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直男如何拍出《斷背山》?李安:「人不能用男女來分類」

2020-12-17 光影顏控九瓣夢

2019年《雙子殺手》宣傳期間,李安在復旦大學參加對談活動,有位觀眾向他提問:

「作為直男是怎麼拍出《斷背山》來的?」

面對這個有些「尷尬」的問題,李安依然保持著他那「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不急不忙地回答:

人不能用男女、陰陽這麼簡單粗糙地去分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元素,男人裡面都有女人在,女人裡面也有男人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成分……」如果不那麼簡化成男女、直彎、怪異不怪異的話,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會是更加理想的。

至於《斷背山》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李安表示,拍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很奇妙的,「不必搞得太清楚,在恍兮惚兮之間做出來最好」,自己也講不明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李安執導《斷背山》既是機緣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今天剛好是《斷背山》上映15周年,不妨一起來看看,李安這位「直男」是如何拍出《斷背山》的。

01題材敏感,無人接拍

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一項歷史性的裁決,以5:4的結果裁決同性伴侶在美國具有婚姻權,同性婚姻在美國全境合法化

然而,在《斷背山》的年代,「同性戀」仍然是個禁忌敏感的話題。

1997年10月,女作家安妮·普魯的短篇小說《斷背山》首次刊載於《紐約客》雜誌,第二年便獲得了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普魯創作《斷背山》的初衷,是對於西部牛仔群體中存在的「同性戀恐懼症」問題的研究。

故事中,恩尼斯9歲時曾親眼目睹鎮上的同性戀者被殘忍殺害,屍體丟棄在灌溉渠裡,甚至在聽聞傑克的死訊時,眼前浮現出傑克遭群毆致死的痛苦場景。

這些對待同性戀者的殘忍行徑一點不誇張,在現實中真真切切地發生著。

《斷背山》小說發表後的第二年,就有一位懷俄明州的同性戀大學生,在拉米勒城被虐待至死。

好萊塢女編劇黛安娜·奧薩納被這部小說吸引,連讀了兩遍,並推薦給搭檔拉裡·麥克默特裡,經過原作者同意後,他們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劇本。

劇本幾經輾轉,傳到了製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手上。

沙姆斯開始為《斷背山》尋找投資,卻四處碰壁。

很多時候,當對方得知這是一個西部牛仔的同性愛情故事時,直接回復了一句「你是在開玩笑嗎?」

西部牛仔作為美國精神的象徵,最有男子氣概的形象代表,和令人不齒的「同性戀」聯繫在一起,就足以讓保守主義者高舉反對的大旗。

沒有多少投資者願意冒這個風險。

《斷背山》找尋導演的過程也經歷了諸多坎坷,無人敢接這塊「燙手山芋」。

曾執導《心靈捕手》的著名導演格斯·范·桑特本有意拍攝,最終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員,只好作罷。

之後,沙姆斯又找了幾位文藝片導演,看過劇本後都覺得很喜歡,但到要籤約時,又一一推卻,說不出具體的緣由。

2002年底,沙姆斯把《斷背山》劇本推薦給了老搭檔李安。

沙姆斯當時經營的電影公司Good Machine規模較小,以49萬美金的低成本製作李安的處女作《推手》起家,並且包攬了他之後的所有作品。兩人是合作多年的默契搭檔。

但不湊巧的是,當時的李安正在埋頭於大製作超英電影《綠巨人浩克》,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

