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陽照常升起》三種愛情模式,探討電影背後的隱喻和現實意義

2020-12-16 卷姐說電影

右上角關注我的百家號,卷姐電影。挖掘冷門佳作,吐槽超級爛片。人生路上有電影,不孤單。

文/卷姐電影

姜文,作為中國電影史上一位極有個人特色的作者導演,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姜文電影擅長堆砌大量的影像符號,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營造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他總讓我想起一位偉大的南美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

《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繼《鬼子來了》時隔7年之後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姜文風格」。

影片分為四個部分,有明確的時間分點,分別為「瘋」、「戀」、「槍」、「夢」。縱觀整部片子,可以理出三組「愛情」故事,分別為瘋媽和李不空,唐叔和唐嬸,林醫生和梁老師,這些故事可歸納為三種愛情模式。通過對這三種愛情模式的分析,我們能看出導演掩藏在其後的對愛情的解讀,以及電影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

第一種愛情的代表者是「瘋媽」。代表一見鍾情、痴情不改、從一而終的傳統意義上的堅烈愛戀

瘋媽是個苦命人,千裡尋夫,卻發現心上人是個多情浪子且已去世。她回到愛人的家鄉,一個人撫養大了兒子,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形象卻是,她「瘋」了。

瘋媽真的瘋了嗎?我認為不。當瘋媽用火燒小隊長的手,告訴他,疼是對的。這說明瘋媽有正常人的感知。電影中的「瘋」其實是對原來秩序、觀念的叛逃和顛覆, 「瘋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愛情世界中,雖然「阿廖沙」已經成 為了一個符號,但在「瘋媽」心裡卻始終是劇烈的、瘋狂的,是無法填補的精神洞穴。

在拉康那裡,「裡比多」把所愛的人或物 作為釋放能量的對象,也可以把自己的形象或身體的某一部分作 為釋放能量的對象,而這兩種對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用這一理 論解釋「瘋媽」的怪誕行為也許就更好理解,她一直生活在「阿廖沙」和小隊長「兒子」的形象重疊中,很多時候在兒子面前的 言行實質上都是在向「阿廖沙」討伐心中的痛苦。她始終是在用 自己的方式在解構和闡釋這個世界:抱著羊上樹,和貓聊天,踏草皮渡水,自言自語,用白卵石蓋房子,用常人認為瘋癲的方式 努力重新組建自己的世界。

瘋媽的消失也帶有某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在電影鏡頭中,「瘋媽」的衣服和鞋子從上遊隨意漂下來,卻不是半沉半浮的,不是雜亂的,而是違背生活常識的序。「瘋媽」生活在無序而混亂的意識中,她的身後卻留下了整齊有序的衣物。

「存在物讓不在場者在場」。雖然導演讓「瘋媽」不知去向,也不知生死,但鏡頭似乎在告訴我們,「瘋媽」 只是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這不等於死亡或者毀滅,她是不朽 的,她的夢是不朽的。從瘋媽消失的方式來看,導演對這個人物是持讚許肯定的態度的,也側面說明了導演對這種愛情模式的認同。

第二種愛情、是通過唐叔和唐妻來演繹的,代表了一種充滿激情、極富羅曼蒂克氣息的西方騎士愛情

這樣的愛情,越是綻放得熱烈,越是崩潰得迅速。正如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你看。」

男主人公是勇武、彪悍、一腔豪情的西方騎士風格,女主人公則是高貴、大氣、嫵媚動人的貴婦人。兩人在富庶而又美麗的南洋相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婚禮,在西部的大漠之上,狂亂扭動的舞蹈,亢奮的音樂,縱情恣欲的歡樂,沖天而起的燃燒的帳篷,奔馳而過的火車,極力彰顯生命的激情,構成了一幅狂歡圖。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酒神精神,尼採曾說:「酒神象徵著人類情緒的總激發與總釋放。希

