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將軍馬繼援,解放戰爭中讓我軍吃了三次敗仗,晚年為汶川捐款

2020-12-14 騰訊網

1916年,袁世凱死後,沒有人能夠再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一時間,各個地區的軍隊統帥開始以省割據分裂,培養自己的軍事實力,整個中國開啟了軍閥混戰時代。

這些軍閥,全部都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而他們的孩子,也都是地方的無人敢惹的「公子哥」。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張大帥的兒子張學良了,不過還有一個人雖沒有張學良的名氣高,但也是一個風雲人物,他更是在20歲時就擔任了軍長。

他被稱為「公子將軍」,曾在解放戰爭中讓我軍吃了三次敗仗。國民黨政府垮臺後,他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晚年還為汶川地震捐款。

此人名叫馬繼援,他的名聲可能並不算響亮,可提起他的父親,人們無不咬牙切齒,他的父親正是曾經製造西路軍慘案的馬步芳。

馬繼援是馬步芳唯一的兒子,馬步芳對他可謂是疼愛至極。而馬繼援也和那些混吃等死的軍閥二代們不同,他從小就立志參軍,為祖國建功立業。也正因為此,他在14歲時就被其父親安排進了青海省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部擔任上校參謀長。

後來,可能是馬繼援覺得自己軍事知識過於不足,也可能是馬步芳想讓兒子歷練歷練,便將他送進了國民黨軍校軍訓班學習。也正是在此期間,馬繼援接受了較為正規的教育,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知識和戰略理論。

馬步芳也是愛子心切,馬繼援還沒畢業,就把他任命為陸軍步兵少尉,此時的馬繼援才僅僅16歲。同年,馬繼援畢業,他又被其父親提任為第82軍騎兵第三旅少將旅長,也正是因為靠著其父親坐上了這個位置,他手下的人也從來不敢說什麼。

在軍中經過幾年的歷練,馬繼援在20歲時,正式被他父親提拔為第82軍軍長,國民黨少將軍銜。如此年輕的軍長在當時的國民黨隊伍中絕無僅有,他也因此被稱為「公子將軍」。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馬繼援也率部踏上了戰場。他在抗戰期間也算小有建樹,曾在山西運城、河南淮陽、皖北的壽縣等地區,配合兄弟部隊重創日軍,尤其是馬家祖傳的騎兵戰術,讓日軍聞風喪膽。

解放戰爭期間,他隸屬國民黨軍隊,正是他讓我軍吃了三次敗仗。

第一次發生在1947年的合水戰役,馬繼援率領的國民黨整編第82師打敗了我西北野戰軍,此次戰鬥的失利是因為我軍對馬繼援的戰鬥方式和戰鬥方法一無所知,加上他善用的騎兵戰術,我軍沒能及時作出較好的判斷,才導致戰鬥失利。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是子午嶺戰役和西府戰役。而我軍的第三次失利,也被彭帥痛心地稱為「人生中第三次大的敗仗」。

不過這三次勝利並不能說明什麼,可能馬繼援的軍事才能確實不錯,但解放全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望,他為國民黨取得的三次勝利不過是杯水車薪。雖然在後來,他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但沒過多久,國民政府就徹底垮臺了,馬繼援也跟隨蔣介石前往了臺灣。

只不過在到達臺灣後,蔣介石就不再重用他了,而是給了他一個閒職,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安度晚年。

馬繼援在臺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便離開臺灣僑居在了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馬繼援在聽說汶川大地震之後,立刻捐獻了5000美金,以表達對災區人民的問候。

2012年2月27日,馬繼援病逝於沙烏地阿拉伯,終年91歲。回顧馬繼援的一生,雖說他不算什麼軍事奇才,但好歹也在20歲時便當上了軍長,還能在解放戰爭中讓我軍吃三次虧,可見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只可惜站錯了隊伍。