《斷背山》就這樣擱置了下來。

詹姆士·沙姆斯和李安

02兜兜轉轉,還是李安

2004年,曾經的Good Machine成長為頗具實力的Focus Features(焦點電影公司),沙姆斯覺得時機成熟,將《斷背山》重新提上了議程。

而此時的李安,遭遇了事業上的重大挫折。

製作成本高達1.37億美元的《綠巨人浩克》本是李安的野心之作,上映之後卻反響平平,全球票房僅2.4億美元。

李安深感挫敗,心情低落,「就像鬥敗的公雞,意志消沉」。

五年來高強度的工作更是讓他疲憊不堪,甚至首次萌生了退出影壇的念頭。

當沙姆斯再次找到他時,李安本是抱著「反正沒人拍,不如就拍這部」的想法,打算通過創作提振消沉的情緒。

《斷背山》的故事讀到最後,李安被其中真摯的情感深深打動,忍不住潸然淚下。

故事中的傑克對恩尼斯說:「我們只剩下了斷背山。」這句話狠狠地擊中了我,那種「一旦失去,再也無法擁有」的感覺迫使我要拍這部電影。

其實,《斷背山》並非李安試水同性題材的第一部作品。

1993年的《喜宴》就探討了同性戀者和傳統家庭觀念之間的碰撞,李安還在片中貢獻了唯一一次客串,說出那句犀利的經典臺詞:「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拍《喜宴》的時候,李安自己也覺得不太適應,「陰陽怪氣的」,身邊的同事似乎都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

電影拍到一半,李安的太太林惠嘉帶著兒子來探班,同事驚訝地說:「哎呀,這個人怎麼還有太太?」

《喜宴》的經典臺詞

到了拍攝《斷背山》時,令李安感到陌生的並非同性題材,而是美國西部牛仔的生存狀態。

為此,李安特意前往懷俄明州,拜見小說作者安妮·普魯。

一開始普魯還有些嚴厲,似乎並不滿意由李安來執導《斷背山》。

共進晚餐時,李安點了一道名叫「落基山牡蠣」的菜,他當時並不知道,這道菜其實是油炸牛睪丸,而且據說是美國西部牛仔最喜愛的一道菜。

暗黑料理啊......

普魯嘗了一口後說:「女人們不應該吃這個。」

說著說著就露出了笑容,之後他們的交流變得更融洽起來,就小說中的一些細節進行了詳細溝通。

李安對故事本身和美國西部農村的理解也逐漸得到了普魯的認可。

《斷背山》作者安妮·普魯

03渾然天成的《斷背山》

比起《臥虎藏龍》和《綠巨人》這樣耗費心力的野心之作,李安拍《斷背山》的整個過程顯然要輕鬆得多,更像是他的自我療愈。

沙姆斯給出的製作成本也很低,僅有1400萬美元。

李安對《斷背山》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在他看來,不是他成就了《斷背山》,而是《斷背山》拯救了低谷中的他。

2017年,傑克·吉倫哈爾回憶和李安合作《斷背山》的經歷時說:

和李安一起工作,就像是在靜默的大師講堂,我們並不總是需要用說話來交流,整個課堂就像是在耳邊絮語。

這番極高的評價卻被隨後上臺的李安當場「打臉」:

傑克,你剛剛說我在拍攝《斷背山》的時候,是個十分安靜謙和的人,其實那並不是因為我多有智慧,只是因為我實在太累了,我簡直快要睡著了。這是唯一一部電影,我每天早上都起不來床,一點工作的動力都沒有。

這番話當然是幽默和自謙的成分居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安的創作狀態。

李安覺得,《斷背山》不是自己刻意去追求的,而是渾然天成的。

原作故事真摯動人,劇本「情節、人物和臺詞都很完整」,兩位主角希斯·萊傑和傑克·吉倫哈爾的表演精彩絕倫。

甚至連外景拍攝地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風景都無比配合,落基山脈延綿壯闊,草原和湖泊交織輝映,天光雲影倒映水中,每一幀畫面都如明信片般優美迷人。

而作為導演的李安,只是把整個故事講好,把演員的表演把控好,保持著劇本的本真,將其真實地呈現出來。

實際上,這種「渾然天成」的背後,是李安一直以來絕不降低的拍片標準,是他對於色彩和構圖的專業眼光,是他帶著東方理念的細膩含蓄的情感表達。

拍攝片中的激情戲份,可能是唯一令李安感到苦惱的地方。

為了避免讓演員感到害羞尷尬,李安把激情戲拆解成了13個部分,甚至詳細地寫出了每個部分的注意事項,逐段進行拍攝。

當兩位男主角演完那場戲時,他們都站了起來,非常驚訝地發現李安的臉上露出了一個大大的笑容,這是一個自我滿足的笑。

傑克·吉倫哈爾走上前去,問道:「剛才這段演得怎麼樣?你喜歡這場戲嗎?」

李安一邊笑著一邊點頭,拖長音說了句:「So~~~ gay~~~」(太!基!了!)

