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燕還回,枯柳還青——時光匆匆,四季更替,原因幾何(上)?

2020-12-14 解仁江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Daniel V. Schroeder

翻譯:周學雲

校譯: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李子琦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physics.weber.edu/schroeder/ua/SunAndSeasons.html

去燕還回,枯柳還青

時光匆匆,四季更替,原因幾何(上)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每當冬天來臨,我們同時也知道春天並不遠了——四季交替輪迴,背後的機理你真的清楚了嗎?

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天體還是太陽。它提供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陽光和溫暖,它的運動形成了晝夜、四季以及地球上各種不同的氣候。

太陽的周日視運動

這是一張多重曝光合成的照片,拍攝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當時太陽正在西北方向下落。照片顯示出太陽和恆星具有相同的對角線運行軌跡。

每一天,作為恆星的太陽都以相同的方式穿越我們的天空,它升起於東方地平線某處,下落於西方地平線某處。對於生活在北半球中緯度的人來說(例如亞洲、歐洲、北美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正午的太陽總是處於南方天空的某個位置。

但是,如果你幾周內甚至幾個月持續關注太陽,你就會發現,其實太陽的軌跡和其它任何一顆恆星都不完全相同。首先,太陽繞地球轉一圈(在天球運動一周)需要24小時整,而不是恆星的23小時56分鐘。顯然,我們是根據太陽而不是恆星的運動來定義我們的一天(註:在天文學上,這叫做太陽日。恆星每23小時56分鐘運動一周,則被叫做恆星日)。

此外,太陽在天空中路徑的位置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下面這幅電腦生成的圖像顯示了在北半球中緯度觀察到的東方天空。

這張電腦模擬多重曝光的圖像,顯示了2010年每個月的第21天太陽從東方天空升起的路徑。圖中的7條路徑從左到右依次為6月到12月,緯度設定值為北緯41°(右上角軌跡彎曲是由繪圖的投影效應造成的,即把半球形天空繪製到一張平面半圓圖上所不可避免的扭曲)。

除早晨之外,其它時間太陽在天空的軌跡也一樣,6月份(夏天)偏北,12月份(冬天)偏南。總而言之:

每天太陽都要在天球轉一圈,但是一年中不同時間,軌跡圈是不一樣的:6月的夏至日極北,12月的冬至日極南。3月的春分和9月的秋分沿天赤道,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下落。每年的春、秋分具體日期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在3月20日和9月22日前後。

春分過後,太陽軌跡逐漸向北移動,夏至(通常為6月21日),從正東偏北升起,正西偏北落下。對於北半球中緯度的觀測者來說,正午的太陽仍然在南方天空,但是高度要比春秋分時高得多。

夏至過後,太陽軌跡開始逐步向南移動,秋分再次到達天球赤道,並繼續向南,一直到冬至(通常為12月21日)到達極南處,此時,太陽從正東偏南升起,正西偏南落下。對於北半球中緯度的觀測者來說,正午太陽到達一年中的最低處。

第勒尼安海(北緯40°)上冬至日太陽的軌跡,可以看到正午太陽高度很低

圖源: Danilo Pivato

下圖顯示了太陽在天球的三條運動軌跡,觀測地點同樣為北緯41°。在春秋分,太陽在天球的軌跡圓正好一半位於地平線以上,6月夏至有一多半,12月冬至只有一少半,這也正是北半球6月份(夏季)白晝要遠比12月份(冬季)長的原因。

太陽每天沿天球運動一圈,但一年中不同時間軌跡並不相同。圖中由左上到右下分別是太陽夏至(最偏北)、春秋分(與天赤道重合)、冬至(最偏南)的三條運動軌跡。

四季的成因

日照時間長是夏季比冬季熱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如下圖所示,6月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要比12月大很多,這意味著陽光更加直接照射地面,換言之,6月地面獲得的陽光能量密度更大,熱量更加集中。

陽光照射地面的強度取決於太陽高度角。較小的高度角會使得同樣的陽光能量散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因此地面受熱較少。這裡展示的是北緯41°上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左側為6月的太陽光,高度角大、照射面積小、地面受熱多;右側為12月的太陽光,高度角小、照射面積大、地面受熱少。

多數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夏天太陽離地球更近,所以很熱。事實恰恰相反,地球在1月份左右,也就是北半球的冬天,到達其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但是,地球公轉軌道的偏心率其實並不大,接近正圓,所以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並不是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一年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才是四季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一個次要因素就是剛才提到的日照時間。

下篇我們將會詳細講解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軌跡(黃道)、十二星座、地球上不同溫度帶的劃分以及太陽的顏色、視大小等問題,敬請期待下周四的推文。