臘悲劇產生於兩種精神的激蕩,一種是體現希望、理想的阿波羅精神;一是體現真實、

享受和放縱的狄奧尼索精,這兩種精神合在一起,便產生了古希臘悲劇。」

狂歡是短暫的,長期的兩地分居,生活的磨礪,使唐叔和唐嬸激情不再。兩人相聚時,唐叔寧可拿槍陪孩子們打獵,也不願意留在唐嬸身邊。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唐嬸出軌了。唐叔的一聲槍響,打死了小隊長,更是宣告這種愛情的破產。

唐嬸為什麼會出軌小隊長呢?唐嬸的「自我」所涉及的是一個分裂 的主體,一方面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能夠從千裡之外的印尼到天的盡頭尋找愛情,另一方面由於環境的變遷而受到愛人的冷遇, 造成其心理落差,欲望在這裡是「存在的缺乏」,它促使自我填補自身的空虛,正是這種「存在的缺乏」讓她在和小隊長的犯規過程中重新獲得自我認同。

想來也是可惜,曾經為了愛情千裡迢迢來到 「天的盡頭」,轉瞬卻在小石頭房子裡一陣近似滑稽可笑的「天鵝絨」情愛遊戲中化為烏有,讓人不由得感嘆愛情與情慾的脆弱和斷裂。

第三種愛情發生在1976年,林醫生對梁老師的追求是披著愛情外衣的原始欲望

林醫生對林老師的追求充滿了進攻性和侵略性,甚至有些不擇手段,情的部分被淡化了,欲的部分被無限張揚,讓我們想到了當今時代的「快餐愛情」。

姜文導演從三個角度刻畫了這場「愛情」鬧劇:

林醫生的出場:每次林醫生出場,全身都是溼漉漉的,處於一種極度的亢奮饑渴狀態中,像一頭饑渴的,眼裡冒著綠光的狼,梁老師都非常詫異,「你今年是36或是46,可給人感覺像個16歲的姑娘。」林醫生追求愛情的方式:為了「得到」梁老師,林醫生不惜引火燒身,扮演美人救英雄的角色,充當受害人,只為了讓梁醫生摸她的屁股。這是一種瘋狂的近於變態的情慾梁老師的自殺:林醫生的瘋狂,讓梁老師感到恐懼,最終用身邊唯一美好的東西「母親送的槍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梁老師死的姿態非常整齊端莊,都讓人懷疑是他殺,我想,這是導演的刻意而為之,給了這個正直的人一個體面的結局。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行為的本源是性慾,性的本能決定著人的 意識和行為,潛意識的本能由於受到意識的壓抑,只能通過變相 的偽裝的途徑才能得到滿足。他所謂的「壓抑」就是壓抑性慾, 把色情慾望壓沉到心靈的潛意識的深處。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荒謬年代的集體壓抑和亢奮讓人深思,身體的存在感在這段故事中得到彰顯。梁老師不願意看到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虛偽的世界裡,面對著用形形色色方式騷擾他的人,神情悠閒地把自己吊死在鐘樓 上,他的離去坦蕩而從容。

三種愛情模式 背後

三種愛情的模式最後都以主人公的死亡或消失為結局,也使得整部影片給人一種死寂、灰暗的感覺,這背後隱喻這什麼?我想,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隱喻了導演對愛情的解讀。張元曾這樣評價姜文的電影:「他總是在演他自己。」

姜文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也說:「演員是不斷地扮演別人,導演是不斷地深入內心,任何一個導演都是在內心世界裡挖掘最廣泛的心靈裡的東西,把它展示給觀眾,以致與觀眾產生共鳴。」對這樣一部具有明顯的「作者電影」特徵的電影的解讀,不能脫離開導演姜文。

他曾說:「我覺得愛情本身是一種激情,是幻覺,有點像兩個人共同進入一種情境扮演一個角色。但這畢竟長久不了,如果我們非要把瞬間的東西變成永恆,就要克服很多的困難,很累很累。」再聯繫姜文構思影片時的婚姻處境,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三種愛情均不樂觀了。

