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我們常說的「騎兵」,就是有馬作為代步而展開戰鬥的部隊,在古代的時候,騎兵是很常見的,而劃分後也是多樣的。論性質,可以分為輕騎兵,重騎兵。不過很多人都不了的是,其實除了騎馬,於古代騎兵而言,騎動物作戰的兵種,那些機動性強的部隊,都是可稱之為騎兵的,例如說象騎兵。然而,進入了新時代後,「騎兵」一詞就被賦予了新的定義,一般而言,只要具有了快速機動能力,且靈活部署戰鬥力較強,大多都可以被賦予「騎兵」的稱號。比如,美國的「遊騎兵」部隊,他們騎得就不是馬,而是靠著直升機,和輕型裝甲躋身於了騎兵部隊。當然了,如今的「騎兵」是比古代騎兵擁有更強大戰略投送能力的,甚至是敵後作戰能力。以此去達到僅用一次出動,就能將戰爭局勢逆轉的結果。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幾乎起著主導戰局的作用,中外的影視劇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某場戰爭一到了危急關頭,騎兵加入戰場時似乎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勢如破竹的衝鋒陷陣,頓時就扭轉了戰爭的發展局勢。我國是至今古老文明仍在延續的一個國家,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騎兵這方面自然也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派遣有騎兵參加的戰爭,相關的兵書、戰法也是多不可數,通常認為騎兵的數量,質量就是這個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徵。輕騎兵在戰爭中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可在戰場上來回進行作戰,重騎兵在作戰中憑藉其裝備有著強大的突擊能力和防禦能力,數名重騎兵就足以對敵人進行正面打擊,通常在戰場上,騎兵可以輕鬆擊倒步兵,甚至有些戰場上,數千騎兵可以擊敗多自己十倍的步兵軍隊。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步兵之外,騎兵就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那批軍隊了。近代騎兵與古代騎兵的戰鬥力都不低,他們之間的區別哎與戰術定位上,古代騎兵擅長消耗敵方兵力,破壞敵方的通信、交通環節。自從西班牙找到一種方式--空心方陣能夠有效的抵禦騎兵的攻擊,騎兵在衝鋒陷陣上的效果肉眼可見的減弱,三段排槍的列兵方陣可以讓騎兵停下攻擊的步伐,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火炮的猛烈攻擊下騎兵更是無路可退。所以騎兵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偵察了,和戰爭快要結束時衝出去首個一下人頭。與亞洲戰場相比,歐洲戰場上出現的一幕才是騎兵的悲劇,現代武器的出現讓騎兵更沒有立足之地,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亮劍》是很多軍迷都稱之為經典的一步抗戰電視劇,在劇中有一幕是樣的,當時為了不讓八路軍大部隊轉移暴露在敵人視野中,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著打,最終騎兵連全軍覆沒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在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交戰中,我軍騎兵連老早就打光了所有子彈,於是孫德勝只好命令,所有還倖存的戰士們,扔掉無用的槍枝,抽出馬刀準備向敵軍衝鋒,但是讓觀眾們驚訝的一幕出現了,對面的日軍騎兵也捨棄了槍枝,抽出了馬刀,顯然,日軍騎兵連不缺子彈的,他們依然可以通過槍械給予我方騎兵致命打擊,那為什麼他們也要抽出馬刀,以馬刀迎戰呢?
其實說的簡單些,該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劍精神」。不過,仔細分析之後,也能得出日軍騎兵不開槍的理由。劇中日軍手中的槍械,所使用的是有坂6.5毫米子彈,穿透力是非常強的,既然雙方都已經展開了混戰,場面必然是混亂的,是不排除拿著槍的日軍,對自己人開了槍的可能的。再說了,日軍手中的栓動式步槍彈容量本就不大,換彈較慢,又是在馬上,不排除子彈還沒還完,對方就已經站到你面前了。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日軍是有「武士道」精神的,主動接受白刃戰在他們看來才是公平的。
