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的一間專業錄音棚內,天韻社的陳倩,江南琴社的顧穎、王曉軍、杜冬英等人在此撫琴,錄製唱片。大家手中彈撥的這把古琴大有來頭。它的主人就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者、無錫人楊蔭瀏。在楊蔭瀏的外孫榮申宏先生的見證下,這張塵封了數十年的名人用琴,再次傳出了汩汩清音。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展覽資料裡,有組楊蔭瀏的老照片,是楊蔭瀏1937年在無錫家中演奏三弦、練劍、撫琴時的場景。楊蔭瀏彈奏的這把古琴,一直存放於留芳聲巷41號詒清堂的楊氏老宅中。後來,老宅拆遷,這把琴便留在了留芳聲巷小區楊蔭瀏的小女兒楊國葳的家中。楊國葳去世後,楊國葳的兒子榮申宏「接棒」母親保管楊氏舊藏。今年端午,陳倩、顧穎應榮申宏之邀到留芳聲巷小區與他一起整理部分楊氏家族文獻。榮申宏拿出這把外公的古琴,眾人檢查後發現,此琴琴面基本完好,殘留有絲弦,部分漆面起翹發泡,隱見斷紋,琴底板有字,部分可識別。根據形制特徵,大家初步判斷這就是楊蔭瀏先生無錫家中撫琴照片裡的那張琴。
為了老琴能夠復響,今年8月,三人帶上這張琴前往鎮江,請梅庵派古琴藝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善教診斷修整。經過兩個月的初期修繕,此琴恢復到了可以演奏的狀態,且音色古樸潤澤。劉善教綜合材質形制等要素,斷代此琴為明琴。為了讓老琴發揮新價值,也為了傳承弘揚無錫古琴藝術這項非遺,無錫琴人計劃用該琴彈奏,錄製一張唱片,再續清音。在一家文化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無錫琴人展開了錄音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計劃錄製的《鷗鷺忘機》《秋江夜泊》《平沙落雁》等十個曲目,主要來源參考《吳士龍鈔譜》,吳士龍是晚年定居無錫的今虞琴人兼作曲家。其中,《醉漁唱晚》則來自楊蔭瀏先生的譜本。「用楊蔭瀏先生的琴,彈無錫人的譜。」顧穎透露,後續的錄音工作將由琴社成員分幾批完成。
(張月 文/顧穎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