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值超過豐田之後,坐上汽車第一股的特斯拉可謂是風光無限。或許整個汽車行業都不會想到一個僅僅成立17年的科技公司,突然一腳插進汽車領域之後就成了全世界崇拜的對象。況且相對於,豐田、大眾這些汽車巨頭一年千萬輛級的交付量來說,特斯拉全球的年交付量還不到40萬輛。
也許只有用「後浪」來描述這個事實可能才更容易被耄耋之年的大眾們接受。但不可否認,年輕人在飛速奔跑中難免會摔跤跌倒,風光無限的特斯拉同樣不可倖免。
有意隱瞞電池設計缺陷
質量工程師被解僱
近日,外媒Business Insider報導稱,特斯拉的內部郵件顯示,其在2012年就知道Model S的電池設計存在缺陷,容易造成冷卻液洩漏引發火災,但管理層為了產量和業績視而不見。
Business Insider報導稱,其看到的多封特斯拉內部郵件和三位知情人士對話顯示,特斯拉最早的一批Model S在出廠時,電池冷卻裝置就存在缺陷,可能引發短路甚至起火。在Model S車型上,特斯拉通過冷卻液管來給電池降溫,但冷卻液管末端採用的是軟的鋁製材料,很容易磨損破裂或出現針孔,導致冷卻液洩漏。
郵件顯示,特斯拉先後委託了三家機構測試調查電池冷卻系統,三份報告都顯示其末端連接配件存在問題。不過,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當時選擇對這個問題秘而不宣,並正常向外交付了Model S車型。
對於電動車來說,最大的安全隱患也就是三電系統,而實際上特斯拉自燃、起火、爆炸等新聞也時有發生。早在2013年下半年,特斯拉Model S在六周內接連發生3起起火事故;去年5月,在中國和美國又接連發生3起特斯拉Model S自燃事故;類似這樣的事故實際上還有很多,但是特斯拉通常對外的處理辦法則是升級電池軟體。
2018年,美國媒體曾報導稱特斯拉前質量工程師Cristina Balan,向媒體爆料稱自己曾發現特斯拉Model S存在設計缺陷、並向團隊報告,而團隊最終選擇忽視這個問題,依然堅持該車型上市銷售。事後,Cristina Balan被趕出了特斯拉。
記得國內民營車企長城汽車在推出首款中大型SUV哈弗H8的時候,就因為中間一個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技術問題,臨時借調全球知名專家共同會診,甚至不惜連續三次跳票推遲上市,導致其市值大幅縮水,可謂是損失慘重。而特斯拉則是在明知有設計缺陷的情況下還上演漫天過,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常犯的錯誤。
為什麼能上天的特斯卻做不好品控?
和電池缺陷問題一起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展開調查的還有特斯拉觸控螢幕失靈問題。
而實際上特斯拉Model 3在今年年初於國內投產交付不久就被爆出「減配門」,國產特斯拉Model3宣傳資料以及電動車環保信息隨車清單上明確標註的整車控制器型號與實際不符,由標配HW3.0降為了HW2.5。該事件曾一度讓特斯拉身陷輿論漩渦,馬斯克被迫發聲。
此外,今年4月英國車主爆料其新購置的Model 3竟出現方向盤脫落的情況。按照車主的說法,特斯拉證實方向盤沒有通過螺栓固定在汽車上,同時正在調查生產中發生的情況。
螺栓缺失、油漆剝落、面板未對正、燈具缺失以及燈內冷凝水……這些看起來讓人啼笑皆非的細小的問題卻成了特斯拉車主的日常話題。甚至還有特斯拉車主對下雨天開啟後備箱後,雨水順著後風道竟然直接淌進後備箱的設計表示很無語。
那麼,號稱最牛的科技公司為什麼就解決不了品控呢?其實從造車這個事情上說,品控受制於生產工廠,而特斯拉屬於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對於生產管理經驗顯然是不足的,品質管控自然也就是存在問題。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在借江淮代工的時候,實際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核心就在於作為傳統車企的江淮在生產工藝和技術上無法滿足定位高端豪華的蔚來的需求,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蔚來的產品設計並沒考慮實際的投產的問題。
此外,品控能不能做好的根源還是取決於自己想不想做好。我們始終相信,在認真做事的人面前是沒有困難可言的。而特斯拉的標籤並非是汽車,而是科技公司,所以特斯拉產品的最大的亮點也就是科技顛覆了我們對汽車固有的認知,除了動力形式還包括智能化自動化。因此,對於特斯拉來說有這些亮點已經足夠顛覆行業了,而至於品控的小問題目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其實最根源的還是理念問題,比如之前當明知道存在電池安全隱患的時候,特斯拉寧願相信用軟體升級的方式來解決,而這也是馬斯克一貫的風格。也正因此,軟體工程通常的做法都是先推出1.0版本,然後後續使用的過程中一邊尋找BUG,一邊修復升級,這是基本邏輯,而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直接推出一款100%完美的產品。因為誰也不知道那款產品什麼時候能推出,或者是說等到推出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蔚來汽車李斌曾說,不要指望4歲的孩子養家。我們也可以說不要指望17歲的少年變得無所不能,但是如果特斯拉不重視品控這些瑣碎的小問題的話,恐怕將迎來滅頂之災。因為,當前特斯拉的年交付量還不到40萬輛,如果這個量再放大10倍,甚至是和豐田、大眾等同量級的時候,估計早就亂套了。當然,如果真的按照現在的品控標準,特斯拉也斷然做不到千萬輛的交付量級。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車輿傳媒——行業領先的媒體矩陣:[車輿]聚焦行業、洞察車市[新能源觀察]市場分析、專為新能源而生[Miss car]用車選車、有趣有料的汽車脫口秀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