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故事」|一個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張吉蓮家庭

2020-12-04 重慶永川婦聯

家,是溫暖的城堡,

生命裡每一個日子,

都因它美麗而有意義。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為發揮家庭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良好家風,推動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永川區開展了尋找「最美家庭」的活動,湧現出一批在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孝老愛親、書香潤德、勤勞致富、熱心公益、等方面事跡突出、感人至深的先進家庭典型。

「茶竹姐妹」開通「最美家庭故事」展播欄目,將陸續為大家展播獲得2019永川區「十大最美家庭」稱號家庭的故事,希望他們的家庭故事能帶給你奮進的力量。

張吉蓮家庭

《孝經》中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大概意思是說,關愛自己的親人的人,對其他人的態度也不會差;尊敬親人的人,對其他人也不會怠慢。仙龍鎮粉店村的張吉蓮說,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所以,她用《孝經》中的這句話勉勵自己,和丈夫一同把身邊需要照料的親人(建卡貧困戶、低保人員)團聚在一起,讓所有的不幸變成幸福,組成了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

2019年12月,張吉蓮家被評為永川區「十大最美家庭」。

特殊的「四世同堂」

張吉蓮家現有家庭成員:她和丈夫凡時德,都即將「奔五」,今年丈夫到外地打工了,張吉蓮在家照顧一家老小;兒子凡鑫20歲,在重慶工商大學讀大二;婆子媽73歲,二級肢殘帶智障。女兒凡歡23歲,在仙龍鎮衛生院張家分院工作,現結婚生了小孩,外孫女1歲多,由張吉蓮等幫著照看。

此外,還有張吉蓮的二叔張炳華,今年74歲,文盲,出去做點事找不到回家,也沒有時間觀念,到了吃飯時得四處去找他;三叔張召南,72歲,智力正常,能幫忙割草、割谷、宰紅苕拌豬食;么叔張高才,64歲。這3個親人一直未婚,他們感謝黨委政府,將他們作為特困供養人員、低保人員,讓他們安度晚年。

幼時喪母更惜親情

這個家庭的由來,得從張吉蓮和丈夫凡時德小時候的生活說起。

張吉蓮家在仙龍鎮粉店村新屋基村民小組。丈夫凡時德,小名凡五,是仙龍鎮張家村人,因家庭條件不好,他只讀了小學三年級就回家務農;張吉蓮,飽受命運捉弄,1歲半時母親去世,父親終日喝酒醉醺醺的,無所事事也無暇管她,她小時跟著奶奶和叔爺慢慢長大,小學畢業就回家務農了。

據張吉蓮回憶,村裡有人說她奶奶不好相處,她媽媽生前和父親常常吵架,更有甚者,說是奶奶太厲害,而幾個叔爺沒文化,人又老實,也就沒哪個女人願意嫁過來。所以,除張吉蓮的父親和另一個叔爺結婚成家外,二叔、三叔、么叔全都成了單身漢。「其實,婆婆也挺好相處的,只是農村的愚昧和偏見。」回顧與父親、奶奶相處的日子,張吉蓮得出的是這個結論。

婚後與夫共擔風雨

張吉蓮家條件不好,到了結婚成家的年齡,家庭條件同樣也不好的丈夫凡時德願意倒插門上她家,她感覺生活有了新的奔頭。凡時德同父異母的二哥三姐均已成家,智障並肢殘的生母關銀芳和父親生活。

兩人結婚成家時家中一貧如洗,但張吉蓮和凡時德堅信,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就能改變貧窮面貌。他們借錢修了新房,然後夫妻倆到外面打工還債,大女兒凡歡出生時回到家鄉。相隔3年,小兒子凡鑫出生了,酗酒的父親脾氣不好,時常又吵又罵,為免爭吵煩心,她將4歲的兒子、7歲的女兒託給奶奶和三叔照顧,便和丈夫外出打工去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長輩們慢慢變老,打工5年後,張吉蓮和丈夫回到了家鄉,承擔起照顧孩子和贍養老人的義務。