相關焦點

  • 1949年最狂妄的國軍司令馬繼援,87歲給汶川捐款,希望落葉歸根
    解放戰爭爆發前,國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佔據絕對優勢,加上背後還有美國人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需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受此影響,老蔣手下那幫將領們也一個個狂得不行,吹牛說大話的比比皆是。胡璉就曾狂妄地說給自己三個軍就可以對付華野;張靈甫更是豪稱十個整編師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
  • 解放戰爭中唯一狂妄國軍中將,三次被圍都逃脫,80多歲回老家捐款
    解放戰爭爆發後,鍾松所部被整編為「特種師」即整編第三十六師,投入到國共內戰,曾由洛川經牛武鎮向延安進攻,在陝北與我軍多次作戰,曾給我軍造成較大損失,成為西北戰場上我軍的勁敵,如何儘快將其殲滅,成為西北野戰軍的當務之急。
  • 解放戰爭初期,我軍連續三次敗仗,對手國軍號稱「七路半」
    解放戰爭史上,我軍有一個戰場出師不利,連續三場敗仗,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對手是一個雜牌軍將領,創造了奇蹟。 4、1939年12月19日開始,他長途行軍500裡奇襲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三戰役,150天內打了三場勝仗。
  • 百勝之師也有失利,解放戰爭我軍10大敗仗
    解放戰爭中有很多經典勝仗,也有敗仗,一起來看看。1、中原突圍解放戰爭初期,中原軍區將新四軍5師、豫西南下部隊,陝北南下部隊整編,有5萬多人。遭受劉峙指揮的20萬蔣軍圍困。1946年6月26日,我軍4萬多主力部隊分為兩路,還帶著1萬多機關人員突圍。第1縱隊第1旅6000人(皮旅)作為掩護部隊。
  • 解放戰爭中,最能打的十位國軍將領:黃百韜悍勇,胡璉狡猾
    在抗日戰爭的雪峰山之戰中,邱維達敏銳地捕捉到了日軍的弱點,並向王耀武獻上了破敵之策,王耀武採納之下取得了不俗的戰果。戰後,邱維達受到嘉獎,一戰成名。解放戰爭中,在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覆滅後,邱維達受命重組74軍,重組後的74軍顯示出了不俗的戰鬥力,顯示了邱維達不俗的整軍能力。最終,在淮海戰役中,重組後的74軍再次被我軍殲滅,邱維達也被我軍所俘虜。
  • 解放戰爭中最嚴重洩密事件,林彪最大一次敗仗,我軍被迫更改密碼
    在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都非常看重的地方。在這裡,國民黨拿出了曾經遠徵緬甸的精銳部隊,而我軍也是從各個地區抽調精英。但是,1946年的一次洩密事件,卻讓我軍兵敗千裡,也讓林帥遭遇了人生中最大一次敗仗。
  • 解放戰爭中三野的7場敗仗,對手都是誰,傷亡了多少兵力?
    第三野戰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遭遇過最多國民黨精銳,是四大野戰軍中戰績最大的一支部隊,當然,三野也不是百戰百勝的,損失同樣不小,其中有7場著名的敗仗,讓我們回顧一下。張靈甫三、第二次漣水保衛戰1946年12月,在第一次進攻漣水失敗後,張靈甫又帶著整編74師和其他部隊共四萬多人,二攻漣水
  • ''青海王'':戰敗逃沙特,汶川地震後,其後裔捐款5000美元
    一九三○年九月東北軍進入關內,馮玉祥和閻錫山兩個方面受挫,馬步芳與其父看準時機,立即向蔣這邊挺進,馬步芳的部下已經在西寧組建了青海軍,以這兩個方面為資本,布置了對閻錫山的進攻,在追剿馬仲英部的戰鬥中,處處與蔣爭功。一九三六年,馬步芳參加了圍剿紅軍。這是西路軍歷史上少有的戰敗之一。
  • 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都打過敗仗,損失最大的分別是哪一仗?
    從結果來看,是解放軍最終獲勝,但是在內戰前期,國民黨部隊還是掌握絕對優勢的,否則老蔣也不會想要武力解決了,因此我軍四大野戰軍都曾有過敗績,那你知道各大野戰軍最大的敗仗是哪一場嗎?西北野戰軍損失最大的是西府戰役。
  • 解放戰爭國軍十大將軍,指揮作戰兇悍,都是我軍強勁對手
    解放戰爭中,國軍有一批幹將,部隊戰鬥力強,作戰兇悍,給我軍造成很大威脅。 他升職恰在解放戰爭爆發前,由於蔣介石嘉獎御林軍,名氣如日中天。 淮陰之戰:1946年9月18日,派出2個連從9縱與5旅的結合部成功突破,根據俘虜供述的口令,詐開淮陰南門。進城後,立即搶佔有利地形建立陣地,主力隨即從正面猛攻,佔領淮陰。9月22日,又攻佔淮安。 一戰漣水:1946年10月19日,分三路北攻漣水。
  • 桂系將領一貫驍勇善戰,但在解放戰爭中,也有四位成為我軍俘虜
    就連我軍四大野戰軍司令員都十分敬佩。三野副司令員粟裕說桂系士兵十分驍勇,比蔣介石嫡系還要強悍。二野司令員劉帥說;遇到桂系將領先不打為好,先打保安隊,再打蔣介石嫡系軍,最後再打桂系將士。而從未打過敗仗的林總,人生兩場失敗的戰役就是敗給了桂系將領白崇禧。而一野司令員彭老總早在紅軍時期就領教了桂軍的厲害,說桂軍猛如虎,惡如狼。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著名的10大敗仗中,哪支野戰軍輸得最多?
