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死前對司馬昭說了什麼?讓司馬昭到死都沒敢稱帝!

2021-01-09 小夜說歷史

大家都明白,東漢末年的三個國家鬥了幾十年最終還是都沒有統一天下,並且把國家搞的民不聊生,連年的戰亂最終讓這三國的實力終於有所消耗,終於也是安穩了幾年,可他們到死為沒能想到,打了幾十年的仗,到最後功勞全讓司馬懿一家給搶走了,劉備、曹操和孫權要是在死後能知道是這種情況,估計也得死不瞑目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司馬懿做事太小心謹慎,在曹操時期,司馬懿根本就沒把他的聰明才智給表現出來,當年郭嘉在臨死之前讓曹操一定要把司馬懿給殺了,說此人日後一定會是一個相當大的威脅,可誰知人家司馬懿愣是一個錯誤都不犯,並且為人很低調,讓曹操感覺到司馬懿也就不過如此,所以才放過了司馬懿一場。

說來司馬懿活的也夠長,三國中的那些有名的人物以及他的死對頭全讓他給熬死了,就連魏國的三個皇帝加起來都沒能熬過司馬懿,並且司馬懿活的安然無恙,可見他的權衡之術也是相當的厲害。終於在嘉平元年,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本來天下人都以為他會殺掉皇帝自己當皇上,可誰知人家根本不來這一套,依然的輔佐皇上,但這時的魏國基本上是司馬家的人說了算。

世人都知道司馬昭的野心,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可以說是一手遮天,本來感覺這下曹操的魏國終於要改姓司馬了,但是司馬昭到死也沒敢稱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司馬懿在臨死的時候,就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說你們兩個人雖然雖然擅長治理國家,但是依然要輔佐皇帝治理九州,不可貿然稱帝,要小心再小心。

這句話讓司馬昭不敢稱帝,這也能體現出來司馬懿的眼光足夠的長遠,原來,司馬懿早已看清當時的局勢,蜀吳兩國雖然勢力早已不如當年,但是仍然補課忽視,若是貿然的稱帝,想必那些魏臣一定會想辦法阻攔,到時候魏國的內政就等於一片混亂,那是其他兩個國家一旦聯合起來攻打魏國,可以說是很輕鬆的事情了,所以司馬懿讓他們等待時機,相信早晚會有那麼一天的。

