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看了一下,大部分答案都是錯誤的,都是人云亦云、沒有根據的想當然。
大漢開國皇帝的名片
姓:祁;
氏:劉;
名:邦;
字:季;
廟號:太祖;
諡號:高皇帝;
一、以「伯仲叔季」為字在先秦是很平常的事
很多人說「季」是劉邦的曾用名,是老四或者老小的意思,是沒文化的表現,後來發達了才改名邦的,胡說八道,人云亦云!
《史記·高祖本紀》開篇就說了。高祖,姓劉氏,字季。是字季,不是曾用名季,白字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為什麼要過度想像說什麼曾用名季呢?還有什麼說「伯仲叔季是沒有文化的表現」,說這句話的人才沒文化,過於想當然,我就想問根據呢?項纏字伯,項籍叔父,西楚左令尹。管夷吾字仲,齊國相國。範雎字叔,秦國相國。士會字季,晉國正卿,劉邦的先祖。來來來,大家評價一下,以上那些人是沒有文化?
二、《史記》《漢書》沒有劉邦的名是出於避諱
史記漢書確實沒有劉邦的名,但別忘了其他漢朝皇帝的本紀也沒有他們的名。《孝文本紀》: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諸呂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后語中。
《孝景本紀》: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后。孝文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地立。
《孝武本紀》: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慄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看到沒,這幾個本紀開篇都沒有他們的名,你能說他們都沒有名字嗎?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為我國古代有避諱的文化,所謂避諱,是指君主和祖先的名字,你不能說更不能寫。我國古代的人名,是自稱和上對下稱呼用的,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沒有人可以直呼其名故而史書隱去了其名,不是因為沒有名。
三、名「邦」大有來歷
那麼史書上隱去了劉邦的名字,我們怎麼得知他的名呢?實際上關於文景武三帝的名字,雖然沒有在各自本紀開篇提到,但是有在別的傳記的中段提到,如漢文帝劉恆的名字,就在呂太后本紀提到。
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恆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
薄夫人子恆為代王,這裡就提出了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有人會說,不是說不能提皇帝的名字嗎?不提皇帝的名字,確實有點麻煩,所以《史記》《漢書》沒有在皇帝各自本紀開篇提,而是在別的段落中段一次過提到一次,以示尊重,不管怎麼說你要介紹一個人,肯定在開篇開門見山說明其姓氏名字吧,所以說沒有在各自本紀開篇提到皇帝的名字,就是出於避諱,而在別的段落提到,避免大家不知道其名,是取巧的一種方式。
但是仍然沒有劉邦的名啊,這可能是因為劉邦作為開國皇帝,避諱的程度更高一級的緣故。又或者是因為沒有合適的篇章介紹。有人說因為劉邦沒有文化沒有名,所以才不提,這簡直是胡說八道!就算一開始沒有,從劉邦到司馬遷100多年,也應該有了吧,這種解釋根本不科學。我們現在知道劉邦的名,主要出自漢末的一本書,叫《前漢紀》漢高祖諱邦字季。有人說邦這個名,是出於「邦國」之意,其實不一定對。
在金文中(左上第二個),邦字,寫作「豐邑」,這正是劉邦的家鄉,個人猜測劉邦家族剛剛遷徒但豐邑後劉邦就出生了,作為家族第一個在豐邑出生的孩子的紀念,以出生地為名。
四、豐邑劉氏是世族,而非平民百姓
很多人印象中,劉邦出自平民家庭,實際上是受到創作作品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電視劇影響。史書並沒有說劉邦是平民。《漢書·高帝紀》:贊曰:《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劉邦家族出自帝堯(陶唐氏、唐帝),在夏朝時有一個叫劉累的後代,侍奉夏後孔甲,在夏朝叫豕韋氏,在周朝是是杜國的國君,春秋後成為晉國的世族,因封於範,又叫「範氏」,因擔任士師(法官)又叫「士氏」。
士氏有一個叫士會的人,是晉國正卿(六卿之首,相當於丞相),曾經到秦國避難,留下了後代劉軾,自此以劉為氏一直沒改過。
劉氏的後代從秦國遷到魏國大梁,成為魏國的世族(貴族領主),最後搬到豐邑,為魏國營建陪都,劉邦的爺爺劉榮,就是豐邑的行政長官。
這就是劉氏家族的源流。
五、太公、媼是尊稱,不是隨便一個鄉下老頭老太太可以用的
持這種觀點也是人云亦云,根據呢?最明顯的,姜太公是鄉下老頭子嗎?《戰國策·趙策四》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此媼是指趙惠文王后,王后是鄉下老太太嗎?毫無疑問,在當時太公和媼都並非普通鄉下老頭子老太太可以用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