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隔夜飯菜能不能吃,這個問題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說吃隔夜飯菜容易致癌,也有人說自己吃了幾十年隔夜飯菜,並沒有出現健康問題。
中華民族向來倡導勤儉節約,隔夜飯菜扔掉都會覺得可惜。但網上總會流傳著「這幾種隔夜菜不能吃」、「那幾種隔夜菜會致癌」這樣的科普,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吃了害怕、扔了心疼。
一看到這樣的偽科普,小編氣不打一處來。其實,隔夜飯菜到底能不能吃,就3個判斷標準(其中一個還是謠言):
標準一、隔夜飯菜是否變質
隔夜飯菜是否變質,主要取決於兩個條件:
1)飯菜本身易變質:一般來說,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的生鮮類飯菜,比如新鮮肉類(牛肉、豬肉等)、新鮮海鮮(螃蟹、大蝦等),以及水分含量高的飯菜(粥類、湯類等),這些飯菜隔夜保存不當,很容易變質。
2)飯菜的保存條件:飯菜在中高溫天氣下,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過久,也容易變質。
因此,如果某種飯菜本就容易變質,或者保存條件容易導致變質,這樣的隔夜飯菜最好不要吃。如果實在不捨得扔,吃之前務必聞一聞或嘗一嘗,是否有變酸、變黏、變臭、發黴或者其他本不該出現的奇怪味道,一旦發現這樣的異常,堅決扔掉!
如果沒有發現異常,一定要經過高溫加熱,湯類最好燒開3分鐘,然後再吃。
標準二、是否滋生大量細菌
在第一條標準中,我們可以通過聞或者嘗,判斷食物是否變質。
但有些隔夜飯菜,雖說滋生了大量細菌,但卻沒有變質。這些細菌可能來自空氣,也可能通過筷子接觸傳播。細菌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我們該怎麼判斷呢?
我們不需要判斷,需要做的是把剩餘的飯菜,儘量保存在無菌條件下。建議先將剩飯剩菜高溫加熱,再用密閉保鮮盒存放在冰箱中冷藏,吃的時候再次高溫加熱,把細菌控制在安全範圍。
標準三、是否產生亞硝酸鹽
很多人都知道亞硝酸鹽致癌,但並不知道亞硝酸鹽是怎麼產生的,甚至覺得只要菜裡不放鹽,就不會有亞硝酸鹽,真讓人笑掉大牙。
老爸評測曾經做過實驗,分別拿剛出鍋的菜和隔夜菜,進行微生物和亞硝酸鹽檢測。實驗一共燒了5個菜,每個菜出鍋時打包一份送檢,微生物和亞硝酸鹽都沒有檢出。
然後模擬家庭聚餐情況,把剩菜分別打包兩份,一份直接放冰箱,另一份重新加熱後再放冰箱,冷藏24小時後送檢。
結果發現,直接冷藏的隔夜菜和加熱後再冷藏的隔夜菜,微生物含量相差很大。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加熱和不加熱的隔夜菜,都沒有檢測出亞硝酸鹽。
不知道隔夜菜含有亞硝酸鹽,是從哪裡傳出的謠言。
其實,我們平時做的新鮮肉菜,很少含有亞硝酸鹽,除非是醃製很久的肉。真正要注意的是蔬菜,蔬菜會吸收肥料和土壤中的氮形成硝酸鹽,硝酸鹽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能變成亞硝酸鹽。
所以,與其在意隔夜菜裡的亞硝酸鹽,不如少吃點醃菜,醃菜裡的亞硝酸鹽含量才是真的高。
結語
大多數的隔夜飯菜,只要經過合理保存,並確認沒有變質跡象,經過高溫加熱都能吃,只是在重複加熱過程中,其中的營養元素會大大流失。
最後要強調兩點:第一、隔夜的涼拌菜,就不要再吃了;第二、如果你消化功能較差,或者有消化系統疾病,要儘量少吃隔夜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