04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了,這是最讓我悵然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15年來,每當提及《斷背山》時,必有這句。

有意思的是,我經常看到在這句評論下面,會有網友急著否認:「不不不,我心裡沒有。」

似乎把這句話理解成了每個人都潛藏著同性戀傾向,避之不及。

其實這句話並非《斷背山》獨享,而是李安在解釋自己所有作品時的「萬能句式」。

《臥虎藏龍》的時候,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

《綠巨人浩克》則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綠巨人」。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變成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猛虎」。

……

看似有些偷懶取巧,恰恰說明了李安作品中所蘊含的,正是那些觸及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普世情感」。

當時的影評人評價《斷背山》時會給它貼標籤,同志片、西部片、西部牛仔同志片,這些帶著各種色彩的標籤反而讓人忽略了電影本身。

在李安眼裡,他就是在講一個普世意義上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企圖讓這部電影承載「為同性戀群體爭取婚姻權」的責任。

李安的態度很明確:

這部電影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也不是對同性戀保守的觀察。我是一個戲劇家,對我來說的底線是愛情故事。

就連《斷背山》的電影海報,設計參考的對象都是《鐵達尼號》這樣的愛情片。

只不過故事的兩位主角,性別都是男性,身份都是西部牛仔。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清楚什麼才是愛,差不多花了20年的時間試圖去搞清楚。等到真正明白那份真愛的時候,斯人已逝……

只剩下那兩件襯衫,你守護著我,我守護著你,訴說永遠的誓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並不是指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渴望同性之愛,而是每個人在心底,都嚮往著一份純真雋永、刻骨銘心的情感。

這樣也許就能理解,為何李安會說,人不能用直男、直女、同性戀這些標籤來簡單粗暴地分類了,世界應當是更多元化的。

他所強調的,是一種超越性別差異、文化差異的普世價值理念:「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正如《斷背山》海報上寫的那句:「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愛是天性使然。

