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去世前大呼四個字,司馬昭聽懂了,到死也沒敢稱帝

2021-01-09 騰訊網

司馬懿去世前大呼四個字,司馬昭聽懂了,到死也沒敢稱帝

導語:東漢末期,政局傾頹,官員腐敗,由此引發了黃巾起義,並間接導致了地方軍閥的崛起。這些地方勢力逐漸不受朝廷管制,互相攻伐,最終經過了30多年的戰火之後,曹、孫、劉一起瓜分了天下。可諷刺的是,這三家鬥到最後,卻被司馬家族撿了便宜。他們隱忍了幾十年,一朝發難就顛覆了曹魏,進入滅蜀、吞吳,建立了一統功業。

與漢末的揚、荀、崔等世家相比,司馬氏其實算不得豪門,而其之所以能夠崛起,其實都仰仗司馬懿一人而已。現在來看,此人的眼光和城府連當時的曹操都未能猜透。公元201年,曹操將小皇帝和中央朝廷的一幹文武都遷到了許都,司馬一家也跟著到了許都。當時20歲出頭的司馬懿以及才氣外漏,於是被徵召,但是他卻稱病不願就職。有人認為他是個儒者,不願屈服的曹操的淫威,但其實他內心卻是個權謀家,公元201年的曹操僅有兗州一隅,勢力遠不及袁紹等人,因此他不願過早站隊。

公元208年,曹操徹底消滅了河北的諸袁勢力,並剿滅了烏桓,北方大局已定,在這一年司馬懿再次受到任命,這一次他沒有絲毫猶豫和推辭,立刻就走馬上任,可見其投機心理。不過在曹操時代,能人眾多,他似乎一直進不了曹魏的核心,始終擔任著一些無實權的小吏。為此他又相中了曹丕,最後助其上位,自己也水漲船高,一躍成為尚書,並封侯。

曹丕運氣不濟,在位7年就病逝,而他的死也讓曹魏朝廷徹底分裂,皇室宗親和世家大族不斷地爭權。開始時,宗族中的曹真等人都是能人,一直壓制著世族,而曹睿也樂於在兩家之間做平衡之術。認清這一點的司馬懿於是選擇蟄伏,即使後來宗室的老大換成了無用曹爽,他依舊處處忍讓,甚至一度稱病在家。慢慢地,他在魏國群臣的眼裡就成了好好先生,以至於當他發動政變時,大家都覺得他只是報復曹爽,沒有更大野心,所有人都被他騙了。

雖然司馬懿在公元249年就已經奪權,但是直到251年他去世也沒有稱帝,當時的人都覺得他是想仿效曹操,不過他在臨終前大呼四個字:"慎之、慎之!"。史料記載,他在病重後就一直夢見被以前害死的同僚的冤魂糾纏,精神日益恍惚,所以才在臨終前說了那四個字。或許是害怕自己以後也會受到如此折磨,司馬昭兄弟聽了後到死也不敢稱帝。

結語:司馬懿算計一生,但是臨終前也有所悔悟,他的"慎之"就是要告誡自己的子孫不可貿然稱帝,因為只要篡位,就必定要屠戮無數的反對者和無辜之人,這是他所不想見到的。自己生前殺人無數,最後在臨終前受盡折磨,因此他也不想自己的兒子日後重蹈覆轍。可惜的是大勢不可阻擋,司馬氏既然已經得到了權柄,他們家族就早晚會有人去打破最後的桎梏,而那個人就是司馬炎。