不離不棄「百善孝為先」

此時,婆婆關銀芳由他們供養,有時屎尿拉在身上,有時神智不清自言自語。有一次她在堂屋說:「XXX,你來了,快來坐。」張吉蓮以為真有客人來了,趕緊從廚房跑出來招呼,卻發現根本沒來什麼人。有時深更半夜,婆婆忽然高聲發問,說「你聽你聽,屋裡有誰在敲得咚咚咚地響」,其實什麼都沒有。

張吉蓮的生父和奶奶也由他們供養,他們吃啥老人們吃啥,絕不虧待任何親人。張吉蓮的生父2006年去世,2008年奶奶去世。送走這些親人後,張吉蓮看到幾個叔父逐漸年老,雖然他們戶籍不在一起,但她把老人們聚在一起,照顧他們,平時幫他們洗衣做飯,病時帶他們求醫問藥。回想自己1歲多就沒了母親很可憐,現在叔父們老了,若沒人照顧就更可憐了。所以,她義無返顧照顧叔父們,丈夫也十分支持。

公公雖由其他子女照顧,但張吉蓮也經常搭摩託車去他家幫忙洗衣洗被子等,村民們都說張吉蓮是好人。但張吉蓮說,親人就是親人,孝敬老人天經地義。2017年,公公去世,他們幫著忙裡忙外,盡孝送終。他們以實際行動告訴鄉鄰,百善孝為先,孝義愛相隨。

於是,就有了這個大家庭的特殊成員:二叔張炳華,特困供養人員,戶頭上3人。2013年被評為建卡貧困戶,2015年脫貧。成員有三叔張召南,低保戶,因之前收養一女,故未能申請到特困供養,養女張銀春2015年遷入四川巴中丈夫家,之後三叔和么叔才辦理了低保。么叔2017年由低保轉為特困供養。張吉蓮家4口人,夫妻二人、讀大學的兒子、殘疾的婆婆。  

言傳身教傳承美德

如今,不少年輕人都不願和自己的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更別說是叔父輩親戚了,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行動教育子女,感化鄉鄰。現在,她家女兒凡歡工作了,經常回家看望年邁又殘疾的奶奶,買回好吃的爭著往她碗裡夾,可不知節制的智障老人吃多了之後就常拉屎尿在褲子裡,惹出好多後續事情來,他們不厭其煩地伺候;兒子凡鑫學會了給幾位老人理髮、縫補衣裳、釘紐扣等。有一次他長水痘,左手奇癢難忍,輸液回家後,他叫老人們把要補的衣裳都抱到他面前,他就一一幫忙縫補好再交給老人們。兒女還給老人們買衣服,老人們穿起來逢人便誇,真是又自豪又幸福!

當奶奶2008年去世後,村民建議張吉蓮把幾個叔爺送去養老院。張吉蓮聽後,試探性地和兒子商量。凡鑫一聽便跟母親急了,他說:「二阿公是憨的,出門都找不到路回來,送去養老院肯定過不好,你們要是送去了,我就去把他們一個個背回來。」兒子的話,讓張吉蓮倍感欣慰。是啊,他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如今社會好了,國家政策好了,全民奔小康的路上,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多好啊!

生活很艱辛,他們相濡以沫,彼此之間不僅僅是一種責任、親情,更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張吉蓮在家忙農活,凡時德選擇就近打工,下班就幫忙幹。雖然夏季秋收時他們趁著月色還沒上露水時就去收割;雖然平時經常天沒亮就起床幹活;雖然兒女從小就幫忙做家務幹農活很苦,雖然養許多雞鴨豬很累,但有時叔父們可以搭把手,幫忙割割稻穀,有時三叔可以幫忙拌點豬食,這就是令她十分高興的事情了。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位老人的身體也逐漸出現問題:婆婆不光大腦有問題,最近經常腰疼,根本無法坐矮點的凳子和沙發,一旦坐下去自己就站不起來;三叔喜歡幫忙,但也時常腰疼,她常叫他少做事多休息;二叔什麼事都做不成,出門還會迷路;么叔經常胸疼,去城區醫院看病後沒查出病因,做胃鏡檢查怕老人承受不了,她就叫醫生做無痛胃鏡……最近幾天,三叔還去田間割谷樁,為明年春耕做準備,令張吉蓮和凡時德很感動;女兒成家後,兩家跑,那邊的爺爺奶奶七八十歲了常常生病,其公婆又在外打工,女兒端水送藥跑前跑後……

