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球之鹽》很震撼,讓我內心對世界和生命的理解都有了變化

2021-01-09 巧芳說天下啊

看完了《地球之鹽》這部電影, 畫面震撼到讓我忍不住急迫的想要分享,從來沒有哪部電影這麼多畫面能感動或者震撼自己,五星給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作品。每一個攝影題材都太棒,也看得見攝影師一步步的成長和豐滿,發自內心欽佩用生命和時間執著於實現自己夢想和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的這群人,你們太棒人類的文明是一部戰爭,瘟疫,災難史。

極端天氣,種族爭端帶來了戰爭,進而傳播了瘟疫,伴隨著人口的一次次大幅銳減,推動著人類的進化歷程。可技術革命呈幾何級爆發著,人性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卻根深蒂固的停滯不前,無論古代,近代,或是現代,大規模的戰爭,屠殺都有發生,周而復始,相同的野蠻的烙印。裡面最讓我震撼的還是衣索比亞和盧安達的照片,雖然之前有過文字了解。

可直觀的去面對這些切切實實的影像,內心的悲憫久久不能平息。塞巴斯蒂昂選擇了回歸自然去療傷,就像那片瘡痍的土地又重新煥綠,就像北極的寧靜,大海的深邃。或許真正能救贖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但是,心靈的種子從何而來? 這紀錄片我記住了94年的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簡直慘絕人寰了。挖了一下資料,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源遠流長,河東和河西風水輪流轉。

且不管種族什麼事,是人性作怪。不能評判人性是本惡還是本善,兩者並存的,看哪個佔上風。看紀錄片的時候覺得,雖然這樣的電影沒有多麼精彩的劇情,但是當真實的場景呈現在眼前的時候,反而比傳奇的故事更加令人震撼。這部紀錄片跟隨攝影師先驅薩爾加多的足跡,記錄下了他眼中的世界。影片講述一個攝影師的一生、他感受過自然的壯麗也感受過人間地獄的疾苦,拍攝無數照片。

中間淚目好幾次、特別是看到盧安達那些難民的時候,實在是太難過了。「世間有一種野獸恐怖至極,那就是我們:人類。」直擊心靈之作,看完會很震撼,內心對世界和生命的理解都有了變化,但同時收穫了寧靜。我們是這個地球的鹽,我們散落在地球各處,或許過著迥然不同的生活,世界這麼大,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乏味,一花便是一世界,而一世界,我們一生也看不完。致敬這位攝影師。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你會醒悟今天的文明是那些逝去的先人用生命換來了,而如今的我們,和平年代裡享受久了,完全忘記了什麼是珍惜,什麼是來之不易,所以,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走的太快,我們進入了歧途,我們需要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以後過南京我回去革命館。每一幅圖片都足以震撼心靈。片中真正令我難受到抽噎的是有關盧安達大屠殺、衣索比亞難民那一張張冰冷的照片。

