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淡水魚是最常見的肉類食物,魚肉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礦物質,而魚肉的脂肪卻非常少,相比較常見的肉食來說,魚肉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魚對兒童的生長及智力有很好的幫助,同時對老年人及體弱人有滋補的功效。魚不僅頻頻出現在家庭飯桌上,也是宴席上必備的美味佳餚,以至於在民間有「無魚不成席」的說法。
我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河流眾多,淡水魚資源豐富,除了常見的草魚、青魚、鱅魚、鰱魚這四大家魚之外,在農村河裡還不乏珍貴的鰣魚、刀魚、鱖魚,淮王魚,因營養豐富價值珍貴而被人們熟知,反觀那些個頭小的魚,雖然價值極高卻常被誤認是小雜魚,比如泰山赤鱗魚,3年不到9釐米,目前人工養殖賣600元1斤,可惜少人識。
說到泰山赤鱗魚,相信很多人看到後會差異,這不就是麥穗魚嗎,咋這麼珍貴?其實對於到泰山旅遊過的朋友來說,赤鱗魚不僅是泰山獨有的珍稀物種,還是古代五大貢魚之一,如今是二級重點保護水生動物,現在雖說實現了人工養殖不過價格不便宜,像10釐米的赤鱗魚市場價賣到30多元一條。
赤鱗魚屬於鯉科,魚體呈梭形,長十幾釐米外形上看形似河裡常見的麥穗魚。不過相比起麥穗魚來說,赤鱗魚可漂亮多了,赤鱗魚鱗片微黃透明排列緊密,腹鰭背鰭及尾鰭呈橘黃色,魚眼青黑色眼圈金黃色,形似龍目圓睜,又名螭霖魚,赤鱗魚會隨季節魚鱗呈現不同顏色,俗稱「變色龍」,不僅可以食用還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泰山赤鱗魚形成於3000萬年前,為我國原生魚類,赤鱗魚對水質和環境要求特別高,不耐高溫不耐寒,水溫不能高於28℃或低於2℃,若水質出現變化或周邊環境嘈雜,赤鱗魚就會從此水域消失,只生長於泰山600米左右的山澗幽靜水質清澈的深潭中,即使在山中捉到了赤鱗魚,帶下山去也很難成活,因此有「泰山赤鱗魚不下山」的說法。
泰山赤鱗魚為什麼這麼貴?首先泰山赤鱗魚對生長環境與水質要求高,水溫及環境出現變化很難存活,而且生長緩慢,3年長10釐米,人工養殖比較困難。
第二點,泰山赤鱗魚含有蛋白質,鈣,磷,尤其魚肉中富含脂肪,若將泰山赤鱗魚放在石頭上曬上一會兒,魚肉會化成油脂,只剩下骨刺。泰山赤鱗魚肉質細嫩,香而不膩,鮮而不腥,有著滋陰補腎,明目,下乳的藥用價值。
泰山赤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無腥味,以泰山赤鱗魚入菜,可以做成幹炸赤鱗魚、鳳尾赤鱗魚,清汆赤鱗魚等名菜。泰山赤鱗魚與洱海弓魚、富春江鰣魚,青海湟魚並列為中國五大名貴淡水魚。
而隨著對赤鱗魚價值的認識,加上環境的變化及過度捕撈,野生泰山赤鱗魚如今越來越稀有。大家見過赤鱗魚嗎?在農村養殖赤鱗魚需要哪些技術能致富嗎?歡迎說說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