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天皇和皇室為何重視和歌?都沒權力了,只能重視文化!
在日本,每年一月中旬的「歌會始之儀」(也就是和歌會)是按新年慣例舉行的宮中活動,由NHK電視臺轉播。由於新聞也會報導,相信有不少朋友通過網絡看過歌會會場的情況。不過,為何為何每年都會舉辦「歌會始之儀」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現在參加和歌會的都有哪些人?
天皇與皇后、皇太子為首的皇室成員必定會出席,此外,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日本藝術院會員等也會到場陪聽。換句話說,除了皇室成員外,日本文化界人士都會到場參與。
那麼,歌會將會如何進行呢?
在會場發表的不光只有皇室成員的和歌作品。向宮中投稿詩歌被稱作「詠進」,以歌會始來說,會事先公布主題,向一般大眾募集詩歌作品。其後,從募集的作品當中選出最優秀的十首作為預選歌,在歌會始上詠歌誦給天皇、皇后及皇族成員聽。
繼十首預選和歌之後,接著吟誦一名評選人的和歌以及獲天皇青睞的詩歌作品,隨後吟誦皇族成員的和歌以及皇后的和歌,最後吟誦天皇的和歌。預選者能以陪聽者身份進入會場,但吟誦到自己的作品時要起立。會後,會安排時間讓天皇、皇后與入選者交談,是透過和歌與皇族成員交流的難得機會。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何每年都會舉辦「歌會始之儀」呢?
和歌隨著日本的誕生而生,歷代天皇為了祈求國運安康、天下太平而吟誦。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會舉行以特定主題吟誦詩歌的歌會,在《萬葉集》當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關於天皇於一年之始舉行的「歌御會始」,可追溯到鎌倉時代中期的文獻記錄,歷史相當悠久。而在江戶時代,幾乎每年都在宮中舉行歌御會始。這種歌會由於資金的問題,原本只是皇族與近臣之間的活動,直到明治天皇時期,改變了歌會的意義。不僅開放一般國民參與,獲選的優秀作品也開始在歌御會始上發表。
到了戰後,為了擴大募集和歌作品,主題也變得平易近人。相較於以前的庭上鶴訓、社頭寒梅等主題,今年則以立、靜、本、人、野等為主題,可看出主題變得更方便一般國民參與。不僅在日本國內,甚至在外國也受到一定的關注,每年募集到的和歌約有兩萬首。
儘管自古以來,天皇就與和歌有關。不過,真正與和歌有關是在院政開啟之後。在此之前,天皇的權力分成三份,太上天皇、天皇、藤原家。進入院政時代後,天皇手中的權力盡歸太上天皇。
從這個時期開始,天皇成為象徵意義,負責宮中祭祀、舉辦歌會,傳承文化。之後的歷代天皇,基於現實因素,對於文化傳承極為重視,每年都盡全力舉辦宮中歌會。只有進入戰國時代,由於戰亂頻發,由於手中無錢,這才停辦歌會。
隨著戰國時代逐步終結,無論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都大力資助天皇繼續研習文化。天皇也急於復興丟失的文化,因此大力研習傳統文化及中國文化,表面上看,似乎是以下犯上,但事實上只是在遵循歷史上的天皇定位,恢復天皇應有之位。
進入幕末,大政奉還後,天皇再度獲得權力,但基於歷史原因,仍然每年舉辦和歌會。到了現代,再度失去權力的天皇,仍然遵循歷史脈絡,將和歌會繼續舉辦下去,這與成為了天皇的一個象徵,也就是「歌會始之儀」只有天皇及天皇家才能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