三段愛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拋卻理智,偏執甚至瘋狂。姜文生於60年代,特殊的時代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對此有直觀的反映。這次,採用了另一種反映的方式,瘋狂、偏執、失去理智的愛正反映了那個特殊時代的風貌。人們偏執於一個信念,毫無理智地為了瘋狂而瘋狂,這無疑都是那個時代的祭奠

總之,真正好的電影,既不能讓觀眾一看就懂,太俗套太無內含個性,也不能太讓觀眾如墜霧裡陌生費解。在姜文的《太陽》中,隱喻的高超運用,形成了對話的飽滿充足的張力,觀眾透過影像看到了自己,更看到導演對人的存在的思考,觀影接受過程中形成了主動性與被動性之間的張力平衡。

右上角關注我的百家號,卷姐電影。挖掘冷門佳作,吐槽超級爛片。人生路上有電影,不孤單。

相關焦點

  • 《太陽照常升起》:偽荒誕浪漫主義,尊重了生活的本質
    因此,今天我將基於《太陽照常升起》電影內容,並結合姜文導演的電影元素,從「敘事方式、視聽技巧、主題呈現、現實意義」四個維度進行深度解讀:敘事方式:精巧的劇作格局,懸疑反轉的後現代主義斷裂敘事方式,使電影藝術具有先鋒性
  • 刷10遍也看不懂的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更像部象徵主義作品
    作者|槳小嗯全文2705字,閱讀2分鐘有的電影,看不懂,但又覺得好,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刷。《太陽照常升起》,可能就是這樣的電影。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更不懂;第三遍,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無論看多少遍,似乎都看不懂,但又百看不厭。
  • 鬼才姜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為何是《太陽照常升起》
    但是在我看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姜文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略顯稚嫩,反而是他的另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更能展現姜文的實力。瘋媽的執著,小隊長的困惑,梁老師的灑脫,林護士的花痴,老唐的浪漫和他老婆的嫵媚,都透著一股無法抑制的激情,就像那列全速前進的噴氣機車,呼嘯而過。人的本能,人的欲望,本就是亙古不變的,縱使政治上的保守,封閉,也擋不住熱情與激情,也關不閉浪漫這扇人心中最美好的門,昨晚即使狂風暴雨,可今早太陽照常升起。
  •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最難懂的電影,原來有這麼多隱喻
    昨日武漢風雪交加,今天竟晴空萬裡,一如我剛看完的姜文的這部影片名《太陽照常升起》。此片被公認為姜文最難懂的作品。我曾經好幾次點開過這部片子,但很久都看不進去,只得放棄。電影一共演了四個故事,都跟情慾有關。娶了妻子卻和別的女人偷情的唐叔,被丈夫冷落而出軌小自己一半的村長的唐嬸,一邊和別人偷情一邊又瘋狂愛著另外一個男人的林大夫,強要了女學生卻和好幾個蘇聯女人有染的瘋媽的丈夫,摘掉了流氓帽子證明了清白卻上吊自殺的梁老師……影片中所有人都不正常,或許可視為特殊年代下人性被壓抑至變態?
  • 「太陽照常升起」:不論悲喜,人間值得
    ︱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一代人來, 一代人走, 大地永存,太陽升起, 太陽落下, 太陽照常升起。」《舊約· 傳道書》這是一部整片充滿告喻、比喻、暗喻、隱喻、教喻、勉喻和勸喻的電影,可以放在任何時代背景來演繹。1迷好多人說這部電影是爛片,大概就是因為姜文固執地不再好好講故事。
  •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你看懂了嗎?
    其實,《太陽照常升起》屬於那種不需要看懂的電影。這部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跳動的欲望,張揚的生命,並不需要在弄清楚人物行動邏輯的前提下才能體會。就像最後一個故事,山頂上那隻閃耀著盡頭的光芒的大手。你覺得這浪漫無中生有,你覺得這浪漫荒誕不經,但它誠然是浪漫的,這就完了。以下的解讀,分享給和我一樣為這部電影狂喜的人們。
  • 資訊《太陽照常升起》剪輯師張一凡:如何用剪輯給予電影二次生命
