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擺平難題的「草根智慧」
在上海市普陀區桃浦鎮,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樣板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紫藤苑。可是誰能想到,這裡過去曾經是涉賭涉黃的治安「重災區」,誰都不願意管的「火山口」,在「上海找不出第二個的爛攤子」。
由亂到治。大家都說,紫藤苑的脫胎換骨,要感激他們的當家人、紫藤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兆順。
紫藤苑位於普陀區西北角的城鄉接合部,是上海改造「兩灣一宅」的動遷小區。
因為接納了從棚戶區轉來的浩大弱勢群體,小區居民中有將近一半是「很難搞」的「邊緣人群」,「兩勞」釋放人員多、精神病人多、下崗職工多、低保戶多、外來人員多,小區內吵架、鬥毆、賣淫、吸毒時有發生。
1999年,楊兆順受命赴紫藤苑任黨支部書記。儘管同為「兩灣一宅」動遷居民,但對怎麼管好這個「爛攤子」,他心裡也犯怵。
領導動員他: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派你去,是因為你了解他們、熟悉他們,他們也信任你,「灣人治灣」,你不去,誰去?
「是啊,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他們就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和姊妹』,我有責任和他們一起建設新家園」。「是挑戰也是機會」,楊兆順心一橫,坐上了這個「火山口」。
剛到紫藤苑,「敢啃最硬骨頭」的楊兆順認準了一個字:幹!
環境衛生治理是這個動遷小區的首要難題,無論怎麼勸,生活垃圾仍然是滿天飛,楊兆順就一馬當先,帶頭清掃。
「小拖鞋一穿,衝上去自己來。一把鐵鍬,一輛翻鬥車滿小區推著轉。你在上面扔,他在下面撿,撿完還要仰起頭問一句,你扔完了嗎?」說起楊兆順的事,紫藤苑居委會主任王立國臉上無限敬佩,「這樣一來,你說誰還好意思再扔?」
「黃賭毒」是紫藤苑的頑疾。小區門前兩條路,一條路棋牌室林立,一條路「髮廊屋」成排。楊兆順一面和公安部門配合,一面親自帶領社區黨員挨家勸說,直到房東同意不再將門面出租給別人從事賭博、色情活動,一年下來,這兩條路終於重歸安寧……
在紫藤苑做書記,楊兆順做的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奪下精神病人手中的菜刀,收殮無人願碰的特殊死者,自己出錢給孤寡老人送終,為刑滿釋放人員帶孩子……然而正是這些點滴小事的積累,換來了社區居民對楊兆順無限的親近與信任。
「群眾要你做的並不是造原子彈、造航母。有些事情,對他們來說真的是難,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打個電話、跑個腿就能解決。但就是這樣一個電話、一次跑腿,居民就會認同我們,甚至感激我們。」楊兆順說。
社區管理光靠「做」還不夠,楊兆順有自己的「草根經」。
首要一點,不說官話套話,只說老百姓聽得懂的方言。
和居民打招呼聊天,楊兆順「阿叔」「阿姐」「兄弟」不離口,上海話、蘇北話、普通話隨意切換,帶著自家人的信任與親密。
「草根經」第二條,發動儘可能多的群眾參與小區治理。楊兆順明白,「即使自己渾身是鐵,又能打幾個釘?」於是,小區的黨員、老人、孩子、外來務工人員,甚至「兩勞」釋放人員等,都成了楊兆順發動的對象。
「年齡大、身體不好、文化層次低」,紫藤苑小區黨員的情況與很多小區一樣。對他們,楊兆順不提大口號,只要求黨員「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門,護好自家樓」,身體好的黨員就組成巡邏護衛隊、法制宣傳隊,楊兆順注重的是怎麼結合黨員實情真正落實「黨旗在樓組飄揚」。
傅鳳英老人原來在衛生站工作,一退休就被楊兆順「利用」起來,每周兩次,當志願者為居民免費量血壓;大人做社區廣播居民會嫌吵,楊兆順就把孩子組織起來,「小喇叭」一開播,大家都豎著耳朵聽是不是自己家的娃兒;外來務工人員不好管,楊兆順就挑誠實可信、價格公道的買賣人,照片上牆,名片上榜,請他們提供送醫、送餐、理髮、維修等上門服務,居民一個電話就能少跑幾站路、少爬幾層樓。
不少「兩勞」人員釋放回來會到居委會耍狠,楊兆順不吃那一套。但回過頭來他還幫他們,戶口、工作、勞保樣樣幫著跑。末了老楊會提要求,「兄弟,你每天回家晚,晚上小區的安檢你就幫著看看。」「兄弟,戒掉毒癮就好,工作我幫你找,就幹小區的保安隊長吧。」
楊兆順還把更多看似不起眼的「土方法」放進了工作中,評優秀黨員、小區「五好」文明家庭、樓組「小娘舅」;舉辦納涼晚會、各種文藝匯演;組建紅孩子廣播站、讀書會、合唱團;建立「流動人口色卡表」、「社區信息詞典」……楊兆順豐富社區活動、團結社區居民的點子層出不窮、五花八門,而且個個管用。
紫藤苑的居民說,感謝組織上給我們派了一個好書記。楊兆順卻說,我要感謝的是組織,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可以大有作為。(記者 楊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