相關焦點

  • 司馬懿死前說出了「4個字」,司馬昭聽到後,至死都沒敢稱帝!
    司馬懿死前說出了「4個字」,司馬昭聽到後,至死都沒敢稱帝!說到司馬懿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一位隱士,在曹操統一中原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隱居在山水之中。雖然是指是比較的隱秘的,但是由於他的才華出眾,最後還是被曹操給發現了,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在他死的時候想讓曹操殺掉司馬懿,大家都知道司馬懿行事一向非常的謹慎,一直沒有給機會。到了曹丕繼位皇帝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是開始展示出了他的才華,通過司馬懿的幫助,魏國可以說是國泰民安,更是為之後的一統三國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 司馬懿死前對司馬昭說了什麼?讓司馬昭到死都沒敢稱帝!
    大家都明白,東漢末年的三個國家鬥了幾十年最終還是都沒有統一天下,並且把國家搞的民不聊生,連年的戰亂最終讓這三國的實力終於有所消耗,終於也是安穩了幾年,可他們到死為沒能想到,打了幾十年的仗,到最後功勞全讓司馬懿一家給搶走了,劉備、曹操和孫權要是在死後能知道是這種情況,估計也得死不瞑目了
  • 為什麼司馬昭不敢稱帝?因為司馬懿臨死前是這樣說的
    魏蜀吳打了60餘年,耗死了兩代人,但是最終獲利的,並不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家,而是一直在魏國,身為臣子的司馬家族,即便是老奸巨猾的曹操,也沒有看出司馬家族的野心,這一切都因為,司馬懿在位的時候,實在是太低調了,半點反叛之心都沒有。
  • 司馬昭更有名,為何司馬師才是司馬懿繼承人?司馬昭哪裡不如他?
    他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還有一個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諺語大概是關於殺死魏帝曹髦的事,司馬昭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在他統治期間,司馬昭曾派鄧艾去消滅蜀國。司馬昭能夠如此囂張地讓世人皆知他的想法,一個是蒙父親司馬懿的庇蔭,對曹魏的控制已深,一個是他能力確實非常高。司馬師的實力與司馬昭比,如何?司馬懿有九個兒子。
  • 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例如《晉書》中的《帝王本紀》,一開篇便是講述晉宣帝司馬懿的相關事跡。眾所周知,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經歷了三代人,雖然都沒正式稱帝,但他們都是西晉的奠基人,而最初的奠基者便是司馬懿。不過,到了司馬師和司馬昭時,他們已經成為實際上的曹魏皇帝,手上雖握有實權,但是名號上仍然是臣子。就事論事,司馬炎雖正式稱帝,但從事實出發,他只算是西晉王朝的第四位繼承人。
  •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曹丕39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47歲,更不會想到他的孫子曹睿35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竟然都60歲了。
  • 三國後期司馬昭為何沒有稱帝,因為這個人的存在!
    司馬懿聽後很內心高興,但他卻冷冷地對司馬昭說道:「胸懷大志者,不可言傳,以防他人所窺,為我帶來滅族之禍端」。由此可見,司馬昭內心是有稱帝的雄心的,但他在掌權後為何沒有稱帝?是因為他內心忌憚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鄧艾!
  •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司馬懿,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經歷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丕,曹睿,終於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然而,每當一提到司馬懿,我們都會想到諸葛亮,司馬懿怕諸葛亮嗎?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出於政治考慮,司馬昭沒有直接殺死投降的劉禪,而是選擇將他遷移到其他地方,然後派兵監視,只要是監視到他有問題,才能名正言順的處死他。直到後來劉禪在門前寫了三個字,司馬昭才放棄了殺他。最初,劉禪在遷移到洛陽的路途中就害怕,怕魏軍半路殺掉他。
  • 《虎嘯龍吟》司馬懿根本沒想殺昭兒,而司馬昭卻把老爹看的很透!
    司馬昭在劇中承擔的是他陰險毒辣的一面,司馬師承擔的是他良知正直的一面,到結局故事到了這個地步,其實印證了司馬昭對司馬師說的那句話,你怎麼知道這一切不是爹讓我做的?看似司馬昭做盡了壞事,背盡了鍋,但其實就是是司馬懿潛意識裡縱容了自己陰暗邪惡的那個人格。
  • 不殺全家司馬懿,用情專一司馬師,路人不知司馬昭——篡奪之路
    曹睿微微抬頭把年幼的太子曹芳喚到床前,又拉著司馬懿的手,吃力的吐出幾句話:「我的病......是沒治了......現在把身後事託付您。您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吧。哎......死,其實都是可以忍耐的,我現在就是一直忍著等您來啊......呵,能在死前見到您,我啊……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睿言辭情真意切,在場者無不動容。
