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8:30 |龍灣發布
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飛簷鬥拱氣勢雄渾……
龍灣一位老人耗時七年
手工打造了一座
4米多高的黃鶴樓模型
模型作者姜方堅老人現年74歲
這是他60年木作生涯的收官之作
退休後他集畢生技藝
打造兩件得意之作
姜方堅老人是龍灣區永中街道滄頭村人,14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做木工。「我們滄頭下姜氏以出木工出名,過去號稱是『三百把斧頭』,龍灣許多傳統木構建築都是姜氏木匠做的。」姜方堅老人說,從他的太爺爺那輩起,家裡四代都是木匠,製作黃鶴樓模型用的就是家傳手藝。
姜方堅老人說,做木工很辛苦,也不賺錢,他兒子沒有再繼承祖業,而是去做生意了。2008年,姜方堅從我市一家建築公司退休後,萌生了一個念頭,打算用畢生技藝,再做幾件得意之作。
「
「再過幾年,這些技藝就可能失傳了,我希望趁自己還做得動,留下一兩件作品,讓後人對這門古老技藝有更多了解。」
」
2013年6月,姜方堅耗時5年雕制完成了一座佔地1.8平方米,高逾3米的鼓樓,整個模型共有大大小小2800多個零件構成。鼓樓模型完工後,老人意猶未盡,決定再打造一座黃鶴樓模型。
對於姜方堅的執著,老伴邵金花起初並不支持。「畢竟年紀大了,我不想他太辛苦。」邵金花說,做模型不但不賺錢,幾年來還貼進去好幾萬元買木料。「每天一醒來,他就在想今天要做哪些零件,睡覺前又想著花紋怎麼雕會更好看。」看到姜方堅投入的樣子,仿佛整個人都年輕了幾歲,老伴慢慢地也轉變了態度。
數萬個零件
營造一座「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美稱。1986年,姜方堅曾到黃鶴樓一遊,這座古建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當時就仔細地觀察、記錄下了黃鶴樓的整體構造和局部的雕飾花樣,還保留了許多照片。」姜方堅說,黃鶴樓高度為51.4米,他決定按照約1:12的比例營造模型。
黃鶴樓(圖源網絡)
憑藉著記憶和照片等有限資料,姜方堅從零開始計算比例、繪製圖紙,再逐一雕刻出木構件,一層層地搭建。歷時近七年後,黃鶴樓模型已近完工,目前只差八塊匾額的描金。
在現場可以看到,黃鶴樓模型上一扇巴掌大的門扇就由多達數十塊小零件構成。「一扇門要42個木零件才能搭起來,光門上的一片窗花就有26個零件。」姜方堅說,雖然零件很多,但整座模型用料紮實、結構嚴絲合縫,十分堅固。他一邊說著一邊伸手抓住模型上的一座飛簷,將整個人掛了上去,模型卻仍紋絲不動。
為了原原本本依照傳統技藝營造,整座模型的數萬個零件全部使用榫卯和竹釘連接,沒有使用一枚鐵釘。姜方堅說,「竹釘用毛竹製作,使用前還專門在鍋裡炒制過,能夠去除溼氣,確保竹釘可以不易腐朽。」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於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灣區文廣旅體局文化遺產科工作人員陳賢寶長期關注本土非遺文化發展,據他介紹,姜方堅老人的作品集溫州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於一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他希望能通過這座木製建築模型,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溫州古建築藝術之美,讓這種建築文化得以傳播、傳承。
出品:龍灣發布
資料:溫州都市報
版式:景萱 編輯:胡炎楨
責編:王鵬 監製:項顯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1586341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