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將應用了40年的疼痛定義做了修改。
「疼痛」被最新定義為: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或類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
而40年前的定義為: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情感體驗或描述。
疼痛定義的修改到底想說明什麼?哪些疼痛最不該忍?肩頸痛、腰背痛等常見疼痛如何緩解?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看不見」的痛被正名了
IASP對疼痛定義的修改,較之前的組織損傷,更關注「疼痛」這一感覺本身。
簡單來說,就是你能感受到、但醫學影像未必能捕捉到的痛被正名了。
比如,神經根壓迫導致的疼痛未必表現在神經壓迫處,如坐骨神經壓迫常常會導致腰背和腿痛。再如,肢體缺失的患者常感受到缺失肢體疼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幻痛。
臨床發現,疼痛和組織異常狀態是不完全對應的。有些膝關節炎主訴疼痛的患者,其自述疼痛位置和影像學結構異常處可能不匹配。
美國史丹福大學Beth Darnall博士指出,以往臨床工作中,若患者影像學和輔助檢查均未見異常,但患者依然主訴疼痛時,醫生會告訴患者「你沒病。」
然而,患者並不能接受這一解釋。在疼痛無法改善的同時,他們會更加痛苦、沮喪、焦慮,並繼續尋找下一個醫生,重複之前的診治流程。
新定義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局面,讓患者疼痛的主訴被認同和接受。
困擾國人的3種疼這樣緩解
疼痛這種頑疾已成為現代人的「標配」。2017年全球疼痛指數報告顯示,91%的中國人經歷過身體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頸部(17%)、肩膀(15%)和腰背部(14%)。
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類疾病」。持續1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會導致人體系統功能失調,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植物神經紊亂等。
生活中最常見的3種疼,疼痛科和康復科醫生教你對症緩解。
腰背痛
腰椎及周圍組織老化、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腎結石等,都可能導致慢性腰痛。
明確病根,對症治療,才可能徹底解決腰痛困擾。生活中注意以下細節,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腰痛。
不要久坐,每坐30分鐘站起來活動5分鐘,更不能蹺二郎腿。
腰痛的人不宜長時間仰睡,側躺微蜷可以減輕腰椎壓力。但側臥時應避免將上側的膝蓋搭下來,可以在雙腿間夾個小枕頭。
搬東西時,應先蹲下來,以免拉傷腰背肌肉;手臂要儘量緊貼胸部,因為越近越省力;蹲下站起時使用大腿肌肉,而非腰背。
腰不好的人應睡軟硬適中的床墊,合理的床墊硬度有個3:1原則。如3釐米厚的床墊,手壓後應陷下1釐米;10釐米厚的床墊,陷下約3釐米。
遊泳較為適合腰痛患者,且自由式和仰泳的效果更佳。醫療體操鍛鍊如小飛燕,也有助緩解腰痛。
肩頸痛
肩背部筋膜炎、肩袖損傷、肩周炎(俗稱「五十肩」)等都可能引起肩頸痛。
肩周炎會自愈,如果明確是肩周炎,疼痛時可以服用止痛藥物,另外就是要活動。通過運動,把粘連的韌帶、軟組織拉伸開來。
緩解肩頸痛,還應注意幾件事:
避免久背單肩包,也不要長時間用單手拎重物。
坐著時雙肩放鬆,保持頸椎中立,視線應在電腦顯示屏的上1/3處。
午睡不提倡向前趴著睡,可採取向後仰躺的姿勢休息。
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對著脖子吹,尤其出了一身汗後。
枕頭的高度應能保持頸椎的生理前凸,建議成年人枕頭高度在8~10釐米間。
乘車時系好安全帶,儘量不要在車上睡覺,生活中要防止頸部受傷。
膝蓋痛
膝關節軟骨磨損、滑膜炎、半月板或韌帶損傷、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等,都可能導致膝蓋疼痛。
膝蓋疼痛的人應著重鍛鍊腿部肌肉,肌肉力量可以分散膝關節壓力,促進軟組織修復。
靠牆靜蹲:上半身貼緊牆面,向前邁出一步,下蹲,小腿垂直於地面,膝蓋不可超過腳尖,與大腿保持一定角度,無需追求90°,以不引起疼痛為前提,保持至力竭,每天重複5~10次。
平臥直抬腿:平躺於床上,一側腿自然彎曲,一側腿肌肉收緊、繃直,勾腳尖,抬起與床面呈45°,維持5秒鐘後還原。兩腿交替練習,重複10次。該鍛鍊方式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
7種疼痛最不該「忍」
有些疼痛不是忍忍就能過去的,遇到以下7種疼,最好及時就醫。
1.腰背撕裂樣疼痛
腰骶部出現撕裂樣疼痛,採取熱敷、休息和服用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可能是動脈瘤擴張或破裂的跡象。
2.胸痛超過15分鐘
可能是心絞痛或心梗。如果胸痛超過15分鐘,要高度懷疑心梗發作,應第一時間撥打120,讓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避免搬動患者。
3.腹部劇痛
腹部劇痛一般感覺是腸如刀絞、胃如針扎、肚子裡好像有子彈穿過等,可能是胃腸穿孔、闌尾炎、胰腺炎或膽囊發炎。
4.持續腳痛或小腿疼痛
持續的腳痛或小腿疼痛,休息、服用止痛藥等均無效,可能是應力性骨折(骨裂)。
5.腿疼伴腫脹
小腿出現的腫脹、壓痛和發熱感,就好像是被慢火從裡到外烘烤一樣,可能是深靜脈血栓。
6.排尿痛
排尿疼痛專指排尿時出現的劇烈疼痛,尿液有時還帶有鐵鏽色,可能是膀胱感染或膀胱癌。
7.腹股溝突然疼痛
腹股溝突然疼痛如同被人踢中了,有時伴腫脹感,可能是睪丸扭轉或附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