的企業帳號生命周期僅維持數天。平臺會在短期內監控到帳號異常並進行封號。
  • 公司不當減資,債權人能直接要求公司董事承擔法律責任嗎?
    一、問題公司減資,意味著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能力減小,因此,在法律上對此是有嚴格限制和強制性的程序要求的。假如公司違反法律規定不當減資的,那麼有可能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在這種情形下,債權人能否追究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債權人究竟是追究哪個主體的法律責任呢?
  • 未成年人霸凌行為,法律責任分析
    為何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屢屢發生,是法律威懾力不夠,還是犯錯成本太低?本期主要針對未成年人霸凌,談談在當下的法治環境之下,霸凌者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從上述規定來看,未成年人實施霸凌行為所需要承擔的行政責任主要是警告與罰款。
  • 「金融頭條」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 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
    抱著求職心態在招聘網站投出的簡歷,或許正被人暗中提取和交易;在網店的買賣交易信息,有可能在某些隱秘的角落流轉……數位化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稍有不慎,信息洩露就會讓用戶變成網際網路上的「透明人」。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某「數據交流群」裡發現,群中充斥著其它大量販賣個人信息的消息。
  • 秋冬招聘季,當心簡歷信息被販賣!求職者投遞簡歷幾小時後,被拉進刷...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在個人隱私洩露這個層面上,仍然有很多違法的情況存在。比如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可很多求職者都發現他們的簡歷被販賣了。記者手機裡的這份文檔,包含兩百人的個人信息,求職者可樂就是其中的一個。
  • 杜絕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
    違法——指違反法律規定,危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依法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犯罪——指嚴重危害社會,觸犯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觸目驚心:據統計,在我國,25周歲以下的人犯罪佔犯罪總數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漸攀升,每年新產生的少年犯人數竟高達15萬。
  • 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需負哪些法律責任?
    新《安全生產法》(下文簡稱新法)著眼於安全生產現實問題和發展要求,補充完善了相關法律制度規定,對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後的法律責任做出了明確詳細的規定。為進一步明確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後各方應負的法律責任,加大警醒和警示力度,減少和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維護職工權益,本文對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後的法律責任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1.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後,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 韶關市公安局關於公開徵集涉槍違法犯罪線索的通告
    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的和諧穩定,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檢舉揭發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走私、持有、使用槍枝、彈藥等違法犯罪線索,依法嚴厲打擊涉槍違法犯罪,全面收繳流散社會各類非法槍枝、彈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枝管理法
  • 心動的offer收官爆簡歷造假,這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正如王釗律師所說,「他犯了一個忌諱,有的錯誤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撫平,而且要承擔代價,尤其是誠信。再結合所在的法律行業,這便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其實不僅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簡歷造假」行為也是經常發生的,那麼簡歷造假是否觸及法律呢? 首先,求職者經常會在寫簡歷時運用美化、誇大的手法,在需要對自己工作能力展示、描述的時候,盡最大可能展現自己,目的是為了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具有競爭力。其實對於這一點,如果是適當的修飾是可以被接受的,且不涉及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