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我的父親曾在務林村當了五年的掃盲教師。
當我告知他,我將去務林村駐村時,他有些激動:「是老天特意安排的吧?我在那裡掃盲五年,你現在又搞扶貧!去吧!那裡是窮了點,但人還是很實在的!」 春去秋來兩輪迴,八百多個晝夜過去了。其間,酸甜苦辣都嘗遍。再仔細品味,便有了下面的一幕幕。
幫助群眾摘糯禾
駐村第一天,與村組幹見面,了解基本村情。深度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基本都一樣,不必多說。令我詫異的是,這個170多戶,近1000口人的村子,目前全村只有一名在校大學生,大專(高職)生五人,高中生屈指可數。 作為一名學校派出的駐村幹部,我自然知道該做什麼。撈裡小學的校長和教師也希望我能打破當前教育困境。除了通過我對學生進行精神鼓勵外,很難對撈裡小學有什麼大的改變。
召集大學同學為撈裡小學捐款
「六一節」如期而至,學校邀請我同師生們一起過節。我的主要任務是「給孩子們說幾句話」。我深知,僅有精神鼓勵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物質來支撐。兩個月之後,我的大學同學們為「撈裡小學助學基金」捐款了68666元。 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是駐村工作應有的基本形式。摘禾是最好的載體,在從江的苗村侗寨,摘禾就意味著吃燒魚。兩年駐村,燒魚沒少吃。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魚苗是政府送的,請你們來吃也是我們的一番心意。你們吃的香,我們也高興!」
挑糯禾回貧困戶石永卿家
蘆笙節時,我買了一隻三十餘斤的本地山羊,讓幾位扶貧對象戶按他們的意願和方式宰殺、烹製菜餚,在農戶家裡擺了五桌酒席,讓大家聚會。他們和我像久別的故人,把酒言歡,不亦樂乎!更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我把年逾八旬的父母也帶去和他們過節——其中兩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還是我父親當年掃盲的學生!師生相見,不勝感慨光陰易逝,天地日新,盛讚當今社會有太多的驚喜!
召開群眾會議
每一位駐村幹部的故事都可以寫一本書,因為駐村,我與家人咫尺百裡,不能時常含飴弄孫,也未能為父母奉灑掃於晨昏,尤其是父親因病住院,我也不能臨親側侍疾,深以為痛……然而我得到的更多:我交了許多朋友,豐富了閱歷,增長了才幹,磨鍊了意志;最重要的是,我和千千萬萬個駐村幹部一樣,在政府和百姓之間構築了一道道信任的橋梁!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