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向來是眾人追捧和模仿的標杆,但是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閱卷組長陳建新擅自公布之後,經過極其短暫的「光環效應」後,很快引來一片質疑聲:晦澀冷僻,堆砌辭藻,故作高深,這樣的作文真的應該被評為滿分嗎?這樣的作文風格真的應該被推廣和模仿嗎?
經過一個爭論和發酵的過程,一系列語文教育專家的權威性評論,為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硬傷」做了定論: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總編輯溫儒敏評論此文「不通順」,前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評論此文「佶屈聱牙」,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建業直接坦誠自己「讀了三四遍只能略猜文意」。
權威專家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通俗,不易懂」,而通俗易懂正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為人稱頌的優秀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通俗易懂。
唐代大詩人李白因其卓越不凡的創作能力被人們譽為「詩仙」,但是李白流傳下來的詩篇,像「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詩句,無一不是通俗易懂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詩作更是以「淺切」「老嫗能解」為特點,像他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等,無不是讀後就明白的。
近現代以來,為了改變文言文晦澀難懂的弊端,中國語言經歷了變革性的「白話文運動」,其內在推動力正是在於語言對於通俗易懂這一內在屬性回歸的要求。白話文運動開展之後,出現了朱自清的《春》,鬱達夫《故都的秋》,老舍《濟南的冬天》等眾多通俗易懂、優美動人的文章。這些文章之所以經久不衰,引人稱道,首要條件是被人們讀懂。因為只有別人讀懂之後,才能被喚起共鳴,才能起到文章的預期作用。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晦澀冷僻,連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戴建業教授都表示「讀不懂」,這樣的文章又有多少普通人能夠讀懂?這樣的文章寫出來又有什麼生命力?現在看來,幸虧有溫儒敏、戴建業等專家及時對這篇作文表明了態度,否則不知多少人會被它「帶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