    《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鬼子來了》《尋槍》《瘋狂的賽車》剪輯師張一凡7月29日課程登陸【燈塔學院】  【課程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曾說: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在本期胡蘿蔔計劃中,你將了解到藏在故事、演員後面的剪輯指導是怎樣的一個工種,他們是如何與導演、編劇、演員等其他部門配合工作的;你將了解到張一凡老師獨特的「三不」剪輯原則,了解到《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等電影的幕後故事;你更將了解到一個熱愛電影的幕後大師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注入到電影當中,運用「剪刀手」串聯起熒幕內外的兩重世界。
  • 邊城滿洲裡 太陽照常升起
    王化勇 攝(抗擊新冠肺炎)通訊:邊城滿洲裡 太陽照常升起中新網滿洲裡11月26日電 題:邊城滿洲裡太陽照常升起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26日一早,凜冽的寒風中,太陽照常在中國邊城滿洲裡升起。22日14時,滿洲裡對市區內所有居民和企業職工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到24日15時,滿洲裡結束全員核酸檢測採樣工作,比原計劃提前一天完成。官方說:「在兩天半的時間內,共完成了203326人的核酸檢測採樣工作,而這一速度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圖為邊城滿洲裡的抗擊疫情時刻。
  •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求而不得的愛情,照亮欲望中輪迴的心靈
    他寫的《老人與海》獲得了普利茅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但我並不喜歡這本書。而他的《永別了,武器》和《太陽照常升起》被列為20世紀中100部最佳英文小說,可謂實至名歸。清醒的人無法忍受這個世界,海明威選擇了自殺。他不愧是美國的硬漢作家,別人自殺用手槍,毒藥或跳河海,他用獵槍,這才夠勁夠刺激,符合他的性格。所以,海明威的作品一點都不迷惘,文字與思想異常清醒。
  •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沒有永恆的節日和狂歡,只有永恆的困境
    傑克和他的朋友們喝了大概有一噸的葡萄酒吧。看完了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我倏然湧上心頭的是這個想法。哪個年輕人沒在沉溺於感傷情懷時享受過酒精的刺激呢?只是,我們在和平年代的青春和海明威在戰火紛飛年代的青春,即便都有葡萄酒,也有著太大的不同。《太陽照常升起》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爭,動蕩,歧視和死亡籠罩著歐洲。美國青年記者傑克和他的朋友們目睹了人類空前的自相殘殺,發現戰爭遠遠不是他們原來想像的那種英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等等,都是些騙人的東西。他們厭惡這場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他們心靈空虛,無所適從,乃至放浪形骸。
  • 走近世界文豪之《太陽照常升起》賞析
    《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戰中受傷,不能與所愛的勃萊特在一起正常的生活,而他所愛的勃萊特天性風流、熱愛生活、嚮往自由和享受。她們很早就認識,巴恩斯對勃萊特更是愛之入骨,但現實卻無法讓他們在一起生活。
  • 電影《打過長江去》、《太陽升起的時刻》舉辦首映發布會
    10月14日,電影《打過長江去》、《太陽升起的時刻》在北京隆重舉行了首映發布會。《打過長江去》監製韋廉、演員張桐、于越、楊軼、淳于珊珊、賀寬悉數到場。《太陽升起的時刻》導演安瀾、軍史專家肖裕聲、編劇陳英聞及胡全新、演員藍飛洋、釋臣偉、馬子洛、李泓瑞、許毛毛集體亮相。
  • 抽象動畫《馬茹娜的非凡旅程》| 用狗的一生隱喻人的三種現實意義
    本文我將從抽象動畫的藝術理念、創作手法和專業的色彩分析出發,去挖掘狗與人共情之下隱喻出的三種現實意義,教會我們如何勇敢地去愛。這段蒙太奇其實是把馬諾的驚喜和無奈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隱喻他內心雖然很想抓住這樣寶貴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事業和夢想,但他做不到拋棄狗狗。通過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心理的想像,彰顯出社會中人性的兩面性,也將底層小人物的奮鬥辛酸史表演的淋漓盡致。
  • 抽象動畫《馬茹娜的非凡旅程》用狗的一生隱喻人的三種現實意義
    本文我將從抽象動畫的藝術理念、創作手法和專業的色彩分析出發,去挖掘狗與人共情之下隱喻出的三種現實意義,教會我們如何勇敢地去愛。這段蒙太奇其實是把馬諾的驚喜和無奈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隱喻他內心雖然很想抓住這樣寶貴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事業和夢想,但他做不到拋棄狗狗。通過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心理的想像,彰顯出社會中人性的兩面性,也將底層小人物的奮鬥辛酸史表演的淋漓盡致。
