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骨關節炎早期無關節疼痛或偶爾發作,僅表現為骨節增粗,隨著疾病進展,疼痛逐漸加重,甚至持續不緩解[1]。
同時,逐漸出現關節腫脹、活動受限,活動時伴有明顯關節彈響、摩擦音。
骨關節炎晚期,可出現多個關節畸形,如膝內翻、膝外翻及指間關節骨性膨大、骨贅形成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關節疼痛特點
關節疼痛是骨關節炎的常見臨床表現,多發生於關節活動時或活動後,於休息後逐漸緩解,例如爬山、跑步、負重行走、上下樓梯後會出現下肢承重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疼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與其他炎性關節疾病疼痛的區別
類風溼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疾病同樣可以引起關節疼痛,常於晨起時或者長時間休息後加重,多伴有明顯晨僵和關節腫脹,可於適當活動後緩解[2]。
這是由於長時間關節制動,導致關節囊中的炎性滲出增加引起疼痛,同時限制了關節活動度,而活動可以促進積液吸收,然後疼痛及僵硬感得到緩解。
另外,骨關節炎多好發於膝關節、遠端指間關節,而類風溼關節炎最常累及關節包括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這也可以將二者區別開來。
參考文獻:
[1] Gary Firestein, Ralph Budd, Sherine E Gabriel, et al.KELLE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 (9th Edition)[M].Elsevier Saunders, 2012.
[2] Dennis L Kasper.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th Edition)[M].New York: McGraw-Hill, 2015.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