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慎獨

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血戰的場面讓人熱血沸騰。電視劇演繹的劇情,真實地反映了八路軍騎兵的血性風採。在抗戰中,我軍騎兵曾多次大戰日軍騎兵。總體來說,由於日本條件更好,大規模培育良馬,加上訓練有素,日軍騎兵佔上風的時候稍多,但也不是次次都能佔便宜。在日軍騎兵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騎兵第四旅團,在1940年後,這個旅團是日軍唯一一支旅團級別的騎兵部隊,人數有四五千人,包括一支騎炮兵部隊,還有12門火炮。

日軍騎兵

相較於日軍騎兵,八路軍騎兵總數較少,是八路軍中的寶貝疙瘩。當時供養一匹戰馬的花費,是一個士兵的好幾倍,每一個騎兵、每一匹戰馬都十分寶貴,因而八路軍騎兵平時大多用於通信、快速機動,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和敵人硬碰硬的,尤其不會與大批日軍騎兵針鋒相對。

八路軍騎兵

但戰場上由不得你選擇對手,當敵人站在你面前,必須殊死一搏。1942年4月,日軍發動冀南大掃蕩,這次掃蕩可以說是八路軍冀南部隊經歷的最殘酷一次戰鬥。為掩護冀南軍分區機關突圍,八路軍129師騎兵團在王杖子村拼死殺出了一條血路。129師騎兵團的前身,是西路軍紅15軍騎兵團,時任團長曾玉良。曾玉良曾在喀什受過蘇軍哥薩克式騎兵訓練,精通騎兵作戰。他在1940年擔任騎兵團團長後,讓騎兵團的戰鬥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成為華北平原上一支來去如風的勁旅。

曾玉良,1943年犧牲

騎兵團突圍後,跟著曾玉良的僅4個騎兵連,以及一個步兵團的友軍,大家十分疲憊。讓曾玉良意想不到的是,前方有大批日軍騎兵正在集結,系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的第26騎兵聯隊。算起來日軍兵力是曾玉良兩倍多,且第26聯隊是有火炮的。

敵人發覺對面是八路軍129師騎兵團後,興奮不已,因為第四旅團之所以在華北一帶活動,就是為了對付129師騎兵團,而且他們非常想和八路軍騎兵拼一次馬刀。因為日軍騎兵覺得,只有馬刀對決才最能體現出他們的勇氣與實力。其實當時日軍的騎兵都是騎馬步兵,在作戰時要下馬像步兵一樣作戰,馬刀對決是很少發生的事。

日軍騎兵正照料馬匹

曾玉良面對大隊的日軍騎兵,動起了腦筋。他很清楚,如果和敵人正面拼馬刀,日軍人多,而且都是高頭大馬,自己的人、馬都不佔優勢,必輸無疑。特別是我軍剛剛經歷血戰,人疲馬乏,即使下馬步戰,也很難取勝。

曾玉良也很清楚,雖然正面不好打,但也不能避戰。因為這些日本騎兵拖著火炮,如果沒有騎兵團牽制他們,日軍騎兵就會去突襲首長機關。曾玉良必須想一個萬全之策,既能重創和牽制日軍,也要減少自身損失。

拖著火炮的日軍騎兵

日軍在騎兵團陣前擺開了架勢,向騎兵團示威。只見幾百名騎兵騎著高頭大馬,排出整整齊齊的隊形,一看就是訓練有素的騎兵部隊。幾名日軍軍官站在隊列前,舉著軍刀指揮布陣。曾玉良則命令2個騎兵連列陣,而且是衝鋒拼馬刀的陣型。另外兩個連與步兵,則悄悄埋伏在兩翼的溝壑中。

日軍見八路軍列陣而且是準備拼馬刀的架勢,十分興奮,以為八路軍要和他們拼馬刀,全然忘記了自己還帶著機槍與火炮。日軍認為,僅憑自己的馬刀就可以輕易打敗八路軍的騎兵。日軍軍官下令後,騎兵拔出馬刀開始衝鋒,驕橫的日軍甚至都懶得戴影響視線的頭盔。

日軍騎兵衝鋒,可見還戴著頭盔

對騎兵來說,速度就是優勢,誰在衝鋒時速度更快,誰就更有把握取勝。日軍衝鋒後發現,八路軍騎兵居然紋絲不動,日軍更加興奮,加速衝鋒,準備一個衝鋒就把所有八路軍騎兵斬於馬下。然而就在日軍加速到了極點,眼看就要衝到八路軍面前時,埋伏的步兵機槍響了,子彈雨點一樣潑向日軍騎兵。日軍陣形頓時打亂,一時不知所措,大概是覺得八路軍不講究,說好的拼刀咋還開槍了?

