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
「一代人來, 一代人走, 大地永存,太陽升起, 太陽落下, 太陽照常升起。」
《舊約· 傳道書》
這是一部整片充滿告喻、比喻、暗喻、隱喻、教喻、勉喻和勸喻的電影,可以放在任何時代背景來演繹。
1
迷
好多人說這部電影是爛片,大概就是因為姜文固執地不再好好講故事。這個故事太龐雜,線索太多,一個常規電影的長度是承載不了這樣的故事容量的,全講明白了就成電視連續劇了,很多地方是要觀眾自己發揮想像力去填空的。
正因為《太陽照常升起》的非線性敘事,為影迷們提供了猜謎的樂趣,大家從四段故事中提取關鍵信息,對每個人物,以及每一對人物關係進行解讀和推測。也有不少角度解讀出來的,是電影批判了某些特殊的時代。
這種從現實主義出發的解讀,其實不能說它錯,觀眾參與第二度創作,一定程度上已經與導演的意圖無關了。
用「瘋」、「戀」、「槍」 、「夢」四個既相對獨立又互為懸念的主題元素展開敘事, 製造了一個超越時空的繁複謎題, 編織了一個懸疑和真相遞進交錯的故事。
姜文說:這部電影是早就存在的,他只是把它挖掘了出來而已。
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姜文:《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是什麼?
姜文回答:《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就是「太陽照常升起」。
一股拽霸之氣撲面而來。言下之意似乎是:我在片子裡不是都講清楚了嗎?自己看片子去唄。
2
「瘋」
影片一開始就是在洗腳盆中的水被陽光照射而折反出的光影下女人的一雙肥潤的大腳, 鏡頭跟著柔軟的光腳一路踏在堅硬的青石板上, 這是生產隊小隊長李東方的媽媽的腳。
如同《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一樣, 瘋媽表現出的是最殘酷的清醒。在這個偏遠的、有著香格裡拉世外桃源映像的南部小山村, 除了兒子, 沒人和她交流, 村民無一例外地處於在場卻缺席的狀態。從來不穿鞋的她, 按夢中所見, 買了一雙魚眼黃須繡花鞋。
她把鞋子掛在樹上去上廁所,一隻鳥在鞋子周圍盤旋著,叫聲像在說:我知道,我知道……
等瘋媽回到樹下時,鞋子卻不見了。
瘋媽的瘋病就這樣又犯了,這次瘋得比較厲害。
整個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個瘋子的視角在演繹。上樹、刨坑、奔跑、打鬧,像一部無釐頭動作片。
如果沒有耐心,估計會在電影開始的這一段就放棄了。但是導演很巧妙的把唯美的畫面和節奏感很強的背景樂穿插進去,雖然很多人看不懂瘋媽在幹什麼,但卻很喜歡跟著兒子追媽的視角去看下去。
影片中有一段媽媽和兒子互相摔碗的場景, 兒子大聲地對媽媽說:「知道為什麼我不想上學嗎? 我怕人家說我有個瘋媽。」
兒子對媽媽咆哮, 但媽媽一點兒都不生氣, 因為她知道, 人在壓抑的時候, 是很需要宣洩的。
兒子很想知道關於自己父親的故事。
「阿遼沙」明明是一個蘇聯人的名字,可是小隊長明顯長著一張中國人的面孔。難道這個「阿遼沙」有另外的故事?
終於有一天晚上,在瘋媽燒父親信的時候給他講了一些關於自己父親的事。
順便回憶了自己曾經的年少時,最刻骨銘心的往事。
一個叫李不空的志願軍軍官和年輕時的瘋媽相愛了,他是在學校做報告時從人堆裡發現年輕瘋媽並喜歡上他的。
然後有一天,李不空帶著槍去找年輕瘋媽,結果年輕瘋媽說「不」,李不空說「我知道我知道」。
就是那一次,李不空和瘋媽好上了。
後來年輕瘋媽懷上了孩子,而此時的李不空正在新疆邊疆的軍區服役。
那麼李不空是什麼樣的人呢?
