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難以忘懷的一段沉痛回憶,而正是這些苦難磨礪了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堅韌,也湧現出無數個令人尊敬的民族英雄。馬佔山,這位曾經被扣上"漢奸"罪名的民族英雄,吹響了中華民族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鬥號角,在抗戰時期攻打日軍時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他體現出來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將永留後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土匪將軍
馬佔山,1885年出生於吉林,從小家境貧苦的他七八歲就去了地主家做馬倌,在這段時間裡,他常年和馬打交道,練就了一手好騎術。有一次,地主家的馬少了一匹,大家都認為是馬佔山偷走了,地主一氣之下將他暴揍了一頓,可是不久後馬又自己回來了,性格剛強的馬佔山受不了這樣的屈辱,他毅然離開了地主家,到了附近的山上,落草為寇,成了真正的土匪。
馬佔山後來被吉林懷德縣衙收編,隨後他又投靠清軍吳俊升,在他手下做事。隨著吳敬生勢力的一步步擴大,馬佔山的地位已也漸漸得到提高,1930年,他就擔任了黑龍江省代理主席的職務。
臨危受命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張學良在東北三省奉行不抵抗,日軍大舉入侵,吉林省和遼寧省全部淪陷,東北三省只剩下黑龍江省。這一舉動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為了在不與日本人發生衝突的情況下保住東北三省的大好基業,此時的張學良急需尋找一個人來穩定當前局勢,而土匪出身又在軍中擁有一定威望的馬佔山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北三省的領導人全部都根據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指示做事,他們大多對本省遭遇的戰爭和侵害選擇忍氣吞聲。而馬佔山和他們不同,他原本就是一個剽悍土匪,也不會去管自己有沒有違背兩位大佬的意見,他一上任就放出豪言:以後不論是誰,只要入侵我省,就勢必會有一場大戰。
打響第一槍
日軍佔領了吉林和遼寧以後,想要繼續北上入侵黑龍江,而這中間嫩江大橋成為了他的必經之路。馬佔山守衛黑龍江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他痛恨日本的罪惡行徑,密切關注日軍動向,派人駐守在嫩江大橋上。唯一的通道被阻斷,日軍所有的計劃都不能進行,1931年11月,日方以對大橋進行維修為藉口,要求駐守的軍隊退到10公裡以外的地區,並且在維修期間不得進入。還威脅馬佔山,如果不答應這些條件,將會採取必要的武力措施。馬佔山當然不會害怕日軍威脅,但他決定先不打草驚蛇,每天派出軍隊秘密觀察日軍動向,做好隨時進行自衛反擊的準備。
果然,不出馬佔山所料,日軍很快就向黑龍江發起了進攻,而馬佔山多年的戰鬥經驗也不是吃素的,他迅速集結民軍對日軍的入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日軍損失慘重,而著名的江橋抗戰以我國軍隊暫時領先告一段落。
然而這次戰爭對馬佔山造成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他也曾向南京國民政府請求支援,但久久得不到回應,援兵也遲遲不來,除此之外,國內人民的反戰情緒十分高漲,在多方面的壓力下,他最終決定孤軍奮戰。
由於兩軍實力差距懸殊,馬佔山深知貿然行動只會失敗,於是,在日軍的百般勸說下馬佔山"投降"了,他也為此背上了"漢奸"的罵名。但他後來的行動也說明了他此次投降的真實意圖是為了自己後續計劃所打的幌子。投降期間,馬佔山利用自己省長的身份,大量囤積軍備,秘密集資兩百多萬銀元用來擴充軍隊,這一切都準備好以後,馬佔山又一次向日軍發出了正面挑戰。
在馬佔山準備的這兩個月,日軍也吸取前一次失敗的教訓,迅速更新裝備。這一次兩軍交戰,相比於日軍的坦克、大炮,馬佔山處於下風,很快,他就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但他長期和日軍打交道,對他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次戰爭,馬佔山雖然戰敗,但他沉重地打擊了黑龍江的日偽軍,讓日軍損失慘重,可以說,馬佔山雖敗猶榮。
結語
馬佔山戰敗後從滿洲裡逃往蘇聯,從此不再參加抗戰直到抗日戰爭全面開始。1950年,馬佔山在北京去世,享年65歲。他打響了我國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一生都在為祖國的和平四處奔走,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