戰馬與戰士一起臥倒

此時日軍騎兵犯了一個錯,如果他們頂著子彈衝,固然損失大,但仍然會對八路軍造成重大衝擊和殺傷,因為埋伏的步兵子彈有限。此時日軍調頭回去,準備下馬作戰,同時把大炮從馱馬上卸下來準備戰鬥。

曾玉良立即令兩個列陣的騎兵連發起衝鋒,被打散陣形且背對八路軍的日軍騎兵猝不及防,被馬刀砍得七零八落。這時,騎兵團另外兩個騎兵連與步兵也一起衝鋒,將日軍第2騎兵聯隊擊潰,日軍騎兵騎著馬逃跑,八路軍成功突圍。

此戰,可以說是曾玉良的得意之作。在兵力火力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示敵以弱,敵人過於自信,結果驕兵必敗。遺憾的是,曾玉良在1943年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我軍損失了一位優秀的騎兵指揮員。

相關焦點

  • 八路軍對日軍騎兵大隊的十面埋伏陣
    作戰的目的,是想殲滅日本加島步騎炮混編支隊,消除對我們遊擊戰的最大威脅:日軍110騎兵大隊。五、六路埋伏的鐵桶陣。5月13號上午10點多鐘,獲知日軍出發的情報後,八路軍參戰各部隊,迅速進入了預伏地點。如此英勇無畏衝鋒在前,除了八路軍的團長,誰能做到?六、八路軍的預定作戰計劃:四面圍攻打殲滅戰從這次的作戰部署來看,八路軍的預定作戰計劃,應該是在日軍過河時,左葉團長直接指揮警衛連重機槍排,先在河堤進行襲擊。
  • 與日軍比傳統作戰?曾玉良率領八路軍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曾玉良是八路軍129師騎兵團團長,在一次戰役中,他曾率領129師騎兵團打敗了日軍強勁的騎兵第四旅團。這個第四旅團人數大概有四五千人,還包括一支騎炮兵部隊,還配備有12門火炮。 照理來說,八路軍是打不贏實力這麼強勁的日軍的,但曾玉良率領的129師就做到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是如何進行的吧!
  • 日軍騎兵逃過了第三次伏擊,又遇到了第四次伏擊
    這怎麼能不讓物資極度匱乏,幾乎是窮瘋了的八路,歡呼雀躍呢?這些武器在八路軍手裡,可以起到數倍的巨大作用。二連這次是真肥了!所以他們把日軍騎兵的去向,一時拋在了腦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了。二、日軍撤退的原因。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在經典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幕,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著打,最終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用騎兵連全部犧牲換來的,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
  • 真實八路軍影像,裝備日軍最先進的機槍,腳上穿的卻是草鞋
    然而,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八路軍嗎?我們來看一張八路軍真實影像,他們裝備日軍最先進的機槍,腳上穿的卻是草鞋!請看下圖: 所有人列隊,站得筆直,軍容整齊,地上是三挺機槍一字排開,這是繳獲的日軍九二式重機槍,如下圖: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日軍下戰書:有種來拼刺刀!八路軍騎兵團答應後:機槍掃射!
    手拿長刀的八路軍騎兵連的連長在同胞紛紛墜馬時還高呼進攻,最後戰死沙場。敢問如此英勇的作戰風格也是來源於我軍的騎兵團嗎? 1940年,學有所成的曾玉良來到了八路軍的129師,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這時的八路軍十分缺少戰馬,只有團以上的指導員才能有機會騎馬,許世友的膠東軍區也只能湊出一個騎馬的偵察連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來去自如,用遊擊戰術襲擾後方,曾一度給抗日根據地帶來不小的麻煩。在一些熱播好劇裡,也有對這一歷史的反映。如抗戰連續劇《亮劍》,日軍騎兵戰鬥力兇悍,讓八路軍很頭疼。在好友丁偉的幫助下,八路軍獨立團長李雲龍組建了一支騎兵連,連長是69軍騎兵團老兵孫德勝。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
    在兩隻騎兵部隊交鋒期間,我軍騎兵連老早就打光了所有子彈,孫德勝就下令戰士們,抽出好馬刀,為全面衝鋒做好準備,但是讓觀眾們驚訝的一幕出現了,對面的日軍騎兵也捨棄了槍枝,抽出了馬刀,顯然,日軍騎兵連不缺子彈的,他們依然可以通過槍械給予我方騎兵致命打擊,那他們為何要配合我方騎兵,以馬刀迎戰呢?其實說的簡單些,該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劍精神」。
  • 抗戰騎兵,讓日軍聞風喪膽
    清末新建陸軍時的騎兵,所騎乘的是矮小的蒙古馬 儘管在一戰爆發時,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徹底澆滅了騎兵部隊昔日的威風,甚至有人嘲諷道:「當戰壕架起機槍,騎兵唯一的任務就是給步兵做飯
  • 《亮劍》中,日軍耗盡騎兵連子彈後,為何不開槍?是你也不會開槍