[注]:文章中關於二分、二至的時間都是以北半球而言的。

責任編輯:馬玥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乳狀雲籠罩拉什莫爾山

影像來源及版權:Laure Mattuzzi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去燕還回,枯柳還青—— 時光匆匆,四季更替,原因幾何(上)?
    Schroeder  翻譯:周學雲  校譯: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李子琦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https://physics.weber.edu/schroeder/ua/SunAndSeasons.html  去燕還回,枯柳還青
  • 時光匆匆去匆匆去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是什麼歌 匆匆完整歌詞介紹
    時光匆匆去匆匆去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是什麼歌 匆匆完整歌詞介紹  歌詞 「時光匆匆去匆匆去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 是什麼歌?據悉,這是由譚聯耀演唱的《匆匆》。  發行:樂風藝社  燕子去了  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  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  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  我們的日子  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時光匆匆去 匆匆去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  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
  • 詩朗誦:時光匆匆又一年
    時光匆匆又一年作者:賴永強 朗誦:蕭聲《時光匆匆又一年》誦讀:蕭聲03:03來自四季美文還沒來得及細數四季飛花與飄散的落葉時光又來到了舊歲之末與新歲初始之旦在歲月的風聲裡時光煮雨讓日子依然婆娑著憔悴的臉庚子的怪誕在陽光的褶皺裡鐫刻進了多少淺傷與低吟捻花歲月薄涼氣息墨染著滿世界而世界卻在是是非非裡撕扯著良知與道德的底線讓兩張不相干的網像蜘蛛一樣
  • 時光匆匆,我依然記得你
    有時父親喝了點小酒,就唱的更大聲了,還叫我跟著一起唱,年少無知,只會哼哼曲,卻記不住歌詞,也不曾知道歌名。我只在乎你鄧麗君 演唱曲作者:三木剛詞作者:慎芝(也有說鄧麗君自己作詞)如果沒有遇見你 我將會是在哪裡 日子過得怎麼樣人生是否要珍惜 也許認識某一人 過著平凡的日子不知道會不會 也有愛情甜如蜜任時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 涓涓雋語賦七絕詩二首《孟夏感懷》感嘆時光匆匆,去日難再
    時光匆匆,幾天前還是花團錦簇的春天,轉眼就芳菲盡謝,夏日來臨。孟夏剛至,還到處殘留著春天的影跡。樹上殘紅點點,樹下落英成冢。所有的一切都在提示著我們春天剛剛來過。春天逝去了,明年還會再回來。可逝去的時光卻如流水如流雲,永遠都不會和你再見了。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匆匆》學習內容全解
    句子分析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季節更替。用對比的表現手法,把「燕子去了還來,楊柳枯了還青,桃花謝了還開」與時間一去不復返進行比較,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寫出了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作者寫下這段話時心情有惋惜、後悔、茫然、痛苦或無奈。2.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以問句開篇,又以問句結尾,這在寫作方法上是前後呼應。這句話是這篇課文的靈魂。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其中包含的是人生的真諦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的意思,從字面上看很簡單,說的就是:花兒落去了無可奈何,燕子歸來了似曾相識。仔細琢磨、梳理這兩句的含義,並不那麼簡單,裡面蘊含著對人生與時光的感嘆和哲理。我們大體了解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作者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我們再結合這兩句詞的前後句,就能更加領悟這兩句詞的含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接上面的一句:「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是落日,「西下」是指落日向著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是什麼時候回來。
  •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婉彤《時光匆匆》(外一首)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婉彤《時光匆匆》(外一首)時光匆匆,又是一年歲末我們隨著時間的齒輪在不經意間一年跌跌撞撞的生活就這樣漸行漸遠了而那些激情飛揚的夢想隨著繁華褪儘早已不在熱血澎湃時光像一把尖銳的刻刀把細紋刻在臉上把積澱刻在心裡把疼痛和微笑刻成一道一道的斑馬線任記憶的車水馬龍淹沒心靈的一馬平川內心的從容
  • 一日三餐,四季更替!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吝惜…
