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太晦澀看不懂?武漢高中語文教師給...

2020-12-12 瀟湘晨報

(圖為武漢六中語文高級教師楊幼萍,曾發表「最燃勵志演講 」——《人生很貴,請別浪費》。本人供圖)

長江日報-長江網8月6日訊(記者向潔)連日來,浙江考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的輿論出現反轉,網友們從嘖嘖不已到噓聲四起。太晦澀,重炫技,看不懂,有錯別字……成了眾網友認為「不值滿分」的幾大理由。8月6日,曾發表「最燃勵志演講 」——《人生很貴,請別浪費》的武漢六中語文高級教師楊幼萍整理出一個「翻譯稿」,再次引發關注。

作為高中一線語文教師,楊幼萍介紹,通常高考作文閱卷時是有一定滿分比例的,事實上優於常規作文即可是高分,高分中再「特別」的就可以往滿分靠。如果作文本身特別優秀,考生的字又格外賞心悅目,也可能成為滿分作文。楊幼萍坦言,浙江省的這個作文題未必好寫,很容易寫大話、套話、空話、假話和虛構。

楊幼萍參加過數次高考閱卷,也培養過「滿分作文」學生,她認為,浙江省近兩年高考滿分作文比例基本上在四千分之一以上,《生活在樹上》的滿分,是偶然中的必然。她說,看看歷年高考滿分作文,可能也會有人說「不咋地」。因為如果所有學生覺得不好寫,閱卷老師還是會「矮子裡拔長子」,維持一定的滿分比例。

「『青春寫作耍酷症候群』是有才氣的孩子的一種通病!」楊幼萍笑稱,這是她為有寫作才華但喜歡裝酷的孩子命名的。會念生僻字才能表現才華,所以《生僻字》一曲大火;引用古代作家不能用名,儘量用字,最好是號;典故不要說來處,讓讀者蒙;引證不要釋意思,讓讀者猜……

對於網友們的各種質疑與批判,楊幼萍直言,自己的朋友圈中,批判之聲也明顯高於認可。她做了一個嘗試,把作文及相關評論發到自己的學生群裡。有學生問她:「要模仿這麼寫嗎?」她的回答是:「不用模仿。作者的閱讀面與思考力可以學習,但是作文故作高深的炫技,不值得推廣。」

(圖為武漢六中語文高級教師楊幼萍。本人供圖)

生活在樹上(楊幼萍「翻譯」稿)

海德格爾說,「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現代社會的認知大約發端於此。傳統的家庭與社會傳統曾經是我們所有夢想與期望的起源,但在現代社會中,它們終於華光褪去。未來穹宇無垠,但在這片天空中過早的舉翅,未必書就人生的高光時刻;反而,何不學學卡爾維諾筆下的「樹上的男爵」──生活在樹上,生活在天空與大地之間。

我們,生而為人,以為不羈而熱忱的靈魂是其最本質屬性,以為我們被上天賦予了天然的超越性,於是不屑於古舊的坐標,鍾情於別處的芬芳。但當我們對個體實現的期望變成了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我們不否認,個性與社會之間有落差、自由與秩序之間會錯位。但這便可以成為那些「越矩」與「恣肆」的行為的理由或託辭?對於未來,乘風破浪的藍圖即使瞭然於胸,但在浪潮之巔,我們依然不要忘了在社會與傳統中,紮下自己的沉錨,方不會折戟沉沙或檣櫓灰飛。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若想書寫一己之故事,必然要講好家庭故事、社會故事、中國故事甚至世界故事。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每一個個體的「盈利」其實都在分享社會與時代的紅利。我們倘欲上青雲,則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借科技之風,經濟之風,文化之風,甚至國力之風。很多人誤以為社會與家庭只是一個薄瘠的符號,恰是源於我們缺乏對社會的體驗與閱歷,這是偏見的傲慢,而不是知性的傲慢,簡單的說,其實是無知的短視而不是睿智的無視。