  • 直到司馬師去世司馬昭都沒被當成公認的司馬家族繼承人
    而司馬懿不同,司馬懿是曹操徵辟的人,一開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屬。只是司馬朗死得比較早,所以司馬懿順勢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權勢,當然,也不能不承認,和司馬朗相比,司馬懿的能力和綜合素質要高很多,司馬朗更多的是像一個漢末世家大族以傳統方式培養起來的儒家士大夫,這種人在漢末到三國這種時代,當然不如司馬懿。
  • 司馬懿逝世後,司馬昭為何沒有篡位奪權?其實換做是你也不敢
    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在古代的時候那是許多的人都覬覦的地位,自古以來有太多的人因為權利而不斷的爭鬥,曹操當初的兩個兒子就是,還有李世民的玄武門突變,殺害自己的兄弟,康熙的時候9個兒子爭奪太子的位置,古往今來比比皆是這樣的殘忍的故事
  • 司馬昭為什麼不搶司馬師的權力呢,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在封建社會當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為什麼到了晉朝,司馬昭卻沒有這麼做呢,他心甘情願的臣服於司馬師,二人沒有違背兄弟之間的情義,是真的臣服,還是另有陰謀?在三國末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將魏國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司馬懿從一位大臣變成了君主,司馬一家跟早起的曹操有幾分相似,雖然不能說是皇帝,但繼承者就掌管著全部大權。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小談司馬昭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可能會很少用到歇後語這樣的東西了,像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歇後語背後的典故小故事就更鮮為人知了。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大家都明白其意思但可能對其背後的歷史故事不太了解的一個源於歷史的歇後語――司馬昭的心思,大家都知道。在三國的時候,司馬家可以說是魏國的權貴勢力最大的家族,他是魏明帝曹睿時期的魏國的大將,司馬懿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司馬師,二兒子司馬昭。
  • 除司馬師和司馬昭外,司馬懿的其他子女平平無奇,有的還有神經病
    此時,諸葛亮就在西城,但是這個城裡卻沒有大部隊,無法和魏軍對抗,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揮他的才能,把城門打開,裝作正常運轉的樣子,他自己則帶著兩個小書童到城樓上彈琴。在演義中,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看到眼前的情形後,擔心城裡設有埋伏,不敢攻擊,帶著自己手下的士兵走了。
  • 曹操辛苦一輩子,怎麼反而讓司馬懿家族得到了天下
    司馬家能成為最後的贏家,最要感謝的就是司馬懿。曹操在世時,多次想除掉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做事謹小慎微,並隱藏自己的鋒芒,不顯露自己的能力。加上司馬懿和曹丕關係很好,又做了曹丕的老師,所以曹丕很信任,很保護司馬懿。司馬懿躲過了曹操,等到曹丕上位,司馬懿就不用擔心生命之危了。有了曹丕當靠山,司馬懿的地位也上升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您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這司馬昭的權力欲可不比李世民差,為什麼司馬昭沒成為曹魏時期的李世民而取代大哥呢?福認為,一言以蔽之是團結就是力量,具體來說原因有三:第一、司馬師太強了,太狠了。真強!司馬師掌握曹魏的大權,與其說有個好爸爸,倒不如說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後人對司馬懿最真切的評價。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兵力,糧草皆無多少剩餘,劉備率兵退白帝城後病死於白帝城,這才有了白帝城託孤事件。
  • 諸葛亮死了,司馬昭請求出兵滅蜀!司馬懿:回去讀讀範蠡那句話!
    因此之後諸葛亮就決定北伐,諸葛亮陸續發動了六次北伐,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最後卻沒有辦法如願,這當中有個原因是非常關鍵的,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司馬懿。諸葛亮帶著軍隊去北伐,但是曹魏這邊的司令就是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是非常有智謀的,並且考慮也是非常長遠的,並且他做事情都是非常謹慎的,他在帶兵方面也是很厲害的,可以說是可以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存在的。即便諸葛亮進攻是非常強的,但是司馬懿也是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