相關焦點

  • 安妮·海瑟薇談《斷背山》:沒有李安就沒有我
    核心提示: 香港媒體報導,現年31歲的好萊塢女星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曾憑藉《悲慘世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她曾在《斷背山》與臺灣導演李安有過合作,改變了《麻雀變公主》的花瓶形象,談到這段經歷,她笑說:「沒有當年的李安,就沒有今天的我。」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這部作品讓李安第一次看的時候感到震撼無比。作為主客的李安,為了不讓氛圍變冷表現得更主動,雖然表情溫和語調不變,時不時講述的小插曲,卻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更有冷幽默天分的導演。兩位同樣優秀內斂的大師碰撞,營造出不一樣的氛圍,現場仿佛上演了一場輕喜劇,觀眾笑聲不斷。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本次對話發生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主持人:想問下李安,為什麼選擇了是枝裕和導演作為對談的人選?□李安: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我在國際起步的地方,當組委會邀請我做對談,我非常榮幸。但我其實不認識那麼多電影人,去年我組織的一個電影節的派對上,柏林電影節的人剛好在場,逼問我「嘉賓是誰?」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時光網訊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李安與是枝裕和兩位導演在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兩位導演分別挑了對方一部作品在柏林放映,李安導演選的是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導演則推薦的是《斷背山》。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 互選雙方代表作交流
    李安與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李安選擇了是枝裕和早年的作品《下一站,天國》,他稱「因為當時看的時候非常震撼」;而是枝裕和選擇了李安的作品《斷背山》,他表示影片「非常細膩,很罕見一個亞洲導演可以拍出歐美風格的片子,我是他的粉絲,很遺憾大家沒有一起工作過,但是當他邀請我參加柏林對談,我很高興答應了。」
  • 希斯萊傑生前瘋狂的一個決定,賭上了演藝生涯也要出演《斷背山》
    這幾乎是反對同性戀的觀眾最深沉的夢魘,他們難道不能找女人嗎?為什麼他們要做出讓美國人引以自豪的百年牛仔形象蒙羞的醜事?選擇改編《斷背山》的歐莎娜與莫特瑞,真是拿職業生命開玩笑。事實上連莫特瑞自己,原本也不想看這個故事:沒錯,一個拒絕讀《斷背山》的小說家,最終反過來將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然後帶著它敲遍各大電影公司大門。
  • 斷背山——愛情的聖地永遠的經典
    分離的時刻終於來了,這對於熱戀中的人來說,就像把已經長在一起的血和肉生生地分開,痛苦,卻不知怎麼表達,也不知怎麼發洩,打一架吧,簡單粗暴卻有效,帶血的襯衫見證了這一時刻,也成為了永遠的愛的紀念。,和恩尼斯生活在一起,可恩尼斯懼怕世俗,始終下不了決心,為此他們多次爭吵,傑克總是感慨時間不夠,永遠不夠,他感慨餘生不多,卻不能長相廝守,愛一個人,卻不能在一起,這讓傑克很沮喪,他放任自己,勾搭女鄰居,去街頭找男人,但他發現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恩尼斯,他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之中,而恩尼斯,已經離婚多年,他自己獨居,也無法開始新的感情,因為他發現除了傑克,他已經不能對任何人再有感覺……
  • 李安與是枝裕和在柏林電影節上對談,互選作品進行交流,期待合作
    北京時間2月28日晚,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的對談環節,兩大名導相遇,在對談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引發了網友們的期待。兩位如此大名鼎鼎的導演,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卻依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在現場互相和對方鞠躬後才落座,據說兩人都選擇了對方的代表作來進行放映和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
  • 李安導演封神之作,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傳遞出的不只是一對在仍未開放的年代的禁忌愛情,更多的是藉由以傑克和恩尼斯之間牽繫彼此近20年的感情,來提醒著我們,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會有一個令你魂牽夢縈的人,他即使沒有在你的身旁時時刻刻陪伴著你,但偶爾滿溢出來的想念,卻總是無預警地讓你喘不過氣;像是氧氣在一瞬間被抽離,你沉浸在一個只充滿著熟悉氣味的海底深處,你愈是慌張的想要浮出水面,實際上只是會被海草纏住足裸地愈發下沉。