騎兵在戰場上如此重要的原因,不過就是因為其機動性遠超步兵,以及組成陣型後的騎兵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步兵,古代騎兵在對戰步兵時有天然的優勢和壓制力,基本上是勝多敗少,這一平衡直到高射速武器的出現才被打破,一戰時期,沙俄的騎兵部隊遠勝於其他國家。但是沙俄的騎兵在遇到德國的軍隊之時,卻遭到了對方的嚴重打擊,騎兵不再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存在,沙俄只能從前線撤下了騎兵。德國在對戰沙俄騎兵的時候使用了大量的機槍火炮,在這些高射程武器的面前,騎兵就是移動的靶子。後來,在對戰火力較弱的奧匈帝國時,沙俄的騎兵才又排上用場。總結一下就是,一戰時期的高射程武器出現使得騎兵不得不逐漸退出戰場。之後,騎兵也成為了歷史的眼淚,被實用性更強的坦克所組成的鋼鐵戰隊慢慢取代。
《亮劍》有這樣一個情節,那就是孫德勝騎兵與日軍進行白刃戰,這似乎不太合乎情理,主要是因為兵種需求的不同,騎兵不怎麼配備高射速武器,八路軍在當時可以說是「窮兵」,高速射武器就更不用說了,日本的三八式、四四式騎槍猶如裝飾品,不需要多久就會將子彈打光,而且馬上開槍精準度也非常低,換子彈對於騎兵也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當雙戰火持續一段時間後,一旦子彈耗盡就不得不進行白刃戰。
如同抗日戰爭時期步兵經常進行白刃戰一樣,因此,如果日軍騎兵面對八路軍騎兵,日本更願意以白刃戰的方式進行作戰,除了速射武器的確匱乏所引發的白刃戰外,關鍵在於日軍的專業訓練是他們的優勢所在,而八路軍不同,其騎兵的組建是非常快速的,並沒有進行任何學習,且只有骨幹才具備相關的作戰經驗,刀馬就更不用說,日本明顯就比中方具備更多的優勢條件,故日軍在進行作戰時具有很強的自信。
二戰中日本其實並沒有多少騎兵部隊,1940年野戰師團的數量突然迎來了巨大的增加,騎兵聯隊改名叫「搜索聯隊」,裡面的兵種則是以步兵為主。一方面證實騎兵已經不受重視了,一方面也是證明日軍方面的騎兵嚴重稀缺。在以前,那些真正的騎兵都是在嚴格條件下,百裡挑一的人物,是真正具有軍人職責和血性的人,比如《亮劍》裡描述的那支黑島騎兵聯隊,他們的隊長都是個男爵,他率領的部隊整體素質都很高,具有很強的軍人榮譽感,比這些後來匆忙入伍的預備役騎兵素養高多了,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八路軍的小部隊在沒有子彈後拿著冷兵器衝鋒的時候,人數眾多的日本騎兵有子彈也不會再衝他們開槍,因為這多少有點「過分」了。
《亮劍》中為什麼孫德勝要下令士兵丟掉槍枝,拿起刺刀與日本鬼子格鬥,既然彈盡糧絕為什麼不選擇離開戰場呢?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團長還沒有轉移到安全地點,孫德勝要拖住日軍的腳步,轉移他們的進攻目標,在日軍的這次大規模掃蕩中,為了儘量分散敵軍的注意力,李雲龍的獨立團分批次突圍,李雲龍與政委只有兩個連的力量保護而且還是兩個步兵連,兩個大官帶著一群搞文字工作的在突圍,沒有多少攻擊力,一旦被日軍趕上,那獨立團將會名存實亡。孫德勝為了個李雲龍創造突圍機會,不得已用自己的騎兵連去牽制日軍。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在二十一世紀還有沒有冷兵器出現的戰場對決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日本的戰爭記者就曾記錄過,因為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我們是被侵略的那一方,我們的戰鬥力必須更強,所以在中國的仗就更難打,在1933年的時候,29軍與日軍進行肉搏就證實了這一點。這件事情在日本隨軍記者的鏡頭下有記錄,這件事情可以追溯到萬家嶺戰役之前,戰場上的中堅力量是西北軍,這支軍隊雖然兵力充足,但是他在裝備上差了日軍一大截。
只有蔣介石直屬部下中央軍在裝備上還算充足外,其它雜牌軍的槍枝彈藥嚴重不足就連每個士兵配備一桿槍都難以滿足,士兵使用的步槍還是清朝就已經在使用的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時代在進步而步槍卻還沒有更新換代。西北軍就更能體會武器裝備的差距,武器的攻擊力不夠高,因此兵力在這種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想辦法儘可能的降低敵人熱兵器的火攻才能增加我軍的優勢。所以有了大刀隊,在日軍槍炮的一次次進攻下,近距離與他們硬剛,刀刀直擊要害,為我方突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萬家嶺那個地區殺敵無數,重創日軍精銳力量,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雄風。
和情節誇張的抗日神劇相比,真正的中華軍魂是身處絕境也決不妥協。為了國家的統一與人民的安定,他們面對犧牲時毫無畏懼。謹記歷史,勿忘犧牲在革命路上的人,即使敵眾我寡,也會拼到最後。就算戰死沙場,也是敵方的心頭刺,就是這種精神,讓我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看完之後,你會懂得,國家強盛,人民富強,這種精神讓我們大步跨前,奠定了如今的地位。作為中華兒女,哪裡需要哪裡搬,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拋頭顱,灑熱血。只要國家一聲令下,也會以最好的狀態去完成,不顧自身安危,即便戰死亦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