第四部分的「夢」表現了他除了是「最可愛的人」之外,這傢伙是色狼一條。
當年就有過「我知道我知道」的劣行的他,官變大了之後當然更不會有收斂。他甚至利用職務之便,將魔爪伸出國門,獵物囊括各種膚色、發色的女子。
(每一條辮子代表一個女人)
結果,自稱阿遼沙的李不空在和一個蘇聯女孩納塔莎跨國通姦時發生意外死了,死得很突然。
這也是電影中提到,李不空並不算烈士的原因。
瘋媽真的瘋嗎?
好像不是。
她用點燃的火柴燒兒子的手, 告訴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 也說明她沒真瘋。
瘋媽在傾斜的大樹下刨坑, 挖出根上的一堆堆鵝卵石, 然後在靜謐的森林深處構築了一個外表堅硬的、屬於自己內心的石屋。
這兒有火炕、被褥, 修補過的鏡子、瓦罐、算盤… …牆上還有李東方一張照片和樣板戲《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劇照。
瘋媽把自己的記憶塵封在生命中最為悲痛的時刻而不能自拔, 這就是一種贖罪或懺悔的特殊方式。
按照現代精神分析學理論來解讀, 就是「凡是藏起來的東西一定是秘密的東西。繼續保密的結果就會慢慢地促使心靈產生一種隔離該秘密保有人與社會的毒液。」
有一天,瘋媽突然清醒了,讓已經當上小隊長的兒子去接」下放」來的人。
從瘋媽目送兒子離開的眼神,感覺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瘋媽在兒子走後,就魔幻地消失了。
大家仔細看圖,這不是屍體。河面上只留下了一身衣服。
瘋媽去哪了?
3
「戀」
第二個故事,1976年夏天,東部城市的一個學校。
在印尼民歌《美麗的梭羅河》音樂的流淌聲中, 單身、成熟的南洋歸國華僑小梁彈著吉他、用磁性的嗓音唱歌時, 五位廚娘一邊揉面一邊擺腿, 是那樣地春情蕩漾!
梁老師因騷擾電話切到手指,到醫務室處理,被林大夫勾引。
影片涉及的那個時代,是性極度受到壓抑的年代。但奇怪的是,梁老師看起來生活在一個香豔得很超現實、空氣中瀰漫著性感氣息的烏託邦裡。
某天夜晚, 受露天放映的樣板戲電影《紅色娘子軍》的直接刺激, 生性不羈的小梁不由自主地輕輕靠近前邊一個女人。晚上學校放露天電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聲「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奮了,梁老師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個,而且還摔斷了腿。
學校官方的「摸屁股」調查完全是一場荒誕劇。
唐叔和梁老師在宿舍商議對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還是「屁股摸了手」,最後決定坦白從寬。
調查結果卻出人意料,校領導為了維護學校名聲,燒掉了梁老師的認罪書,並聲稱5個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師洗刷清白卻在當晚自殺了。
小梁不願繼續生活在讓他感覺陌生的現實世界裡, 把心愛的槍送給了唐叔,。
和唐叔、林一番盡興玩樂後, 用留下來的槍帶在學校的拱門上上吊了! 死時, 小梁雙手插在褲兜裡, 面帶微笑, 坦蕩而從容。
這一段故事在結尾梁老師自殺之前並不晦澀,問題就出在:梁老師為什麼要自殺呢?
4
「槍」
第三個故事,1976年秋天,南部的山村。
唐叔因為梁老師的自殺事件受到牽連,下放到了瘋媽那個村。身為小隊長的兒子去接唐叔和唐嬸,回來的路上就發現,瘋媽跳河了。
唐叔整天帶著梁老師之前送的獵槍,吹著小號,領著一幫孩子在山上打野雞,甚至夜不歸宿。
小隊長依然糾結於自己的父親是個什麼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幹部都支支吾吾說不清。
無聊之餘,小隊長和唐嬸在瘋媽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發現,最要命的是, 一個念叨自己丈夫的愛情宣言,一個念叨父親的化名「阿遼沙」。
被唐叔發現小隊長和自己老婆偷情後,唐叔用槍指著小隊長的頭,小隊長卻說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鵝絨」是個什麼東西。
然後唐叔到北京找天鵝絨,搖滾大叔崔健給唐叔上了一課,讓唐叔明白,這事不是小隊長的錯,歸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錯。
唐叔回到村裡,本已打算不追究唐嬸偷情的事,小隊長卻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錦旗,證明唐嬸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鵝絨。
這句「天鵝絨」裡,是什麼玄機?