片中塞巴斯蒂安說道「人類不應該這樣過,也沒有人應該這樣活」。生活需要感恩,只有在對比中你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彌足珍貴。片尾音樂響起,我默念了某部電影裡的詞:如果上帝就像'他'這樣,那我倒願意信仰「他」。這個「他」就是紀錄片的唯一主角,攝影師。芸芸眾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有人在蠅營狗苟苟且偷生,有人在悲憫人類改造世界。看了這部片,你會知道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偉大。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生命之鹽》:以鹽的名義,講述世界變遷史
    歷經五年的精心打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發現紀實公司承制的六集人文紀錄片《生命之鹽》,將於今年4月22日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據悉,主創團隊走訪亞洲、美洲、歐洲和非洲,足跡幾乎遍布全球每一個著名的鹽的屬地,採用當今最先進的電影攝製理念和手法,拍攝到超出我們以往對鹽的認知經驗和想像的真實場景。本片不但在全球的地理空間內輾轉騰挪,還不斷地穿梭於現實與歷史的時空中,展現出一個多彩而碰撞的世界。
  • 假如地球上沒有海洋,地球會有什麼變化,還會有生命誕生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大部分都是由海洋組成的,地球大約70%都是海洋,可以說地球的生命就是由海洋孕育的,水就是生命之源,那麼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海洋會發生什麼呢,大海其實不光孕育了生命,其實大海還有調節地球溫度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它可以抵禦一定的太陽光照射。
  • 《殺生》一部好電影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而電影「敘事」是最困難的,每年的好萊塢大片都好像在「敘事」,壞人籌劃了壞事,英雄來解救了地球,如果稍作變化,壞人顯得人性化一點而不是那麼壞,英雄又不是那么正統又有點不羈,就能被影評人刷上幾個有深度了,如果稍有人把故事再描述的複雜一點,比如雙層故事,就能被大家稱上一個燒腦了。
  • Salt of the earth不是「地球上的鹽」,理解錯了就尷尬了!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英語俚語salt of the earth如果你看到這個表達直接理解成「地球上的鹽」如果你說某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實就是形容他們是非常善良和誠實的人。
  • 只要有水就有生命嗎?地球上唯一沒有生命存在的水……
    在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你就很有可能找到生命。就像在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最乾燥的地方,單細胞生物生活在巖石中,從空氣中提取水分。在日本的溫泉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在與電池酸相當的酸度中存活下來。所以,在對你我幾乎致命的水裡,可能都有生物在生存。
  • 世界電影銀幕上的「地球日」主題表達
    這一本雅明在1935年對電影所做出的預言,在電影此後的發展——尤其是科幻電影此後的發展,不斷被證實。在這個世界「地球日」之際,我們審視世界電影銀幕上關於地球與人類生存主題的暢想與反思,不是為了「感受震驚效果」,而是為了思考現實的發展與環保問題。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 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8大行星,為什麼只有地球有生命
    太陽系太陽和八大行星組成了太陽系,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行星,大約為1.5億千米,正是這種距離恰到好處才使得地球上有了生命。銀河系太陽和千千萬萬恆星組恆星龐大恆星集團,叫做銀河系。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為3萬光年。
  • 《海獸之子》:一段關於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故事
    如果說《天氣之子》透過陰晴不變的天氣來代表人們多變的心情,並在最後以主角跳脫外界的影響,以相信自身內心所希望的理想來收尾。那改編自五十嵐大介的同名漫畫《海獸之子》,就是以廣闊無邊且充滿神秘的海洋為主題,通過片中角色與觀眾本身跟大海的連接,講述一段關於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故事。雖然上述兩部作品都以優美的畫風和配樂聞名,但毫無疑問《海獸之子》的劇情要遠比《天氣之子》更抽象、更冷門。
  • 《地球停轉之日》漂亮的名字,不好的電影
    和《人類毀滅計劃》一樣,當我看到《地球停轉之日》這個電影名字時,我是震撼的,覺得「哇,這名字好厲害」,然後兩部都是爛片——浪費好名字。《人類毀滅計劃》是大學時看的,先下載了,然後故意選擇空閒的周末,準備一次性看完。
  • 以生命之名,為地球發聲!
    2019 年,有超過 188 個國家和地區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時至今日,氣候變化仍然是全球重大議題,但與之並行不悖的是——生物多樣性的加速退化,給地球帶來的威脅,也箭在弦上。地球一小時將關注全球不斷衰退的生物多樣性,提出「與自然共生」的倡議,號召全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採取行動。