    敵人出於個人得失,同意暫時與我軍聯手,共同抵禦外敵入侵。也正是在我國人民的眾志成城下,日本侵略者最終選擇了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得了勝利。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背後,依然暗流湧動。解放戰爭:經歷磨難奮勇反擊抗日戰爭的結束,意味著解放戰爭的開始。
  •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是如何,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
    史稱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其實,在解放戰爭初期,雙方的實力處於,國強共弱。兩黨兵力相比,我黨約80萬,蔣介石約400萬。裝備相比較,我黨並無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裝備,都是小步槍。而蔣介石陣營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天上又有飛機,地上又擁坦克和大炮。可以說,論武器裝備,國軍屬於是裝備精良,而我軍屬於是裝備簡陋。
  • 解放戰爭中,被我軍厚葬的3位國軍高級將領,第三位死得太慘了
    解放戰爭,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交戰的雙方雖然立場相對,可並無種族國家之間的深仇大恨,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戰場上對勇猛作戰的敵軍將領保持尊重是一種美德,因此,解放軍曾經為被我軍擊斃的三位國軍高級將領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那麼,這三位被厚葬的將領都是誰呢?
  • 敵軍一上將解放戰爭期間,三次逃脫我軍包圍,被稱為「千古良將」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敵軍一個上將在我軍粟裕大將的包圍下,三次成功的全身而退,他與胡宗南在敵軍裡並稱「二胡」。胡宗南號稱「西北王」他號稱「金門王」,但由於他的驍勇善戰,在軍中有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 原創揭秘;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是多少
    以上這時都是國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各剿匪區作戰兵力人數,那麼,你們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人數是多少嗎? 而我軍也從延安,山東解放區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入東北與國軍爭奪東三省這塊肥肉。 本來還算讓葉飛,楊勇,陳賡三個縱隊也去東北,但是後來由於各部司令員都捨不得,找各種理由推辭,所以最終沒有去成。接下來雙方在東北戰區,先後歷經了兩年的戰爭,各自兵力人數巔峰時期達到;國軍擁兵55萬,而共方擁兵70萬,尤其是在遼瀋戰役結束,共方兵員人數達到百萬。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這就註定了194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解放戰爭就此打響。然而,1946年,也是最為痛惜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我軍折損了四位名將、愛將。如果這四位將領不犧牲的話,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將會增添一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那麼,這四位將星分別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共陣亡了五位師長:全部來自華野和東野
    解放戰爭中,我軍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是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朱瑞將軍,另有謝祥軍、羅炳輝、張元壽等一批高級指揮員。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我軍師長,一共有5位,其中3人來自華東野戰軍系統,2人來自東北野戰軍系統。他們都是誰,怎麼犧牲的呢?第一位是王麓水師長。
  • 解放戰爭時期最成功的渡海作戰,參戰的兩位軍長,後授予什麼軍銜
    這可不是我軍的強項,渡海作戰畢竟不是陸地作戰,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1949年10月,一貫驍勇善戰,南徵北戰的第十兵團,卻在解放金門島渡海作戰中,損失慘重。讓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第十兵團馬失前蹄,可見渡海作戰與陸地作戰的區別。但是,我軍擁有幾百萬,不可能,沒有一位將領,會打破這種記錄,成功完成渡海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