唐叔殺了小隊長的一幕,為什麼會有一個特寫的鏡頭?
5
「夢」
第四個故事這一環節, 其實是整個故事開始的開始。
往事並非如煙, 畫面出現的是兩個騎駱駝的女人並肩行走在西北戈壁灘上。唐妻喋喋不休而又不無炫耀地嬌聲講述著在南洋時和唐叔的愛情故事;身懷六甲的瘋媽則蒙著黑紗頭巾, 一路上沉默地聽。
兩人在一個叉路口分開:迎接她們的, 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新疆民歌營造出的一片濃鬱的異域風情下, 一邊是走向「非盡頭」的瘋媽來到沒有屍體的停屍間, 背走了帶著她所有回憶與夢想的、她男人的一堆「遺物」;
另一邊, 唐叔在地平線盡頭抱著準妻子, 陶醉地脫口而出:「你的肚子像天鵝絨」。
接下來, 一群激情四溢的年輕人為摟著新婦的小兩口舉辦一場狂歡般的婚禮。
篝火在山坳上一片野外帳篷外熊熊燃燒, 載歌載舞的熱情人群中, 一張被火點著的帳篷翻飛著升上了天空, 火光照亮了瘋媽連夜坐上的返鄉「專列」, 也照亮了李東方出生時的笑臉和唐叔與妻子的婚禮!
若干年後的情慾糾葛, 從茫茫戈壁上的相遇開始, 早已經冥冥註定… …
這時候,也應該解答文章開頭的迷了。
唐叔就是李不空。瘋媽一直沒有瘋,她只是太愛她的丈夫,在得知李不空即將下放到村子,她應該是穿著軍服和黃魚鞋去接他了,可是遠遠的,她看到當年和她一起騎駱駝的女人和他在車上談笑風生,她崩潰了,於是選擇「得體」的退出。
在影片最後,「盡頭」、「非盡頭」這對二元對立的意象給了姜文以暗示, 同時讓觀眾在觀影的體驗和感受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想像力, 從而跨越時空界限, 毫無遮障地對人的生存狀態表示憂慮和對人性命運悲劇進行解密。
不管現在發生了什麼,以後還將繼續怎樣的故事,但是每天的太陽依舊照常升起!
6
孤獨
《太陽照常升起》可以看作是姜文電影青春期的最後獻禮,它充滿青春的激情,又包含成長的傷痛。自那以後,他的電影成熟老道,聰明了許多,也圓滑了許多。
一個個人色彩極其濃厚的作者,他的作品即使在故事上沒有相互關係,也足以形成一個電影宇宙。在姜文宇宙裡,《太陽照常升起》不食煙火,又充滿人性,非人非神,但它可能是最接近導演本人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上天賜予的禮物是一個傷痕累累,等待批判的世界,那該多無趣。
也許可以把《太陽照常升起》看作是姜文的記憶與想像力的一次碰撞。
電影中第四段故事發生於一九五八年,姜文還沒出生,而前三段故事發生的一九七六年,姜文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經歷了那個年代,但又不是主角,因此在拍攝那個年代的故事時,就需要想像力。
這想像力一發不可收拾,在電影中發揮得天馬行空,以至於影迷用「魔幻」來形容。
看過《太陽照常升起》, 讓人不禁想起了《新約· 馬太福音》中的「你們是世上的鹽」。
姜文就是中國電影的「鹽」!
「鹽」是一種承諾、一種責任和一種擔當。當我們細細去品味時, 就能品出影片中「鹹」的味道來, 所謂「無鹽則無味, 一鹹抵三鮮」 。
據此, 我們才能更確切地領會「藝術就是我們自願地沉溺於中的醒著的夢」 這一斷語的深刻內涵。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姜文多年以前說過的一句話:「也許我的話已在拍攝中說盡, 也許我的話已都寫進了劇本… … 」 從而有可能「避免了個人的局限並且超越於作者個人的考慮之外」 。
否則, 如同電影中瘋媽所說, 「只能說你沒懂, 不能說你沒看見!」
參考文獻:
救贖路上的生命悲歌——解析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
張冀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主筆:關爽 小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食人間煙火
寫紅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