  • 外星文明曾達到地球,卻沒打擾人類?科學家:地球上有真實例子
    自從人類第一次學會仰望,無盡的銀河就向人類展示了它的浩瀚和無限。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已經在人類的腦海中紮根。——茫茫星空中有人類嗎?受科技落後水平的限制,古代人類無法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們的全部熱情都不得不變成口頭流傳的動人傳說。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人類能夠滿足好奇心,外星生命和外星智慧生命的搜尋計劃開始了。
  • 火星或存在生命?好奇號發現,火星湖泊與地球海洋有相似之處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尋找外星生命、宜居行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主要目標之一。雖然我們暫時還沒找到宜居的行星、外星生命,但是發現了一些疑似具備孕育生命潛力的天體,如離我們地球較近的火星,還有泰坦星、歐羅巴等。
  • 愛護地球生命,守護共同家園,《完美星球》全球同播!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狀態。地球上澎湃的自然力量完美地孕育了多彩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源於大自然的饋贈,它們共同構成了多元、豐富和平衡的地球生態。立足新發展,大眾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憧憬和嚮往美好環境和燦爛生命。
  • 地球生命誕生之謎:所有生命都是細菌後代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已知化石有35億年歷史,比最古老的恐龍還要早14倍。但是化石記錄可能進一步追溯歷史。比如2016年8月份,研究人員發現了37億年前的化石微生物。它們幾乎與地球同時誕生的,地球形成於45億年前。如果我們假設生命是在地球上形成的,這似乎是合理的,因為我們還未在其他地方發現生命。
  • 從創作手法、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科幻電影《美麗之星》的魅力
    在這一階段,飛碟、電梯殺人、金星知己、傳銷豪宅都是導演對幻想世界的提示和具體化,其實是在藉此訴說幻想世界的不可靠和殘忍。 導演以人物在電影中矛盾和戲劇化,引導觀眾感知電影的真諦。 因此,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人物塑造非常之重要,他們作為主線劇情的傳遞者,最整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導演在人物塑造上主要體現以下兩點技巧。
  • 曾有哪些,震撼和觸動自己內心的名言和語句?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曾經或有那麼一瞬間,被一句話,一句名言震撼和觸動。我曾熱血沸騰的名語句:「你如今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1.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時,便熱血沸騰,內心觸動與共鳴。但是這些話的內容早已深深記在我腦海裡。從字面上面看去,倒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覺得往往這幾個字眼裡,如果斟酌裡面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其中,隱藏的含義和韻味。2.一段名言,代表一個人的理念或信仰。不同的人,對不同的名言和語句,有不同的感觸,理解和體會,這也許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吧!
  • 從電影《殺生》中,我看到了人們對生命和自由生生不息的追求
    然而就是這樣簡單的需求,村子裡的人都對他吝於施捨。這部電影雖然有很多喜劇元素,但是影片的敘事方式讓我自始至終都不曾笑過,影片開始部分牛結實奄奄一息的場景始終壓抑著我的情緒和內心。故事結束了,而影片帶給我的思考卻才剛剛開始。
  • 《銀翼殺手2049》用科幻包裝的生命哲學,令人窒息的視覺震撼
    《銀翼殺手2049》用科幻包裝的生命哲學,令人窒息的視覺震撼本片是建立在上一部後30年的世界,延續之前的議題,從大大小小的事件中,不斷的探討人類的本質為何,擁有靈魂的複製人是否也該被當成一般人類的平等對待。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之所以會失去希望,正是因為他將詩和遠方看的高於家人,影片中有段詩意表達直切要害「送你蘋果會爛沒,送你玫瑰會枯萎,送你葡萄會壓碎,給你我的淚水」,為何會有淚水?觀眾隔著銀幕就能感受到家人對於亞歷山大心靈的呼喚,這份淚水來自於他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更來自於這片厚重的土地。
  • 專訪|菲利普·加萊爾:從《眼淚之鹽》到電影之「鹽」
    《眼淚之鹽》海報訪談致力於梳理加萊爾至今愈五十年的電影生涯,以便理解電影之「鹽」是如何構成的:這當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而集中於經歷、理念和方法:生活經歷之於創作、電影理念之於生活、創作方法之於實踐。加萊爾是一個純粹且絕對的(歐洲)藝術家和完全的新浪潮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