我們孜孜矻矻以求生活的意義,這個過程其實是就是我們作為個體,與家庭、社會對接時雙向塑型的動態過程。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恰好在「塑造」每一個不同的「自己」。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韋伯為群體價值「祓魅」後,我們不再膜拜於集體意識之下,但又極化為對不斷膨脹的自我價值進行「賦魅」,以為「我即宇宙」。其實,當我們丟失了與外界的關聯時,拒絕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期待時,也就弄丟了自我。

面對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亦沒資格斥之以媚俗。人不為吃米而活著,但是不吃米就無法談活著。沒有大地與溝渠,便沒有樹,也就無法更接近天空。

毫無疑問,只從家庭與社會角度覘視自我有褊狹過時的成分。對此,我們可以批判,但不能墮入廉價的批判──對批判的盲目投誠其實也是反智。化用尼採的觀念,成為「為自由而戰」的「獅子」與「忘記過往」的「孩子」之前,請先如同像駱駝一樣地負載。先行穩致遠,再振翮高飛。

個體與社會,在理念定義上雖截然不同,但在實踐場域卻是彼此交融的。譬如當我們追尋個體夢想時,在途中涉足了權力的玉墀,於是個體糾纏於世俗與秩序,這究竟是夢想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譬如張居正)?其實,如果你不糾結,就不得不承認,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我們不可否認個體生命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才能進一步承認,那些以為個體可以脫離家庭與社會一味獨立飛翔的願景是多麼的失真。且讓我們,將真實體驗走在喧譁言語之前,或能切身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筆下的的大海與風帆,並效仿維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因為,隱於朝也好,隱於市也罷,擁抱世界的踐行永遠大於閉目塞聽、杜門闔戶的空言。

故,「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個體的超越性而不是「隔絕性」,不拘泥於「遺世獨立」,但保持自我的澄澈與率直;「在樹上」的生活方式更是生命過程的踐行,而不是行為藝術的表演與誇張: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始終熱愛大地──「生活在樹上」──永遠追尋天空。