孝,就從身邊點滴細節裡傳播下來;愛,就從這裡無聲無息地蔓延開去……

1

相關焦點

  • 「四世同堂」用英語怎麼翻譯?
    之前有關於四級翻譯鬧出笑話的熱搜,然後有人翻譯「四世同堂」為「four ages live together」,更有同學將這個詞翻譯為「son, father and grandfather」。但是這些翻譯都不準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四世同堂」該如何翻譯!
  • 甘肅省最美家庭風採(九)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文香蓮最美家庭事跡
    甘肅省最美家庭風採(九)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文香蓮最美家庭事跡 2020-05-11 0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榆林這兩個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是家庭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結合融入到文明家庭推選之中,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建設新時代的家風文化,以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
  • 10組家庭遊銀基動物王國,見證四代同堂的歡樂
    銀基動物王國於今年8月18日正式開業,11月26日是國際感恩日,銀基動物王國特邀了10組四代同堂家庭,參與「四代同堂動物王國歡樂行」活動。活動期間,10組四代同堂家庭於生命之樹下進行集體大合照,同時每組家庭也在生命之樹下分別進行全家福合照,每一張合照都見證著幾代人的幸福,幸福而圓滿。
  • 影院重新開放,動畫片《尋夢環遊記》講述隔代親情,珍惜四世同堂
    在這一篇影評裡,小編只想寫寫從該片中挖掘出來的一個話題,那就是——親情,而且是隔代親情。無論是隔一代,還是隔多代,一家人終究是一家人,親情是建立在血脈相承的關係之上的,由祖父輩和兒孫輩構成,這在《尋夢環遊記》動畫一開始就給了交代:
  • 最美家庭事跡展播(十三)|馮再利:全省最美「熱心公益」家庭
    最美家庭事跡展播(十三)|馮再利:全省最美「熱心公益」家庭 2020-07-03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無法面對我四世同堂的家庭,相差8歲的姐弟戀,你能接受麼?
    我在一個考試交流群認識的她,因為同在一個城市,她就加了我,說是讓我帶帶她,我是專業對口,她不是。她比我大8歲,至今未婚,散發成熟魅力,但不失小女生風採,本來我很平常心對待這件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問我多大了,我也問她,才知道她比我大8歲,還未婚。主要是她誇我成熟。被成熟的人誇成熟、老成,算是讚揚。
  • 「四世同堂」用英語怎麼翻譯?不是「four ages live together」
    之前有關於四級翻譯鬧出笑話的熱搜,然後有人翻譯「四世同堂」為「four ages live together」,更有同學將這個詞翻譯為「son, father and grandfather」。但是這些翻譯都不準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四世同堂」該如何翻譯!
  • 【全國抗疫最美家庭故事】洛松措姆家庭
    【全國抗疫最美家庭故事】洛松措姆家庭 2020-06-04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家庭故事」|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全成長——吳駿雄家庭
    家,是溫暖的城堡,生命裡每一個日子,都因它美麗而有意義。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為發揮家庭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良好家風,推動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永川區開展了尋找「最美家庭」的活動,湧現出一批在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孝老愛親、書香潤德、勤勞致富、熱心公益、等方面事跡突出、感人至深的先進家庭典型。
  • 「孝善和睦家庭」傳遞「最美」正能量—記浩畢斯哈勒琪琪格家庭
