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億歐網。36氪經授權發布。
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新的機會也不斷降臨。企業想要在快速變革的技術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要做的不是抓住某朵濺起的浪花,而是要緊緊跟隨浪潮變化的趨勢。
日海通訊成立於1994年。早期,憑藉在3G和FTTH(Fibre to the home,即「光纖到戶」)市場的先發優勢,日海通訊成為國內最大的通信網絡物理連接設備供應商,並於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如今,在5G的浪潮下,日海通訊也在戰略和業務上積極調整。2018年,「日海通訊」正式更名為「日海智能」,從一家提供「綜合通信服務業務」的企業,轉型成為一家AIoT企業。
3G與FTTH的榮光
電信產業鏈,按照上中下遊,可分為:設備製造、基礎電信運營、內容和應用信息服務。
其中,處於上遊的設備製造環節包括:無源設備製造(連接、分配、保護等設備)、有源設備製造(程控交換、監控設備、光端機等)、傳輸材料製造(電纜、光纜)以及終端設備製造(電話、手機、電腦等)。
設備製造影響著整個電信行業的運營質量和技術水平,因此在整個電信產業中起著基礎性的決定作用。日海通訊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正是「設備製造」。
具體而言,日海通訊主要從事通信無源設備的生產。此外,還提供綜合布線系統,為電信運營商和網絡集成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從上述的產業鏈中不難看出,日海通訊的主要客戶是三大運營商。日海通訊的崛起,離不開三大運營商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所帶來的通信網絡物理連接設備需求的增加。2008年前後,帶動三大運營商投資的主要行業趨勢為3G和FTTH。
2008年底,我國3G牌照正式發放。根據原信息產業部的報告,中國基礎電信運營商在3G網絡的投資在4000億元左右,其中50%以上為設備投資。
在FTTH方面,我國FTTH市場在2008年前後得到較大規模發展。根據長江證券研究部的數據,2009年至2013年,中國FTTH設備市場規模共計790億元。三大運營商對FTTH也保持較高投入,基於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網絡)全面鋪開建設,而無源設備製造,也恰好是日海通訊的主業。
當然,能緊隨行業發展,只是日海通訊得以崛起的其中一個原因。技術的領先才是關鍵。
我國3G牌照在2008年發放,而在2004年,日海通訊就開始開發3G相關產品,是業內首家提出並向國內電信運營商大力推廣「戶外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廠商。日海通訊也因此牽頭起草《通信系統用室外機房標準》,這是國內首次由設備商起草制定的行業使用標準。
在FTTH方面,日海通訊也是國內第一臺光纜交接箱和第一臺大容量光纖配線架的生產企業。
除此之外,日海通訊還創下了多個「第一」:首創戶外光纜交接箱、首創熔配一體化模板、首家推出綜合布線系統增強型六類產品……
毫無疑問,日海通訊是電信設備生產的領頭羊。
但隨著行業的競爭加劇,通信設備的利潤逐年降低;與此同時,電信行業「前期投入高,回報慢」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運營商的資金和盈利開始面臨壓力,因此到2013年左右,三大運營商紛紛放緩了投資力度。
作為上遊的設備生產商,日海通訊的營收和利潤增速也隨之放緩,2013和2014年利潤甚至出現負增長。儘管我國4G在2015年正式商用,運營商對4G移動通信基站建設的投資依然保持高位增長,但通信技術設施建設的格局開始發生改變。
2014年,中國鐵塔成立。過去,鐵塔的建設、維護、運營工作,基站機房、電源、空調配置設施和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維護、運營等工作,主要由電信運營商承擔,而中國鐵塔成立後,成為了這些工作的主要承擔者。
換言之,上遊通信設備生產商的主要客戶,從三家運營商,變為中國鐵塔一家。市場競爭也隨之加劇。
面對這樣的情況,昔日的電信設備生產巨頭急需轉型,找到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而5G給日海通訊帶來了機會。
AIoT綜合服務提供商
5G技術與前幾代通信技術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夠大範圍、大規模連接物體。在基站建設上,5G基站能覆蓋的範圍較小,因此需要建設大量的「小基站」。
抓住這兩個特性,日海通訊在5G時代開啟了新的「徵程」。
一方面,繼續維持原有的綜合通信服務業務,通過布局小基站拓展市場;另一方面,大力開拓AI物聯網業務,為各垂直行業客戶公司提供物聯網無線通訊模組、物聯網雲平臺、智能套件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服務。
2018年,「日海通訊」正式更名為「日海智能」,發展的焦點從通信綜合信息服務,轉變為5G與AIoT整體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日海通信的優勢在於通信基礎設施設備的生產、製造以及銷售。而物聯網的需求短期主要體現在消費端,比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產品;中長期的需求體現在企業和政府端,比如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零售等,產品和應用涉及各行各業。
雖然基礎設施和網絡模組都屬於「通訊設備製造」,但實際上,二者屬於不同的兩個領域。日海通訊想要轉型,首先需要找到進入物聯網行業的「鑰匙」。而併購就是獲得「鑰匙」最快的辦法。
2017年,日海通訊收購了龍尚科技和芯訊通。
龍尚科技在4G模組和窄帶物聯網領域具有優勢;芯訊通是最早進入無線通信模塊市場的公司之一,2015和2016年模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
通過收購龍尚科技和芯訊通,日海通信迅速取得了在物聯網無線通信模組約30%全球出貨量市場份額,一躍成為全球物聯網模組龍頭企業。
在智能終端方面,日海智能於2018年成立「日海智能終端有限公司」。通過開發智能煙感、智能門鎖等產品,培育智能終端產品能力,以支持更多解決方案的落地。
要向AIoT轉型,通信模組和終端產品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平臺的打造。「雲」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雲側,日海智能入股美國艾拉,並與後者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打造物聯網雲平臺。此外,日海智能還與三大運營商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完成與電信天翼雲和聯通沃雲的互聯互通。與此同時,日海智能還推動雲從PaaS走向SaaS,加強艾拉雲在SaaS層的能力,建立垂直行業雲生態,服務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從目前轉型的布局就能看出,對於AIoT涉及的多個領域,日海智能也不打算「一個個攻略」,而是打算全面推進,在5G時代繼續扮演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當然,日海智能急於推進AIoT戰略,還因為它踏入5G市場的腳步已經落後。日海智能的轉型始於2016年,2017年才開始有實質上的動作。而在2016年,5G的相關部署工作已經開啟。
雖然日海智能的轉型看似與5G技術發展同步,但與其之前領先於行業進行布局的動作相比,日海智能對5G到來的反應可以說是「慢了半拍」。
但幸運的是,憑藉著對通信技術和行業的深刻認知,日海智能的轉型轉型可謂「快、準、狠」。2018年就已經能看到轉型的成果。
僅一年的時間,物聯網產品及服務業務就能夠與通訊行業業務(包括通信工程服務、通信產品銷售和其他)平分秋色。長期來看,日海智能還將進一步加大對物聯網業務的投入,並且將大力拓展各行業的應用,強化「物聯網綜合方案服務商」的身份。
不難發現,無論是在過去以提供綜合通信服務,還是現在轉型AIoT,日海智能都堅持為客戶打造「整套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個個產品。這是日海智能轉型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
因為在5G時代,這樣的角色尤為重要。5G最具潛力的場景,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工業網際網路,客戶需要的都不是一兩個能解決單點問題的產品,而是需要能夠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案,日海智能轉型AIoT成效顯著,正是因為精準把握住了這樣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