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網上一則關於「女子長期食用隔夜菜查出結腸癌」的新聞讓人再次對隔夜菜警惕起來!
那麼,這隔夜菜究竟能不能吃?會不會致癌?就讓寧波市質檢院的科學實驗來告訴你真相吧。
1實驗開始,將通過兩組實驗來檢測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總數。
本次實驗,選取了市售常見的蔬菜、肉類、蛋類等32種原材料,按照居民飲食和烹飪習慣烹調成30種家常菜。
然後模擬隔夜菜的放置時間(0小時、6小時後、12小時後、24小時)和放置環境(4℃、25℃),對其中的亞硝酸鹽的含量和菌落總數進行了檢測,用大數據告訴大家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和菌落總數發生了什麼變化。
2從以上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4℃條件下冷藏儲存24小時內的隔夜菜中亞硝酸含量基本不變,不存在隔夜菜亞硝酸鹽超標、有毒的風險。
但放在25℃環境下保存的隔夜菜,12小時後含有葉菜類的菜餚的亞硝酸鹽明顯上升,有的甚至超過了GB2762-2017中規定的醃漬蔬菜的20mg/kg的限量指標;放置24小時後的菜餚中,肉製品的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但含蔬菜的菜餚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明顯增高,特別是烹飪過的葉菜類蔬菜,其亞硝酸鹽含量達到100mg/kg以上,存在亞硝酸鹽超標的食品安全風險,所以,如果要吃隔夜菜,請大家一定要謹記「冷藏儲存」。
菌落總數檢測實驗結果從以上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涼拌菜因未經過熱加工處理,本身菌落總數較高,相對於燒熟煮透的其他菜品更容易導致微生物增殖。4℃冰箱保存的隔夜菜微生物增殖較少,25℃保存的隔夜菜微生物在6h後大量增殖。
3回顧整個實驗,檢測數據給出家常菜在不同儲存溫度(4℃和25℃)於4個時間點(0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亞硝酸鹽含量與菌落總數變化情況,通過這些我們最想告訴你:
1、「隔夜菜」的安全性跟儲存條件和儲存時間是有關的。相對於常溫儲存,低溫儲存的「隔夜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總數增加量非常小,因此建議「隔夜菜」需低溫儲存。
2、相對於其他類別的 「隔夜菜」, 常溫儲存的葉菜類「隔夜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在放置12小時後增加較快,因此建議葉菜類現做現吃,不宜常溫儲存。
3、鑑於涼拌菜受衛生條件影響比較大,因此要注意原料的選擇,在其加工過程要注意餐具和器皿的衛生狀況,儘量現做現吃。
4、建議「隔夜菜」分開低溫儲存,避免交叉汙染,儘量選用乾淨的加蓋容器或保鮮膜覆蓋。
5、考慮到「隔夜菜」營養價值和口感可能會受影響,應儘量少吃。
6、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隔夜菜」需要食用,請大家儘量採用低溫儲存,食用前需充分加熱。
原標題:《科普 | 隔夜菜究竟能不能吃?30道家常菜測試數據告訴你答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