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誇張地說,當下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令美國知名非虛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26年前,出自他手、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血疫》一經面世,便引發全球熱議,不光非虛構寫作領域、出版界議論紛紛,書中涉及的公共衛生領域也為之側目。
《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書影
到了2014年,同樣是聚焦一度令人談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的《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下簡稱《血殤》)在美國問世,讀者追捧、電視劇改編……又掀起了一陣話題旋風。如今,它的簡體中文版正式加入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系列,把伊波拉病毒「切」開來給大家看。
相比前作《血疫:伊波拉的故事》,理察·普雷斯頓時隔10年後帶來的《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聚焦的故事距離我們時間更近。2013年12月,非洲幾內亞梅裡昂杜村裡一個兩歲的男孩,感染伊波拉病毒去世。隨後,他的家人和村民們接二連三地得病、死去。一個多月後,病毒就進入了首都科納克裡。到了2014年3月下旬,已有病例輸入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世界衛生組織隨即宣布伊波拉疫情再度爆發。
《血殤》中的故事就源自2014年這次伊波拉病毒疫情爆發。「書裡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的,由本人儘可能詳實地報導和講述。」理察·普雷斯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文字來自數以百計的個人訪談和數年來對已發表和未發表的檔案及原材料的研究,「所引用的原話來自我對談話對象的訪問或他們對逝者言論的回憶。」
普雷斯頓說,時至今日,伊波拉病毒的發源都還一個謎。「我們只知道是從一個感染了蝙蝠身上病毒的一歲半男孩開始傳染的。」普雷斯頓在書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幾內亞)梅裡昂杜的孩子們有時會在樹根的洞穴裡點一小堆篝火。煙順著空心的樹向上升起,蝙蝠受驚,紛紛飛出樹洞。有些被煙燻得掉下來。比較大的孩子會聚攏在樹根的洞口周圍,用削尖的木棍刺蝙蝠,像棉花糖似的在火上烤。」最初感染的孩子可能就是吃了沒烤熟的蝙蝠,或是蝙蝠的血液、尿液接觸了他的眼睛或皮膚上的傷口,也可能是他受到了吸食蝙蝠血液為生的蝠蠅的叮咬。由此,伊波拉病毒開始進入人類世界。
美劇《The Hot Zone》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血疫》、《血殤》帶出的伊波拉病毒的故事,自書面世起就成了大火的熱門IP。整整一年前,根據《血疫》一書改編的美劇《The Hot Zone》還曾引發廣泛熱議。這部只有6集的迷你劇集,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都高達8.1,5萬餘位網友中有近八成都給出了4星以上的評價。
普雷斯頓說,從書中描述的伊波拉病毒的故事裡,人類其實可以學到很多,它的教訓對今天的世界格外重要。「當下我們正生活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世界裡,非洲曾經發生的事,正在以新冠肺炎病毒的形式重複。」
在他看來,伊波拉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格外值得人類重視和深思的應該是「病毒是遠古的生命形式,存在了有十億年之久,遠比人類古老。它生存就要宿主,這意味著它在大型動物體內求生,它可以在寄生對象體內存活很長時間,可以在物種間遷移。你可以把病毒看作一隻老鼠,試圖從要沉的船求生。當物種面臨危險、生態系統遇到麻煩或發生劇變,病毒本能地想要離開這個系統,跳到人類這個系統。」
普雷斯頓說,病毒是不管人是富還是窮,是哪國人,「人類對它們而言只是一塊肉,一個可生存的地方。伊波拉病毒的傳播好像突然降臨的森林大火,它展示了自然的威力。人類這個物種其實很脆弱。這些新型病毒都是大自然的報復。」
作者簡介 >>
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生於1954年,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擅長以非虛構手法,處理科學題材。1984年,他出版的首部天文學題材非虛構作品《第一道光》就獲得了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1994年,普雷斯頓的經典作品《血疫》面世,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