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摘帽了!1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包含從江縣在內的全省剩餘9個未摘帽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消息一出,從江縣加坡村的駐村幹部與村民們奔走相告,整個村子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加坡村的第一書記王慢卻靜坐在辦公室桌前,久久沒有說話。「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許久之後,王慢才感嘆道。自2018年3月份被省地方海事局派駐到加坡村,王慢心裡就定下目標——百姓一日不脫貧,我就一日不回去!隨著從江縣整體脫貧摘帽的消息傳出,這個被曬得黝黑的90後第一書記才露出了笑容。自紮根加坡村以來,王慢摸村情戶情,定措施規劃,全力協調村黨支部抓班子、帶隊伍,以身作則帶頭做好各項扶貧工作。在王慢的帶領下,駐村工作組堅決貫徹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五步工作法」,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注重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推動加坡村脫貧攻堅與同步小康取得新成效。如今,加坡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均年收入達一萬元以上。抓好基層黨建 引領脫貧攻堅
從從江航電樞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技術崗位,到貧困村一線開展扶貧工作。起初,王慢心裡沒底,十分忐忑。「這個身份的轉變,讓我有點無從下手。」王慢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深知,黨建引領是一切工作的基石。然而,在加坡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只有幾個村幹在行動,村民黨員的積極性並不高。幾個夜晚的思考與梳理後,王慢決定從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做起。他積極組織加坡村黨支部認真履行管黨治黨「兩個責任」,堅決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每月定期組織村幹、黨員開展學習活動,統一幹部思想,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必勝信心。同時,他多次組織村幹部討論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研究如何幫助村裡又好又快發展。在省地方海事局機關第一、三、四支部的支持下,協力規範了村裡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了村委會議事和決策程序,推進村務、黨務公開,使各項工作步入正軌。此外,王慢還協調了7萬元的黨建經費用於基層組織陣地建設,築牢「戰鬥堡壘」。
農忙時節,王慢(中)幫助村民插秧。
「王書記的到來,讓我們村的黨組織煥發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對推動村民思想解放起到了積極作用,大家更願意投入到建設美麗鄉村的大潮中來。」這是村裡的老黨員對王慢的印象。抓好產業發展 拓寬致富道路
對於貧困村來說,產業是扶貧的基石,是發展的核心,更是脫貧的不竭動力。而在加坡村,缺少產業支撐是「硬傷」。王慢意識到,要切實幫助鄉親們脫貧,還是要從群眾最期盼、最受益的事情做起——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於是,他積極組織村幹、村民到貴陽、鎮遠、柳州等地學習特色農業種養技術,結合村情實際發展黃精、烏天麻、林下雞等種養產業,進一步拓寬了加坡村的致富道路。「現在我們村既有黃精種植,也有林下雞養殖,我們既能在基地務工獲得收入,每年還能拿到收益分紅,收入在明顯地增加。」在黃精基地務工的村民韋金成笑著說。目前,加坡村已建成黃精育苗基地10畝,可實現種植面積100餘畝。建成林下雞集中養殖場1座,一批次可出欄肉雞2000羽,每年可出欄3-4批肉雞,2019年6月以來,已盈利3萬多元。
王慢(左一)幫助村民收割稻穀。
產業要發展,基礎設施也不能落後。為加快加坡村基礎設施建設,王慢積極向「娘家」省地方海事局、省航電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尋求幫助,並獲得9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為貧困鄉村提供發展的源泉。在王慢等人的努力下,加坡村的串戶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村民休閒娛樂有了廣場,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村莊環境更加乾淨整潔……一系列可喜的變化正在加坡村慢慢發生。 做好村民之友 解決群眾之憂
「把村民當家人,做貧困戶的知心朋友。」這是長期以來跟著王慢做「翻譯」的加坡村貧困戶韋江輝對他的評價。「不到基層不知百姓苦,看著他們生活困苦,我寢食難安,更加急切地想為他們做點實事。」駐村兩年多,王慢早已把加坡村的村民當成家人。村裡的龍玉明腦部長了個腫瘤,2014年,他到貴陽看病被醫託騙走3000多元,買了一堆不知名的草藥,醫保報不了,病也沒治好。後來,龍玉明的病情惡化,腫瘤壓迫神經導致四肢癱瘓,完全喪失勞動能力。2018年11月,得知龍玉明要到貴陽看病後,王慢立即幫助他在縣合醫辦辦理轉診,又從省航電公司調車陪龍玉明到貴醫附院進行治療,幫助其辦理各項手續。最終,龍玉明11萬多元的醫療費經合作醫療報銷和民政救助,自己只花了不到3000元。如今,龍玉明漸漸恢復了健康,可以自己吃飯走路。每每提到王慢,他總是會滿懷感激地說:「他是我的大恩人!」
王慢(右)在採集貧困戶信息。
對於獨居的殘疾貧困戶梁老搞來說,她更是把王慢當成了自己的兒子。「他經常來我家陪我聊天說話,為我送一些生活必需品,現在入冬了,他怕我凍著,又組織起大家為我送來柴火,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以後他要離開加坡,我都捨不得。」 梁老搞說。「做老百姓的工作,說難也不難,靠的是心貼心。」對於扶貧,王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對於貧困地區的扶貧,關鍵還是在幫扶方式。真正要讓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只有精神面貌改造、基礎設施改善、項目扶持三措並舉,才能真正讓貧困地區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鍾民秀
編輯 劉伊伊
編審 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