  • 從色彩美學、現實隱喻、字幕技巧解讀動畫電影《犬之島》的魅力
    雖然這是一部動畫片,也沒有錯綜複雜的故事線,但影片精美的畫面和其背後反映的深刻意義,我都強烈推薦成人觀看。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想很難去深刻體味到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結合電影的故事情節和導演韋斯·安德森的風格,從「色彩美學、現實隱喻、字幕技巧」三個方面為大家層層剖析:色彩美學:用色彩喚起情緒,凸顯人物的鮮明個性現實隱喻:戰爭的殘酷,強權和奴性並行,專制碾壓民主
  • 《寄生蟲》:不是現實意義的蟲子,而是對社會現象的隱喻
    本片是一部現實類題材電影,又不乏黑色幽默。如果要說本部電影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是它更加的貼合底層人民,在韓國的階層固化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普遍人生活艱難。此片不僅僅是揭露現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人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今天我就從布局架構、情感隱喻、主題呈現三個方面來深度解讀本片的魅力所在。
  • 《無限》:從敘事、視聽和人物隱喻,解讀逃避現實背後的精神內核
    整部作品畫風細膩,結構緊湊,同時展示了日本動漫的美感和深度,以及動畫作為敘事媒介的靈動性。因此,今天我就從敘事結構、視聽畫面、人物隱喻深度解讀電影《無限》,帶你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增加隱線的內容,讓這部動漫不僅僅是一個表達愛情的故事,還有家庭的守護、友情的堅定,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友愛與幫助。儘管這樣的畫面不多,但讓觀眾從隻言片語的場景中,感受整部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細膩和表達。
  • 《無限》:從敘事、視聽和人物隱喻,解讀逃避現實背後的精神內核
    整部作品畫風細膩,結構緊湊,同時展示了日本動漫的美感和深度,以及動畫作為敘事媒介的靈動性。因此,今天我就從敘事結構、視聽畫面、人物隱喻深度解讀電影《無限》,帶你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增加隱線的內容,讓這部動漫不僅僅是一個表達愛情的故事,還有家庭的守護、友情的堅定,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友愛與幫助。儘管這樣的畫面不多,但讓觀眾從隻言片語的場景中,感受整部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細膩和表達。
  • 香港一日|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區議會(District Council)是香港地區層次的地方議會和區域組織,就各地區層面事務、區域內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政府及立法會提供意見,區議會本身不具備實質性行政或立法權力。區議會「政治權力」相對較弱,它的職能底色是「直接服務民眾」。 因此,區議會在獲得撥款後,將承擔及推動本區內環境、康樂文化、社區活動事務等。香港共劃分成18個地區,每個地區均設有區議會。
  • 豆瓣9.3分的《千與千尋》:解讀童話背後隱喻的人生真相和現實意義
    以前看《千與千尋的》的時候,只是沉迷於裡面奇幻的世界和治癒的美景,感嘆裡面的世界太過奇妙。2019年《千與千尋》再一次被搬上大屏幕,這一次,我看到更多的是背後隱藏的人生真相。電影講的是少女千尋跟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到了鄉下,卻在途中走進一條黑暗的隧道,而隧道盡頭,等待他們的是殘酷的考驗,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更應該思考在故事背後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三個方面來探討《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影響和思考。一、破壞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會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