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資本市場9年之久的華納音樂,無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於近日再次啟動了IPO進程,重新推動上市進程。
5月7日晚間,據IPO早知道報導,華納音樂集團向SEC更新招股書,並將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發行A類普通股股票,由摩根史坦利、瑞信、高盛擔任聯合承銷商,股票代碼為「WMG」。
而早在今年2月7日,華納音樂就已經向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正式啟動IPO。
根據招股書披露,在招股書中其提出的最高融資金額為1億美元,股票將採取AB股結構,A類股東每股可以投票1票,B類股東每股可以投20票。
從鼎盛到衰落
1929年,華納兄弟創立「音樂出版有限公司」(MPHC),這也是華納音樂的前身,當時的主營業務為購入音樂版權,為電影提供廉價音樂。一年之後,該公司購入Brunswick唱片公司,正式進軍唱片業。
彼時,隨著音樂行業的迅速發展,華納兄弟所創立的音樂公司突飛猛進,賺得盆滿缽滿。而後,華納兄弟並沒有停止腳步,通過收購迅速擴大業務版圖。
1967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收購大西洋唱片,1972年再收購Elektra Noneusch唱片,成立華納唱片集團(Warner-Atlantic-Elektra,簡稱WEA)公司。隨後數年,一舉收購了包括法國Erato公司、德國Teldec公司、芬蘭Finlandia公司等,一步步擴大了華納音樂的業務版圖。
一系列的併購讓華納音樂在海外市場迅速打出了名聲,而當時已在國際上風兩無雙的華納音樂又把目光瞄準了正在冉冉升起的中國市場。
1991年中國臺灣著名本土唱片公司飛碟唱片被華納音樂控股。1996年,華納音樂正式收購飛碟唱片,原飛碟旗下歌手蔡琴、郭富城、陳百強、林憶蓮的唱片版權也歸於華納。
2000年,通過與麥田音樂籤約成立華納麥田,華納音樂將周迅、樸樹、老狼、孫楠、那英等知名歌手招致麾下。這一舉動標誌著華納音樂全面進軍華語樂壇。
但是在2000年前後,網際網路興起,為盜版音樂的傳播流行提供了途徑,傳統唱片的銷售一落千丈,全球音樂收入開始了長達數年的低迷期,華納音樂抵不住網際網路的衝擊,遭受重創。
2004年,因自救未能取得理想效果,時代華納為降低集團負債,將華納音樂以2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環球集團前總裁小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 Jr.)所領導的布隆夫曼投資集團。
2005年,華納音樂曾成功上市,但在隨後的幾年間,音樂行業仍未走出「黑暗時刻」,2011年市場規模已跌至148億美元,華納音樂只能苦苦掙扎。
2011年,被俄裔美國億萬富翁萊恩·布拉瓦特尼克的投資集團Access Industries以每股8.25美元的價格約33億美金私有化收購,華納音樂告別資本市場。
如今,華納音樂在闊別9年之後,想要重回資本市場,或是由於隨著數位音樂及流媒體的迅速增長,全球音樂市場再次迎來「復甦」。
「音樂巨頭」強勢回歸
從2015年始,華納音樂再次進入上升通道,經營狀況良好,欲強勢回歸資本市場。
據華納音樂招股書中的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的五個財年中(財年以9月30日為起始點),華納音樂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9.66億美金、32.46億美金、35.76億美金、40.05億美金和44.75億美金。可以看到,營收在逐步穩定增長。
此外,據華納音樂2020財年第一季度報告,其銷售額為12.6億美元,華納音樂集團CEO Steve Cooper表示:「這是我們成為獨立公司16年以來取得的最高季度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華納音樂業績增長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流媒體支撐,較為單一,而其音樂實體類業務連年均呈下降趨勢,數據並不樂觀。
2019財年,流媒體收入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板塊,數位音樂收入總計達23.43億美元,同比增長16%,總營收佔比達52%。據其2020財年一季報顯示,流媒體音樂收入為22.2億美元,同比增長21%,佔到錄製音樂總收入的57%。
與此同時,華納音樂實體類業務成績卻呈現連年下降趨勢。以實體專輯為例,2017至2019財年期間分別下跌6%、11%,而據其2020財年一季報顯示,第一季度實體專輯業務更是下滑了20%。
不管怎麼說,近幾年流媒體的興起還是為華納音樂帶來了實質性的復興。
從鼎盛到上市,再到退市被私有化,重新啟動IPO的華納音樂不甘「平庸」,欲衝擊更高,再度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