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臺,臺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陛;
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
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
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麾,本是指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幟。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當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摯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膝下子女幼年時經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動,故以「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相傳晉公子重耳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樹燒死。晉文公砍下大樹做了木履穿在腳下,平時總是看著腳下的木履說:「悲乎,足下!」
在下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