    《亮劍》是一部十分經典的抗日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就是騎兵連了吧,劇中李雲龍打造的一支精銳騎兵遭到了日軍的團團包圍,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帶領著所有的將士與敵軍進行了白刃戰,不停的交換攻防,直到全軍盡滅。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樣,在看到這一幕時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日軍在攻擊已經耗盡子彈的騎兵連時,在處於巨大優勢的戰況下不向我軍開槍呢?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為什麼當日軍對戰已經彈盡援絕的騎兵連時,在處於巨大優勢的戰況下不向我軍開槍呢?實際上,在大家靜下心來思考後,就會察覺到,日軍不開槍似乎也是有道理的。德國把機槍火炮搬上了戰場,在機槍火炮面前,騎兵的優勢不再明顯。之後,沙俄只能讓自己的騎兵去對戰火力稍弱的奧匈帝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一戰開始,騎兵逐漸正式退出戰場。之後,騎兵也成為了歷史的眼淚,被實用性更強的坦克所組成的鋼鐵戰隊慢慢取代。在《亮劍》中,有一個孫德勝騎兵與日軍進行白刃戰的情節,在炮火時代為何會這樣呢?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而在與日軍黑島騎兵聯隊戰鬥中,八路軍的騎兵連的子彈是不夠的,沒多久就消耗殆盡,於是孫德勝只好命令,所有還倖存的戰士們,扔掉無用的槍枝,抽出馬刀準備向敵軍衝鋒,但是讓觀眾們驚訝的一幕出現了,對面的日軍騎兵也捨棄了槍枝,抽出了馬刀,自然日軍是沒有將子彈打光的,那為何他們也不選擇槍械,而是以白刃戰展開廝殺呢?其實說的簡單些,該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劍精神」。
  • 《亮劍》中,孫德勝帶領騎兵連對陣日軍,彈盡糧絕時為何不離開?
    《亮劍》是很多軍迷都稱之為經典的一步抗戰電視劇,在劇中有一幕是樣的,當時為了不讓八路軍大部隊轉移暴露在敵人視野中,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著打,最終騎兵連全軍覆沒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
  • 侵華日軍騎兵部隊編制及訓練總覽
    騎兵中隊:人員144,馬134;騎兵大隊:轄2個騎兵中隊與1個機槍小隊,340人;騎兵聯隊:轄4個騎兵中隊與1個機槍中隊,1400人;騎兵旅團:一般下轄2個騎兵聯隊,1個騎炮兵聯隊,1個裝甲車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支、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但實際上日軍騎兵遠遠達不到這種編制規模。
  • 幾十個八路軍與日軍一個聯隊周旋並且成功突圍,這真的是神劇嗎?
    此時的冀中軍區已經全部淪陷於日軍之手,日軍氣焰正盛,準備一鼓作氣掃清殘餘的八路軍,自然也就瘋狂咬著22團不放。22團的兩個連深知時間緊迫,到達宋莊之後趕緊修築工事:把路口堵死,把每個院落打通,迅速從村裡到村外築起了三道工事,把宋莊變成了處處相聯、交叉火力密布的防禦堡壘。
  • 拾荒農民發現一泡馬糞不對勁,立馬報告八路,全殲日軍騎兵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經常化裝成八路軍進行襲擾,最出名的是「特別挺進隊」,由十幾名或者幾十名日軍,化裝成逃難的老百姓,或者乞丐,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進行偵察或者突然襲擊,目標是八路軍總部和各師師部。抗戰時期,八路軍犧牲將領中,就是拜這種「特別挺進隊」所賜。
  • 八路軍一個營為何讓日軍兩大師團鎩羽而歸,秘訣就在於繳獲的貨物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之後100多米間隔著騎著卡其色蒙古馬的20多名騎兵衛士,緊隨其後的是騎著棗紅色海洋馬的10多名軍官,得意洋洋地東望西望。走在後面的是10多名手持戰刀,手槍,皮包的軍官,還有20多名日軍和幾名身著偽軍服裝的群眾,趕著10多匹馱著軍需物資的大洋馬,騾子和毛驢。
  • 八路步兵對日軍騎兵,1個連拼掉1個大隊,僅10人趁天黑成功突圍
    6連迅速撤往向附近的村莊,日軍騎兵分2路對6連實施鉗形夾擊。 我軍剛進村,日軍騎兵就將村子包圍,並且企圖衝進村子,但我軍依託村子的土圍牆掩護,向敵騎兵猛烈射擊,擊退了敵人的衝鋒。
  • 3萬人突襲日軍騎兵旅團,大獲全勝,敵兩個騎兵聯隊損失慘重
    提到騎兵,很多人比較容易想到《亮劍》之中李雲龍的騎兵連,實際上想要養活一個騎兵連並不容易,很多人在分析中,對李雲龍所部能否擁有一個騎兵連產生很大的疑惑,但不得不說在突圍作戰中,以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勇猛衝鋒,直至壯烈犧牲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