    一日復一日,月月復年年,花開了又凋謝,枝頭綠了又變黃,四季變換,偶爾夾雜著一些風霜雨雪,又或者是點綴些鶯歌燕舞。時光就在你我的指縫中,花葉枝頭,高速奔流。即便花開得再美,它也仍然鐵面無私,絲毫不停下腳步。 電視劇裡的日子,總是那樣的精彩,但日常生活中,日子大多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所填滿,圍繞著鍋碗瓢盆,家長裡短庸庸碌碌。
  • 《秋季》:用動畫的形式演變四季更替,更添一種別樣的趣味
    《Automne》(譯名為《秋季》,為了方便區分季節以及動畫名字,以下用《Automne》)是一部以展現四季交替時大自然方方面面的變化,動畫著重描寫了秋季來臨以及結束的整個過程,利用溫暖的暖色系與奇妙的想像,以生動的形式,將四季更替展現在動畫中,別有一番趣味。這次我們就來具體看看《Automne》這部動畫利用奇妙的想像力所帶給我們的趣味秋季吧。
  • 你還記得你初時上學的時光嗎
    時光荏苒,隨著時間的飛逝燕子也在慢慢的一點點的長大,燕子六歲的時候燕爸爸帶著一家四口來到了新的地方,燕子也交到了很多同齡的,不同齡小夥伴,在這裡即將開啟新的人生,這也是她一生中最歡樂的時光了,也是她難以回去的時光,這更是她記憶的初始的地方,多年以後通過書本她知道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故鄉
  • 儘管時光匆匆流逝
    我記得小時候,隨爸媽去馬來西亞某個小鎮探望一個朋友,他們家附近有一條河,在下午炎熱的太陽下,看到一群孩子在河裡戲水,玩得不亦樂乎,我與弟弟羨慕極了,可是沒帶泳褲,只能夠無奈的看著他們。我已經不記得那年我多大,估計也就是5-6歲吧,之後爸媽也只帶我們去探望過1-2次,而我們依然沒帶泳褲,所以也沒下水,可這麼一段回憶,經過整50年,卻始終在我的心裡,雖然沒能到河裡遊泳,可這已成為我感覺遺憾卻又不失為美好的回憶。其實隨著我們的成長,就會累積越來越多的回憶,縱然也許有一些帶著憂傷,可多數都是美好的。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何讓我們如此共鳴?
    「無可奈何花落去」要調整一下語序,變為「花落去無可奈何」,然後再補一補,大意就出來了:花兒凋落,讓人無可奈何。試著揣摩一下詩人的口氣,就能明白,詩人是極不願意春花凋落的,但卻絲毫沒有辦法阻止,才發出「無可奈何」的感慨。詩人心中的惆悵之深便可想而知了。春花凋落是自然規律,說到底就是時間規律。
  • 歲久此地還成家——記浙籍臺商陳旭偉的「去與回」
    初來猶自念鄉邑,歲久此地還成家。從兒時離鄉隨親赴臺,到成年「登陸」逐夢創業,對陳旭偉而言,兩岸皆為「一家」。一去一回之間,改變的是路上的風景,不變的是濃濃故鄉情。陳旭偉在浙江永康開辦的眼鏡店。金華市臺辦供圖兩岸為「一家」暮冬時節,漫步大陳村,古樹巍峨、竹海翩躚……初次回到這裡時,陳旭偉仿佛穿越回童年。對故鄉的記憶,陳旭偉定格在1989年。
  • 新世界大結局三大硬傷,沒有解釋清楚就匆匆結尾,燕三成最大贏家
    徐允諾一下就完了,金海、田丹各種受傷還能繼續活下去,身體還特別棒,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解讀這些傷。第二大硬傷就是小紅襖的人選,大家都有看到小紅襖和賣菜大媽對戲的時候,他的手是非常乾淨沒有傷口的。這就很奇怪,因為這個時間小紅襖是有傷口的。明明他被關了,卻還能偷溜出來不被金海察覺,確實有硬傷。第三大硬傷還是徐天對關寶慧的態度。
  • 2019時光沙漏裡告別,2020超越自己中奔跑!
    2019年就這樣匆匆走過了,還未緩神2019的光陰,時光已悄然流逝,無息無聲,留下你無言原地,傷懷感慨。誰都留不住時光堅定前行的腳步,2019的遠去是時間完善自我的必須,2020是時間超越自己的必然。2019的剪影在眼前似一幕一幕的畫面歷歷,那裡有時光的留影,那裡有人生的點滴,那裡有歲月的足跡。再見2019,再見燦爛的憂傷!
  • 時光匆匆,領略生活,頓悟人生,漸漸地,我們都改變了很多!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我們變了,面對生活當中的事和人,越來越不願意去解釋,在生活前行的道路上,我們摸爬滾打,漸漸地改變了我們最初的樣子,日子越過越淡薄,在生活當中有太多無法訴說的失意,有太多無法挽回的遺憾,這些都被我們埋藏在內心的最深處,生活就像流水一樣,時間磨平了我們的稜角,摧殘著我們的驕傲
  • 語文微課堂:統編語文(六下)《8 匆匆》
    在作者眼裡,時光是有生命的,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人。他輕輕悄悄地來,匆匆忙忙地去,我們洗手、吃飯、默默躺在床上時,他和我們形影不離,轉眼間又無影無蹤。面對時光流逝,作者感到「茫茫然」,想「遮挽」它,最後,只能「掩著面嘆息」。讓我們能真正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心理上引起共鳴,對「時間之流」心存敬畏,感慨流逝之快,決心珍惜時間。
  • 聽晚風還新時光卻匆匆老去——聒噪的女孩子
    以前寫家庭信息卡她總是最後一個交上去,生怕被別人看到什麼,當老師問她父親一欄怎麼沒寫,她把頭壓的很低,聲音很細小的說著:「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他了。」老師和藹的摸了摸她的頭「你是個堅強的孩子!」因為那天的缺席,林秋並不知道自己最終去了哪個班,哥哥在花名冊上並未找到她的名字,學校是嬸嬸託人落實的,林秋只能叫嬸嬸陪自己去一趟,於是在教導主任的安排下,自己進入了一班,其實哪班對她來說都一樣,反正這些人她都不認識。
  • 描繪四季更替的「七十二候」——春之篇
    世界各地對一年都有四季的定義,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就出現了對一年四季更細的劃分,那就是二十四節氣,而每一節氣又可以細分為三侯,即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這種劃分最早出現於中國的黃河流域,通過結合天文、氣象等知識用於指導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