    為做好自治區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細落小落實。今年,旗婦聯開展尋找「最美家庭」評選活動,立足各蘇木鎮街道、嘎查村社區及企事業單位,深入挖掘、選樹和宣傳脫貧致富、孝善和睦、立德樹人、美麗庭院等「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發揮家庭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優良家風、加快幸福巴林右旗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特推出「最美家庭」系列宣傳,今天展示的是最美孝善和睦家庭——浩畢斯哈勒琪琪格家庭。
  • 秦嶺大熊貓「四世同堂」的故事
    原標題:秦嶺大熊貓「四世同堂」的故事 本報記者 師念攝這兩天眼睛處隱隱約約出現了一個小黑點,過一陣子,我的眼睛就能成形了,不過想讓我睜開圓圓的眼睛,還得等四五十天呢。 我的媽媽是永永,今年6歲。我們的1歲相當於人類的3歲,據說大熊貓家族裡活得最長的老壽星活到了38歲,差不多就是人類100多歲。 為了防止媽媽生我後,不小心身體壓到我,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時時刻刻守護著我們母女。
  • 用愛書寫最美之家——記贛州最美家庭肖祥瑛家庭
    翻開她的家庭相冊,不難看出,肖祥瑛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母慈子孝、夫妻恩愛、鄰裡和睦。肖祥瑛家共有5口人,在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裡,孝與善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詮釋家與愛的真諦。  肖祥瑛是章貢區南外街道營角上社區黨委書記。在同事的眼中,她愛崗敬業,甘於奉獻。
  • 漯河四戶人家榮獲河南省「最美家庭」!
    世界那麼大,最美還是家。 今天,河南省第三季「最美家庭」榜單發布。 100戶家庭榜上有名, 其中廉潔治家最美家庭50戶, 脫貧攻堅和勤勞致富最美家庭50戶。
  • 「喜訊」婺城區羅根洪家庭獲評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
    近期,全國婦聯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我區沙畈鄉羅根洪家庭獲評。今天上午,婺城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郭凌燕陪同金華日報社記者前往羅根洪家,進行專題採訪,並送上了全國「最美家庭」榮譽證書及獎盃。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最美家庭吧!
  • 「最美家庭讀書」中國神話故事集-盤古開天地
    最初,世界是一個被黑暗與寒冷包裹的雲團,遠看像是一個巨大的雞蛋。在大雞蛋的中心,沉睡著一個小小的生命,就是我們的始祖神盤古。盤古在沉睡中慢慢長大,起初他只佔據了大雞蛋裡的一點點空間,之後他越長越大,越長越高,一萬八千年過去,盤古慢慢長成了一個和雞蛋一樣大的巨人。
  • 「吉林省抗疫「最美家庭標兵」風採展」王敬祁家庭:三代從醫 齊心...
    王敬祁家庭,梅河口市華府尊邸,家庭成員3人。王敬祁是梅河口市第二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妻子孟繁坤是梅河口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女兒王悅涵就讀於長春中醫藥大學護理系本科生;母親祁香蘭是梅河口市第二醫院退休護士,姐姐王文新任職與梅河口市第二醫院業務院長,可謂是三代從醫的「醫學世家」。
  • 四世同堂蛹蟲草益生菌,引領品牌新零售新時代
    (原標題:四世同堂蛹蟲草益生菌,引領品牌新零售新時代) 2020年7月13號,四世同堂蛹蟲草益生菌新品上市,四世同堂蛹蟲草益生菌作為四世同堂品牌又一極致產品全新亮相
  • 家庭閱讀,新時代的最美音符
    經過層層推薦評議,尋找出重慶十大最美書香家庭,重慶最美書香家庭100戶,他們在閱讀中傳承中華文脈、領略書香風韻、傳播優秀文化;舉辦重慶市第三屆家庭誦讀大賽,1.5萬個家庭踴躍參與,60戶家庭分獲一、二、三等獎,用琅琅書聲,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展望。
  • 全國婦聯表彰五好家庭和家庭工作先進並揭曉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
    近日,全國婦聯在北京召開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和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揭曉電視電話會。全國婦聯授予999 戶家庭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稱號,授予200個集體全國家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授予200 人全國家庭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