  • 為什麼李安能拍出極具生命力的電影?
    被稱為華語影壇第一導演的李安,在接受某場採訪時,說當時拍張愛玲的《色戒》時,就如已逝的張愛玲附身,《色戒》的每一場戲都如與張愛玲溝通過。而事實證明,《色戒》確實是華人電影界裡的一個裡程碑。李安說拍《臥虎藏龍》時,覺得所有主角都「上身」,所以也真正懂了主角們的性情。事實證明,《臥虎藏龍》出來時,是撼動電影界的。李安用「上身」「附身」來形容自己對電影的專注,話雖說得有點悚人,但也說明李安對自己的電影的極致要求,他要自己拍出電影的靈魂,所以幾乎進入了瘋狂狀態。
  • 李安:電影的僕人
    《斷背山》裡從頭至尾是一把簡單的吉他,李安把它用出了古琴的味道,又像中國的書法,簡簡單單,卻浸透著複雜和深邃。《臥虎藏龍》裡,馬友友那把價值250萬美元的大提琴拉得像胡琴,是飄在整體音樂之上的一根筋。剛開拍時的李安,茶壺裡煮餃子—— 有貨倒不出,常常一場戲拍完得到酒吧喝一杯。「要不是碰到詹姆斯,我今天不知在拍什麼呢。每當我面對白人世界感到局促不安,他都會用雍容大度、博學、好口才幫我應對。他打前鋒,我打後衛;他很前衛,走在時代前端,我保守老實,但我出手就容易賣座;他提醒我賣點,我做藝術上的堅持;他的直覺常常很準,他是個優秀的電影工作者,一個出色的賣片人。」
  •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 雙方互選代表作交流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合體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李安身著西裝,帥氣微笑顯親切。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
  • 她鏡頭下的男人情感,比李安《斷背山》更曖昧
    以這寥寥幾筆的快速筆觸,雷查德把馬克描摹成一個真摯、敏感的人,且已達成了作為一個體面的異性戀成年人的全部目標——擁有房產、婚姻,與孩子——但現在他卻還在努力對抗著家庭生活的束縛。另一層家國生活的苦痛,通過馬克去見科特路上時他的沃爾沃中收聽的幾段自由派談話中顯露出來,廣播中男性化的聲音噴濺出對這個國家轉向保守的無力憤怒。
  • 我來翻譯一下,李安與馮小剛聊的到底是啥意思
    就像在片中,比利·林恩破個處很不容易,李安與馮小剛的第一次也不是輕輕鬆鬆就完成的。用不用高幀率,用60幀還是120幀,李安猶豫了一年。用圓形畫幅,馮小剛發過火,撕過逼:「我這樣做基本上得到了除攝影師以外所有人的圍攻,最後還發了一通火,我說我就想拍個圓,沒有原因,你們不想投資就別投資。」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於是,李安和是枝裕和兩個老友,就對方電影的種種細節,侃侃而談,根據對方的創作方法細心切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安在對談中一再玩笑地對觀眾強調:「請不要相信導演們在舞臺上對自己電影作出的任何解讀,那都不是真的。」「只要是優秀的電影人,可以拍出任何想拍的電影。」
  • 傑克·吉倫哈爾:希斯·萊傑很討厭別人拿《斷背山》開玩笑
    由李安執導的經典電影《斷背山》距離上映之初已經過去了近14年的時間,主演傑克·吉倫哈爾近日在Sunday Today節目中談到了這部電影,還聊起了他個人非常欣賞的另一位主演希斯·萊傑。
  • 是枝裕和自稱是侯孝賢「兒子」,李安說拍片像神靈附身丨電影的師承...
    但即使《斷背山》很感人,還是被很多人覺得開場太長,導演很無奈:「前面沒那麼長,後面怎能那麼感動。」他說有次奧斯卡辦導演座談,談到最痛苦的事情,馬丁·斯科塞斯等大師一致表示:「片廠越來越不想給導演足夠時間拍第一幕!」李安很無奈:「大家平常浪費那麼多時間,怎麼看電影多花五分鐘就受不了?」
  • 同樣闖蕩好萊塢,李安大獲成功陳凱歌卻灰頭土臉,高曉松道出真相
    說到國內的頂級大導演,相信大多數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的名字是李安、王家衛、張藝謀,第二時間可能會想到陳凱歌。說到底在大多數人心中李安無論成就還是地位都是高於陳凱歌的。好多人不知道的是,陳凱歌的起點比李安高多了。1984年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黃土地》就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第一部電視劇《強行起飛》更斬獲第5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
  • 李安x是枝裕和,賈樟柯x霍猛,華語大師們在柏林電影節聊了什麼
    是枝裕和提到自己很多地方受到李安的影響。許多年前看完《斷背山》的時候,他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完美與偉大,之後反覆品味,甚至在對談會開始前還複習了開頭,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李安更多的是受到日本文化的浸淫,由於日本殖民歷史的緣故,臺灣文化受日本影響很深。在電影方面更是,臺灣人早早地看到很多日本電影大師的作品。
  • 李安:如果不冒險我會非常焦躁不安
    針對其電影中的父親形象,李安導演在大師班現場表示,「父親要扮演好他的角色,不光是很霸氣的,他對長大的男孩有很深厚的影響,他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都是用父親來表達社會的一些東西,裡面有一些文化特色、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