相關焦點

  • 司馬懿死前說出了「4個字」,司馬昭聽到後,至死都沒敢稱帝!
    司馬懿死前說出了「4個字」,司馬昭聽到後,至死都沒敢稱帝!說到司馬懿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一位隱士,在曹操統一中原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隱居在山水之中。雖然是指是比較的隱秘的,但是由於他的才華出眾,最後還是被曹操給發現了,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在他死的時候想讓曹操殺掉司馬懿,大家都知道司馬懿行事一向非常的謹慎,一直沒有給機會。到了曹丕繼位皇帝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是開始展示出了他的才華,通過司馬懿的幫助,魏國可以說是國泰民安,更是為之後的一統三國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 司馬懿去世前大呼四個字,司馬昭聽懂了,到死也沒敢稱帝
    司馬懿去世前大呼四個字,司馬昭聽懂了,到死也沒敢稱帝 導語:東漢末期,政局傾頹,官員腐敗,由此引發了黃巾起義,並間接導致了地方軍閥的崛起。這些地方勢力逐漸不受朝廷管制,互相攻伐,最終經過了30多年的戰火之後,曹、孫、劉一起瓜分了天下。可諷刺的是,這三家鬥到最後,卻被司馬家族撿了便宜。
  • 司馬昭更有名,為何司馬師才是司馬懿繼承人?司馬昭哪裡不如他?
    司馬昭的長兄司馬師,實力與他相當,各有所長,兩兄弟的感情也十分親厚。中國的廢長立幼政策,自古就是亂路!聰明的司馬懿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是長兄能力又高的司馬師順理成章地成了唯一的繼承人!況且,在軍事政治能力和心理素質上,司馬昭遠不如司馬師。司馬懿想發動政變殺死曹爽,只有司馬師一人與他長期共謀。政變前一天晚上,司馬懿才把這個計劃告訴司馬昭。
  • 為什麼司馬昭不敢稱帝?因為司馬懿臨死前是這樣說的
    魏蜀吳打了60餘年,耗死了兩代人,但是最終獲利的,並不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家,而是一直在魏國,身為臣子的司馬家族,即便是老奸巨猾的曹操,也沒有看出司馬家族的野心,這一切都因為,司馬懿在位的時候,實在是太低調了,半點反叛之心都沒有。
  • 三國後期司馬昭為何沒有稱帝,因為這個人的存在!
    魏宗萬版司馬懿劇照司馬昭的野心,在高平陵事件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司馬懿曾經問過司馬昭的志向有多大,司馬昭答道:「我欲吞四海八荒之地,御九州萬裡臣民,天下萬物皆歸我所有。」司馬懿聽後很內心高興,但他卻冷冷地對司馬昭說道:「胸懷大志者,不可言傳,以防他人所窺,為我帶來滅族之禍端」。由此可見,司馬昭內心是有稱帝的雄心的,但他在掌權後為何沒有稱帝?是因為他內心忌憚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鄧艾!
  • 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例如《晉書》中的《帝王本紀》,一開篇便是講述晉宣帝司馬懿的相關事跡。眾所周知,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經歷了三代人,雖然都沒正式稱帝,但他們都是西晉的奠基人,而最初的奠基者便是司馬懿。不過,到了司馬師和司馬昭時,他們已經成為實際上的曹魏皇帝,手上雖握有實權,但是名號上仍然是臣子。就事論事,司馬炎雖正式稱帝,但從事實出發,他只算是西晉王朝的第四位繼承人。
  • 《虎嘯龍吟》司馬懿根本沒想殺昭兒,而司馬昭卻把老爹看的很透!
    《虎嘯龍吟》中師昭兩人對決的戲份,可以說不知有多少種解讀,也是該劇最後時刻精彩的一部分,小編認為這次對決不是司馬懿兩個兒子的對決,而是他人性中兩個人格的對決!司馬昭在劇中承擔的是他陰險毒辣的一面,司馬師承擔的是他良知正直的一面,到結局故事到了這個地步,其實印證了司馬昭對司馬師說的那句話,你怎麼知道這一切不是爹讓我做的?看似司馬昭做盡了壞事,背盡了鍋,但其實就是是司馬懿潛意識裡縱容了自己陰暗邪惡的那個人格。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小談司馬昭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可能會很少用到歇後語這樣的東西了,像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歇後語背後的典故小故事就更鮮為人知了。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大家都明白其意思但可能對其背後的歷史故事不太了解的一個源於歷史的歇後語――司馬昭的心思,大家都知道。在三國的時候,司馬家可以說是魏國的權貴勢力最大的家族,他是魏明帝曹睿時期的魏國的大將,司馬懿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司馬師,二兒子司馬昭。
  •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司馬懿,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經歷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丕,曹睿,終於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然而,每當一提到司馬懿,我們都會想到諸葛亮,司馬懿怕諸葛亮嗎?
  •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曹丕39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47歲,更不會想到他的孫子曹睿35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竟然都60歲了。
  • 司馬昭為什麼不搶司馬師的權力呢,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在封建社會當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為什麼到了晉朝,司馬昭卻沒有這麼做呢,他心甘情願的臣服於司馬師,二人沒有違背兄弟之間的情義,是真的臣服,還是另有陰謀?在三國末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將魏國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司馬懿從一位大臣變成了君主,司馬一家跟早起的曹操有幾分相似,雖然不能說是皇帝,但繼承者就掌管著全部大權。
  • 直到司馬師去世司馬昭都沒被當成公認的司馬家族繼承人
    而司馬懿不同,司馬懿是曹操徵辟的人,一開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屬。只是司馬朗死得比較早,所以司馬懿順勢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權勢,當然,也不能不承認,和司馬朗相比,司馬懿的能力和綜合素質要高很多,司馬朗更多的是像一個漢末世家大族以傳統方式培養起來的儒家士大夫,這種人在漢末到三國這種時代,當然不如司馬懿。
  • 司馬昭:三國時期的形勢預判高手,走的每一步棋都是環環相扣
    在潛意識裡,曹爽感覺司馬懿不值得自己動手,於是司馬家族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當老爹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的前一個夜晚,把兩個兒子召集過來,大家記住只召集了兩個兒子,當時司馬懿九個兒子,但是他信任的就只有這倆兒子。
  • 不殺全家司馬懿,用情專一司馬師,路人不知司馬昭——篡奪之路
    一介吳皇落得如此下場,這乞降的窘相對晉國君臣來說哪怕是隨便想想都該是何等有趣。望著孫皓,司馬炎微笑說:「朕設這個座位等你已經很久了。」孫皓低了頭,恭恭敬敬在位子上行禮道:「臣下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等待陛下。」司馬炎一愣,略有些吃驚。他沒料到這個不知天命的傢伙居然敢嘴硬,也絕對想不到這句話一語成讖。37年後,自己的子孫真會被迫在江南苟延半壁江山。
  • 諸葛亮死了,司馬昭請求出兵滅蜀!司馬懿:回去讀讀範蠡那句話!
    因此之後諸葛亮就決定北伐,諸葛亮陸續發動了六次北伐,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最後卻沒有辦法如願,這當中有個原因是非常關鍵的,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司馬懿。諸葛亮帶著軍隊去北伐,但是曹魏這邊的司令就是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是非常有智謀的,並且考慮也是非常長遠的,並且他做事情都是非常謹慎的,他在帶兵方面也是很厲害的,可以說是可以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存在的。即便諸葛亮進攻是非常強的,但是司馬懿也是不差的。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雖然是能夠緩解問題,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導致司馬昭趁著蜀漢問題發兵攻打了蜀漢。第二年,隨著大軍兵臨城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就這樣滅亡了。出於政治考慮,司馬昭沒有直接殺死投降的劉禪,而是選擇將他遷移到其他地方,然後派兵監視,只要是監視到他有問題,才能名正言順的處死他。
  • 司馬懿逝世後,司馬昭為何沒有篡位奪權?其實換做是你也不敢
    所以當初的曹植和曹丕才會因此而不斷的爭鬥,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家族的權力就會是司馬師掌握的。而司馬昭一生沒有做出任何的過分的事情,那司馬昭為什麼會甘心這樣?是不敢嗎?事實上,直到司馬昭上臺,政敵對司馬家族的威脅還是存在的。除了山濤之外,都是非常的憤恨司馬的家族人的,但是因為害怕受到司馬家族的鎮壓所以就此作罷。
  •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裡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 這和司馬懿對他的培養不無關係,因為司馬懿知道,一個有才華的人太過秀鋒芒,不僅會讓人產生敵視心理,也讓自己驕傲自滿並暴露弱點,所以刻意打壓司馬昭。而司馬昭也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對事情理解的更透徹。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您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這司馬昭的權力欲可不比李世民差,為什麼司馬昭沒成為曹魏時期的李世民而取代大哥呢?福認為,一言以蔽之是團結就是力量,具體來說原因有三:第一、司馬師太強了,太狠了。真強!司馬師掌握曹魏的大權,與其說有個好爸爸,倒不如說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