一言以蔽之,在溝渠與星空之間,我們獨立,我們行走,但不遺世,亦不聒噪。

【編輯:賀方程】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遇冷的啟示:通俗易懂是文章的生命力
    高考滿分作文向來是眾人追捧和模仿的標杆,但是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閱卷組長陳建新擅自公布之後,經過極其短暫的「光環效應」後,很快引來一片質疑聲:晦澀冷僻,堆砌辭藻,故作高深,這樣的作文真的應該被評為滿分嗎?這樣的作文風格真的應該被推廣和模仿嗎?
  • 四川語文特級教師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
    「樹上的男爵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自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中。「……近日,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因為三句不離哲學、社會學、文學用典,「英式中文」式寫作,不僅在網上引發熱議,引起網友考據熱,還引發了語文界關於語文教學的深刻思考。
  • 讀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比做英語閱讀還難
    浙江卷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晦澀引熱議 作家馬伯庸:辭不配位 網友...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8月3日,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紅遍網絡,文章因艱深晦澀引發熱議。該文展現了考生豐富的閱讀量和廣闊的知識面,但也有人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應簡潔、準確、易懂。對此,作家和網友紛紛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文受質疑之後,閱卷組長也受到質疑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經媒體公布後,引起的強烈爭議至今沒有冷卻。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目前這種爭議已經從這篇滿分作文延伸到了為它「一錘定音」的閱卷組組長陳建新身上。據了解,《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第一次閱卷被給予39分,第二次、第三次分別被給予55分。但是,經以陳建新為組長的審核組審核之後,最終被給予滿分60分。由此可見,作為作文閱卷大組組長和審核組組長的陳建新是促使這篇作文得滿分的關鍵。
  • 浙江滿分作文引爭議,五個高三語文老師,無人打滿分,最低40多
    文 | 每日人物 劉梓祁 劉麗靜編輯 | 鍾十五高考作文向來是每年夏天的討論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既是學生參考的模版、老師教學的風向標,更是大眾津津樂道的談資。近日,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公開,因其複雜、深沉和抽象的行文風格,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  「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網友直呼看不懂!真誠的寫作,該從樹上下來了
    繼2001年的「赤兔之死」之後,前兩天又出現了一篇全網熱議的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身世十分曲折,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高分,進入終審環節後,被閱卷組判為滿分。
  • 看不懂2020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來看通俗化翻譯吧
    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以艱深的用詞、複雜難懂的句法和難解的意義吸引了眾多眼球。此文受到了閱卷組專家稱讚,然而大部分人都說看不懂,那麼這篇滿分作文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我們來看看吧!這篇文章真要認真讀,也不難讀懂。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篇佶屈聱牙的平安經!
    昨日,浙江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刷遍全網,其中作文內容使用大量生僻的詞語,讓人閱讀起來十分的晦澀難懂。第一個老師打了39分,第二和第三個老師則是評了55分,最後有審查組判了滿分。一時間,網上塵囂甚起,許多網友都批評說這是故弄玄虛、堆砌辭藻,看似富於哲理,實則故作高深。
  • 全網刷屏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你怎麼看?|作文|浙江高考|伊塔洛...
    正確讀音是……「嚆矢」 (hāo shǐ,指事物的開端)「振翮」(zhèn hé,形容人志向遠大)「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指勤勉不懈的樣子)這些生僻的詞彙正是出自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 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長被舉報!官方回應:停止其高考評卷工作
    日前,浙江省高考評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及專家點評引發網民熱議。今天,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回應稱,經調查,今年語文評卷組高考作文的成績評定過程符合評卷工作規範。但作為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的陳建新老師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
  • 《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引熱議,閱卷組長被查:辭藻堆砌不應模仿
    導讀:之前網上熱議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浙江方面給出最新回應是:網上流傳的今年我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民熱議,經調查,是其語文評卷組組長在評卷結束後擅自洩露考生答卷及評卷細節,按照規定,給予處罰。另外一條,還很重要。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直呼:猶如電腦撰寫,堆砌名人名言
    1今年一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爭議,這幾乎是史無前例。這篇作文題為《生活在樹上》,閱卷過程中第一位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了55分,最後又交由閱卷組組長「陳建新」來力排眾議,將其評定為滿分作文,但評完後又表示「不建議學生模仿」。
  • 專家質疑「浙江高考作文之父」連續擔任閱卷組長20年,出書開講座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連日來,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連同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的點評引發巨大爭議。而關於陳建新身為作文閱卷大組組長,但同時編著高考作文實訓書籍、到各中學開展高考作文講座的消息,仍讓其身處輿論漩渦中。
  • 現代孔乙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閱卷者陳建新
    正常情況下,評判一篇作文應看其內容,是否言之有物、是否思想深刻,當然有深度的內容表達應行文流暢語法嚴謹。文採是其次要考慮的,在內容基礎上的文採才是錦上添花。中國古代曾掀起過一場古文運動,其目的就是為反對駢文那種言之無物、卻從外在形式上極盡巧奪天工之能是的浮誇文風。
  • 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長被實名舉報:既是教練又是裁判
    作者 | 難得君 來源 | 難得讀書 「生活在樹上」出事了。 今年高考,最具有爭議的滿分浙江考生作文《生活在樹上》,我想大家都看過相關的文章,我這裡就不再詳說。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刪「大反轉」,是現代孔乙己,還是又一個少年韓寒?
    被刪除的內容,是馬伯庸解析並評論了一篇作文。 這也是最近被全網議論最多的作文——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浙江卷2020高考作文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滿世界的驚嘆:我看不懂,學白上了,還不如一個高中生。評價之前,把這篇文章翻譯一下。得先知道這個浙江才子到底在說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甲骨文作文?茴字的四種寫法?易懂的平安經?
    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引發廣泛的討論。事件源於一個雜誌社在官微上刊登了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在文章的最後附有閱卷組組長陳建新的點評,認為這篇文章是一篇佳作,「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